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哈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关联性对比分析
范文

    刘明辉 袁培 卢飞

    

    

    

    摘 要:能源产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首推工程,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整体进程。文章以能源消费结构为切入点,构建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的指标体系,运用回归方法对比分析了1992年~2013年中哈两国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两国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安全的贡献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两国能源安全均呈现“波动上升-波动下降”演进特征;两国能源安全形势都较为严峻,能源使用安全产生的环境负面效应凸显并逐渐放大。鉴于此,文章以两国能源合作为基础,从区域一体化层面审视并探究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深化路径。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安全;回归分析;中国;哈萨克斯坦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近年来中国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到201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9.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高达32.2%①。同时,以煤炭消费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格局导致中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2013年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29%,能源消费的环境影响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实现清洁能源的消费日常化及进口多元化成为新时期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新课题。中亚地区能源储备丰富,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广阔的范围和空间,尤其是能源安全与节能减排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能源安全合作、能源节能技术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深化能源合作的新领域。本研究在对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关联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探讨两国能源合作的可能性空间,为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实现对接协作奠定理论基础。

    新千年以来,各种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不稳定因素抬头,能源安全问题日渐成为各国学者及政府部门讨论的焦点,其中能源供应安全与使用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探讨。20世纪70年代出现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1974年首次指明能源安全即是石油供应安全和价格稳定,从此能源供应安全成为西方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的核心内容[1]。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各国开始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能源供应安全与使用安全成为能源安全的两大关键组成部分。其中,能源供应安全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使用安全指能源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2-3]。

    较多学者围绕能源安全进行了讨论,研究成果颇丰,角度不一,研究的结论也不尽一致。在能源安全概念界定方面,Willrich认为能源安全是进口国能源安全和出口国能源安全的互动结果[4]。Mall将能源安全界定为能源的经济安全与能源生态环境安全的统一[5]。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愈加严峻,20世纪90年代能源安全的目标是通过增加经济实力和减少环境破坏,确保充实可靠的能源服务[6]。能源供应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而能源使用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高级目标,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7];在能源安全影响因素方面,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中提出能源供应是影响能源安全最主要的因素[8],赵燕娜等认为能源供需、能源价格、能源使用三个方面是影响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9],赵美田认为能源结构对能源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在能源安全保障措施方面,李金铠从能源需求、供给、储备、结构、体制等方面进行能源安全保障的研究[12],张建新认为重构能源消费体系对解决能源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13]。

    综上,关于能源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能源战略储备体系、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以宏观的定性研究居多,定量对比分析国内外能源安全的较少。因此,文章从能源消费结构出发,实证对比分析中哈两国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探讨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模式与路径。

    1 中哈两国能源发展现状与能源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1.1 中哈两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1.1.1中哈两国能源禀赋情况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②,虽然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根据世界能源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探明储量占世界的1.0%、1.7%和13.3%,产量分别占世界的5.0%、3.2%、47.5%,煤炭是能源资源的主体,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能源需求导致能源缺口持续加大,2013年石油缺口量达到38740万吨,天然气缺口量约6110亿立方米,分别占总需求量的56.14%和28.09%,可见引进国外油气资源成为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

    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在能源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油气资源在世界排名第十一位,也是在里海地区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的第三大油气资源国。目前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3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8%,天然气储量约1.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0.8%。油气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其石油的出口量占生产量的83.5%,2013年石油生产总量为11.97亿吨标准煤,出口量达10亿吨;天然气产量185亿立方米,出口量约71亿立方米,出口量占生产量的38.4%[9]。能源出口多元化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经济稳定的重要方略。

    总体而言,中哈两国的能源合作利于实现互利共赢,符合两国发展意愿。近年两国能源合作进展较顺利,且能源合作范围已拓展到新能源领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两国能源合作推上新台阶,能源安全与节能减排领域的合作将成为未来合作的趋势。

