标题 | 略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王秀花 【摘要】朗读能发展人的语言,陶冶人的情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发展人的语言体验。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确指导,强化训练,常抓不懈,就能达到提高培养学生朗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088-01 语文教学是学生的一门基础课,更是一门逐渐积累、点滴积累知识的学科,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作文训练至关重要。在阅读中需要学生有自觉阅读的习惯,更要有大声朗读的习惯。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始终提不高,也远远达不到新时代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如朗读时声音不响亮,吐字不清晰,读音不准确,不会停顿,断断续续,语言不流利,缺乏感情,这是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通病,制约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迫在眉睫。精彩的朗读让人终身难忘,高超的朗读技能令人羡慕,引以自豪,受用一生。朗读在有声的语言和教学中无处不见,举足轻重。它能发展人的语言,陶冶人的情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它能发展人的语言体验。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平常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平常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训练的一些做法。 一、要正确认识朗读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项基本内容。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项训练,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并在各个年级进行练习,让各年级的学生重视朗读练习。同时,经常强调朗读对学习小学语文的重要作用,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量的朗读练习能很好地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经常开展朗读训练能很好地陶冶学生情操。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要重视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教学识字工具中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因为汉语拼音是识字的主要辅助工具,有助于普通话的训练。朗读离不开识字,如果不识字怎能谈得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只有掌握了拼音,认识了生字,才能提高朗读能力,才能谈课上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才能理解词句,乃至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过好拼音关,必须从一年级认真抓起。 三、要重视教师的范读和引读 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范读和引读,因为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教师必须有过硬的读的本领,有些教师在教学语文这门功课时,对学生的朗读毫不重视,放手让学生自由读,结果学生读得南腔北调,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由于语言环境和文化生活的局限,刚入学的孩子语言表达不清楚,在朗读课文时,读音不标准,不会停顿,还带着浓重的方言,还有唱读的语调出现。让个别学生朗读,在朗读时往往不是添字、漏字,就是读错字、破句。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做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改掉这些缺点。所以教师要重视范读和引读,但也要留给学生一定自由读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规范、正确地去朗读,这样会逐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四、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激发朗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大部分是从兴趣出发。教师要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有经验的老师开展朗读比赛,进行小组读、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也可以开展故事讲演会等,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生理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朗读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师只知道让学生朗读,而不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就难以提高朗读能力。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注意语句的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要求适当停顿,注意语气的转换,不能一口气读完。其次,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文章意思。再次,要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教给读的方法。在指导读比较长的句子时,学生往往不易准确理解,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做較小的停顿,读起来就费力,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语调要拉长,什么地方要连贯而不能停顿,并提出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后再去读句子,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这样就会读得正确、流利。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中分角色朗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扮演不同角色朗读,表演不同的动作,抒发不同感情,体现不同神态,展示不同表情。这种朗读形式,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的能力。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请看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教学《找春天》一课指导朗读的片段。现在我们来朗读课文,这里共有八个自然段。首先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示范两个感叹号的读法。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要指导学生读出春天到来时激动、兴奋的心情)其次,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指导重读“脱掉、冲出、奔向”三个动词,体会孩子无比急切、激动的心情。再次,学生齐声朗读第3自然段。朗读时要想象“害羞的小姑娘”的画面,“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读得轻而缓。最后,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想一想孩子在哪里找到了春天?小草探出头——春天的眉毛;早开的野花——春天的眼睛;树木吐嫩芽——春天的音符;小溪叮咚咚——春天的琴声。读了这几句话,读着读着,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抓住“看到、听到、闻到、触到”表示动作的词,体会找春天的快乐喜悦和孩子急切与人分享的心情。)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大家通过朗读知道春天来了,但你们知道她在哪儿吗?继续朗读,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出来,孩子争相读出句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哇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读着读着,满眼全是春天。这样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地展开阅读,多种形式读文,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在朗读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孩子陶醉在课文的意境中,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朗读技巧,实时指导和纠正比教师一味说教效果好得多。 六、营造良好的家庭朗读环境 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晚上、节假日、寒暑假,适当安排一些朗读任务,在家长的督促、监督下让学生完成。如亲子朗读,加深家庭成员的和睦关系。另外,可以让学生录制朗读小视频,并在班级群中分享,孩子有较强的表现欲,也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朗读欲望,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既有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训练教学更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语文课教师。要大家在具体工作中加强个别指导,强化训练,积极引导。提高小学低年级的朗读能力,要从早期开始,重视拼音教学,多读多练,加强教师的范读和引读运用。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师生在朗读的基本功上多下苦功夫,朗读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