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古诗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范文

    赵希

    【摘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应该贯穿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应该以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为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主动思考,加深理解和体会,使学生取得思想的启迪,享受艺术美的熏陶。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蕴含了千古文人墨客丰厚的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它不仅是夺目的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宝库。高中生多读古诗文,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能从中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面对古诗文,不愿多读,早自习时认真朗读的寥寥无几。尤其是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古诗文,很多学生更是“尊口难开”,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古诗文功底差,基础薄,缺乏鉴赏古诗文的审美能力。其次,很多教师面对学生不愿主动学习的尴尬状况,只好在上课时一手包办,只凭借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简单翻译、梳理一遍,一节课下来,甚至都没让学生读一次。结果,学生只是更加被动地接受一些文言字词的知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想让古诗文教学更高效,必须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内蕴与情感,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进而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读准字音、节奏,体会音乐美

    在学习一篇新的古诗文之前,要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本上的内容,这样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从整体上有一个感知。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指导。

    一要读准字音。它是朗读诗歌的最基本要求。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若是有不认识的字,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注释或者查字典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里面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字的读音,学生就可根据课下注释得知它的读音为“xiàn”。当学生读到“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几句时,又会生出关于“斜”字读音的疑惑,如果按照现在的读音“xié”,就与前面的“家”字存在不押韵的情况,所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又可知“斜”字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可读作古音“xiá”。通过这一系列探索,不仅让学生读通了诗歌,积累了知识,也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对课文更感兴趣。

    二要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古诗文简短精炼,丰富的意蕴包含在几个浓缩的句子里,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准古诗文的断句节奏,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尤其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古诗,千言万语汇聚在五言、七言之中,如果划分节奏时出现问题,那么在对诗意的理解上必然会闹出笑话。所以,正确的停顿是理解诗意的基础,可以把学生逐渐带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在平平仄仄的音韵之间,读出古诗文的节奏感,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如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蜀相》一诗,学生对律诗的节奏划分已有一定经验积累,教师也可在学生自读之前提醒:一般而言,律诗的句式由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一个节奏单位就是一个双音词或词组,七言句的节奏划分有两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就能读出本诗正确的节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读通诗意,体会语言美

    古诗文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精炼的语言艺术。高中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有的语言质朴,浅显易懂,学生自由朗读之后都能通晓其意。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辞藻华丽,大量用典,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理解诗意造成了困难,当学生读到这些古诗文时,往往难以理解,觉得晦涩难懂,从而产生畏学心理。其实,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加以解释,古诗文中一些典故史实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学习,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加愿意多读。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向来以朦胧为人称道。但因为其中大量的典故运用,学生读起来更是一头雾水,不知诗中所云何事。这时学生自读课下注释,加上教师逐一讲解,学生自能理解其中深意。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学生在读诗时就要先弄懂出自《庄子》的寓言典故—庄周梦蝶。其意是说庄子梦见自己化身为蝴蝶,梦醒之后,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借用此典,是要表现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表达李商隐“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深沉慨叹。

    三、读出情感,体会意境美

    朗读古诗文,是把无声的“字”转换为有声的“情”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要把文字转换为语音,从表层意思中领悟深层含义,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体味作品的韵味和意境之美。

    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几句话背后,往往与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所以要读懂其中情感,必须读懂作者的经历,了解他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在教授必修四中的《李清照词两首》时,因为学生初中学过《如梦令》等作者早期作品,在读《醉花阴》时,对于其浓郁儿女相思之情,清丽明快的风格就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作者生平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学生理解本课中第二首词《声声慢》就会存在许多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读作者生平,读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等人生变故的李清照,她的作品不再清丽明快,而是沉郁凄婉,写的多是她对亡夫的怀念以及自己孤单凄凉的晚景。了解这些后,学生才能读出作者的亡国之恨,颠沛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才能体会到作品中萧瑟孤苦的意境美。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的古诗文,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艺术精髓。只有让学生开口多读,才能领会古诗文的神韵,体会其中蕴藉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鉴赏能力。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