    2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的关联性分析

    2.1 能源安全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从安全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图3),中国1992年~2013年能源供应安全指数以2001年为节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003年的变化最为显著,这是由于自2000年起,我国能源自给率从2.051逐渐降低,导致能源净进口量出现较快递增态势;石油进口量由2002年的6941万吨增至2003年的9739万吨,石油净进口量增幅为35.6%;同时天然气、煤炭净进口量也持续增加,能源自给率降低到0.898,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造成中国能源供应安全指数不断下降,2013年降低到-4.08,能源供应安全形势严峻。从能源使用安全指数来看,总体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能源效率的低下、技术水平不高,从而造成碳排放量高,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较大。综合来看,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然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会实现中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为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开辟新领域。

    从哈萨克斯坦来看,能源供应安全指数较为平稳,波动较小,主要因为哈萨克斯坦自身油气资源丰富、自给有余,能源供应对能源安全的影响较小。然而,哈萨克斯坦能源使用安全指数波动幅度较大,并且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中国情况类似,能源效率水平、技术水平处于世界较低的国家行列,碳排放量较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严重,总体而言,能源使用安全对哈萨克斯坦能源安全的影响较为明显。

    2.2 回归分析

    为了避免数据不平稳造成的伪回归问题,首先要检验能源供应安全指数(LNSS)、能源使用安全指数(LNUS)、煤炭消费比重(LNC)、石油消费比重(LNO)、天然气消费比重(LNG)和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LNQ)原始数据是否平稳,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中哈两国各变量原始数据都满足平稳性条件,可进行进一步回归关系分析。

    2.2.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的回归分析

    首先,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研究时段内煤炭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能源供应安全就会降低39.646个百分点,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能源供应安全难以改善的主要原因。石油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能源安全则会降低50.72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9%,大量石油的需求导致石油的供应安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天然气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能源供应安全将会降低454.029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在研究时段内对能源供应安全的影响系数较大,这主要是缘于天然气净进口量波动较大,2005年之前由于设施不完善,天然气进口量不到500吨,而自2010年起天然气净进口量就达千万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通、中俄天然气协议将为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提供保障;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能源供应安全上升72.64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如电力等主要来自国内,对能源供应安全产生的效应为正,发展清洁能源是未来破解我国能源困境的重要途径。

    能源使用安全的分析中,煤炭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能源使用安全将会降低33.479个百分点,而石油、天然气、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能源使用安全则会分别上升4.817、16.691、9.615个百分点。这主要因为煤炭是高碳燃料,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而石油、天然气及其他清洁能源具有低碳、高效的优势,尤其是清洁能源如水电、核电等能大大减少碳排放量以及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问题。总体看来,尽管近年来石油、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近年有所上升,2013年分别达到18.06%、5.17% 和7.34%,但仍未改变以煤炭消费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格局,能源使用安全形势仍然亟须扭转。

    2.2.2 哈萨克斯坦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的回归分析

    相比而言,能源消费结构对哈萨克斯坦能源供应安全的影响较中国要弱得多。煤炭、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能源供应安全将分别降低4.679、6.345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能源供应安全将提高4.408、5.55个百分点。哈萨克斯坦自身煤炭、油气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存在的风险小,各种能源消费对能源供应安全的贡献百分比较小。

    从能源使用安全来看,煤炭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能源使用安全将会降低7.924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能源使用安全分别提高19.39、4.177、30.312个百分点,说明煤炭消费比重过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而石油、天然气、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有待提高,特别是清洁能源对能源使用安全的影响系数达到30.312,哈萨克斯坦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也亟须调整优化,煤炭消费比重过大的格局有待扭转。与我国类似,能源使用安全形势情况不佳,基于两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共性,以能源使用安全为目标,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探讨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路径。

    2.3 中哈两国能源安全走势分析

    为了观测能源安全总体趋势,需要测度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在能源安全中的合理权重,需对其进行灵敏度分析,设能源总体安全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TS=w1SS+w2US (3)

    式中,TS代表总体能源安全,SS代表能源供应安全,US代表能源使用安全,w1、w2分别代表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总体安全中的权重,由于各指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确定能源使用安全和能源供应安全的权重,

    本文对各指标做等权处理,赋予w1、w2的权重值组合分别为(0.6,0.4)、(0.5,0.5)、(0.4,0.6),从而得到1992年~2013年中哈两国能源安全走势,如图5、图6所示。

    在三种权重组合下,中国的能源安全走势大体一致,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能源安全变动趋势,文章选取(0.5,0.5)的权重组合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高碳化燃料消费比重过高,新能源消费比重较低,以至于能源使用安全水平低,在(0.5,0.5)的权重组合下,自2001年以来的能源安全形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92年~2002年能源安全形势较为平稳,能源安全平均水平为0.939,其主要原因是能源使用安全水平低,2001年之前能源供应多元化也不成熟,导致总体的安全水平不高。以2001年为界,能源安全水平大幅度下降,2001年~2013年能源安全平均水平为-11.723。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能源使用安全形势严峻,早在1995年,我国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清洁能源特别是水电能源消费量上升幅度大,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和2000年相比,2013年水电消费量比重上升至7.41%,而煤炭消费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保持在67%以上,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2013年达到22.89%。总体来看,鉴于清洁能源较之传统能源的优势特征,应加大力度合理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出现波动上升-波动下降的趋势。图5中2003年和2013年是两个明显的转折点:能源安全水平从2002年的1.79下降到2003年的-8.69,主要是能源使用安全水平为负,导致总体能源安全水平整体下滑,2003年我国碳排放上升到45.25亿吨,较之2002年的36.94亿吨上升了8.31亿吨,之后碳排放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上升到8.38%,2013年碳排放达到100亿吨,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成为世界碳排放最高的国家,能源结构须加快调整。

    (3)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总体能源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现阶段的能源安全水平还远低于1992年的水平,若更多考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则能源使用安全对能源安全的作用较大。所以,无论从能源供应安全,还是能源使用安全来看,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堪忧,且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凸显,加大传统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扭转我国能源安全形势的路径。

    相比而言,1992年~2013年哈萨克斯坦能源安全走势较为平稳,同样在选取(0.5,0.5)的权重组合下,其总体能源安全水平高于我国,并表现出以下特征:(1)研究时段,哈萨克斯坦的能源供应安全与能源使用水平呈现相背离的趋势。能源供应安全平均水平达到11.65,这与哈萨克斯坦自身的油气资源禀赋优势相关,而能源使用安全平均水平低至-19.04,这是由于哈萨克斯坦的碳排放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92年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碳排放量就已达到2.21亿吨,1999年达到最低的碳排放量也将近1.16亿吨,人均碳排放量达到7.8吨,且随着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的大幅度上涨,2013年碳排放总量达到2.89亿吨,人均碳排放量达16.98吨,能源使用安全制约着哈萨克斯坦总体能源安全。总体来说,哈萨克斯坦的总体能源安全水平波动幅度较小,1992年总体能源安全水平为-12.55,之后保持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为-8.62,总体的能源安全水平高于我国。(2)哈萨克斯坦的能源消费结构较为不合理。煤炭消费始终占据哈萨克斯坦能源消费的主体,1992年煤炭消费比重为54%,近年煤炭消费比重甚至有所上升,2013年达到58.2%,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有波动下降的趋势,2013年为38.87%,而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较少。与我国的情况类似,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过低,高碳化燃料的消费比重过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较大。基于中哈两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形势不佳的共性,文章认为两国在能源安全合作方面,尤其是清洁能源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并且在现有的能源合作基础上,探索两国能源安全合作路径。

    3 结论及启示

    3.1结论

    基于能源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借助回归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使用安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权重分析法确定中哈两国的能源安全走势,文章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哈两国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安全的贡献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中国来看,1992年~2013年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愈加严峻,主要是能源使用安全水平逐年下降,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高碳化燃料消费对能源安全的贡献度缩小。从哈萨克斯坦来看,研究时段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安全形势不佳的情况与我国类似,缘于高碳化燃料的消费比重过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低。

    第二,从能源安全指数变化内容来看,中哈两国能源使用安全指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而能源供应安全指数波动趋势相异。中国的能源使用安全指数从1992年的-10.899波动下降到2013年的-12.55,研究时段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安全指数波动下降到2013年的-22.45,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安全使用指数明显低于我国。而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指数从1992年的8.29下降到2013年的-4.08,而哈萨克斯坦能源供应安全指数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平均指数为11.65,高于我国。

    第三,从影响因素看,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分别对中、哈两国能源供应安全影响最为显著;而从能源使用安全来看,煤炭消费对两国的能源使用安全的负面效应最大。

    第四,从两国的能源安全走势来看,两国的总体能源安全形势都呈现下滑的趋势,且中国的整体滑落速度较快;哈萨克斯坦总体能源安全水平低于中国。在(0.5,0.5)的权重组合下,中国的总体能源安全平均水平为-2.69,哈萨克斯坦的为-3.69,并呈现“波动上升-波动下降”的走势。总体而言,两国的能源安全形势都较严峻,且突出表现为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因此,两国亟须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高效能源消费比重。

    3.2 启示

    中哈两国都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与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的难题,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已经政策落地,中哈两国能源合作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第一,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开发与合作。两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过低,以至于能源使用安全水平低,为此,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愿景。

    第二,在能源安全合作路径方面,应该尽早建立能源安全合作体系。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丰富,独立之初就有“资源立国”的能源战略;中国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是保障巨大的能源需求的重要路径,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和运营将两国能源合作推向正向轨道。但考虑到中亚地区大国博弈以及哈萨克斯坦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这种体系需考虑体系构建的主体是资源进口国(中方)、资源出口国(哈方)、石油公司,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进行平台设计—协商互动平台、能源交易平台、资金融通互动平台,并制定合理和切实的规划—建立油气资源储备体系、中哈双方的统一的能源运输网络体系等,为两国能源安全合作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通道建设将是长久的持续性战略,中哈两国能源合作将为沿线国家联动发展奠定基础。哈萨克斯坦与我国在能源消费结构及消费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两国均为区域性大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两国的共有使命,两国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合作。

    参考文献:

    [1] 李霞. 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2.

    [2] 张雷.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探讨[J]. 中国软科学,2001(4):7-12.

    [3] 吴刚,刘兰翠,魏一鸣. 能源安全政策的国际比较[J]. 中国能源,2004(12):36-41.

    [4] Willrich M. Energy & world politics [M]. New York: Free Press,1978.

    [5] Maull H. Raw Materials. Energy and western security[M]. London: TheMacmillan Press Ltd,1984.

    [6] 赵美田. 基于安全的能源结构分析[J]. Scientific Research,2012:2786-2790.

    [7] Deese D A, Nye J S. Energy and security[M]. Cambridge: Ballinger Pub Co.,1981.

    [8] 国际能源署. 世界能源展望(2002)[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9] 赵燕娜,孙育强. 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预警系统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2):59-60.

    [10] 赵美田. 基于安全的能源结构分析[J]. Scientific Research,2012:2786-2790.

    [11] Gang Wu, Lancui Liu, et al . Climate protection and China's energy security: Win-win or tradeoff [J]. Applied Energy,2012(97):157-163.

    [12] 李金铠.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能源政策体系[J]. 财政研究,2011(3):2-6.

    [13] 张建新. 21世纪的国际能源安全问题[J]. 国际安全研究,2013(6):124-149+154.

    [14] 谢文捷. 世界能源安全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15] 朱雄关. “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中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2015(2):23-26.

    [16] 郭菊娥,王树斌,夏兵.“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现状及路径研究[J]. 经济纵横,2015(3):88-92.

    [17] 迟春洁,黎永亮. 能源安全影响因素及测度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0-84.

    [18] 鞠可一,周德群,王群伟,等.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关联的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2010(9):1692-169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