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采用对话式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
范文 | 黄少华 【摘要】当前我们国家的教学模式并未从本质上改变,仍然是填鸭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核心地位,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对话教学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模式,但是其本质在于开展教学创新,其目标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话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对话式语文教学法;有效性学习;课堂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在日常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从而得到相应的启发,享受审美乐趣。”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学模式仍以填鸭式为主。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角色,学生并没有较好地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会逐渐的削弱,教学有效性大大降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过:“学习——本质并非是将知识从教学者的意识里输入到学生的意识里,二是教学工作者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转化。”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 对话式教学正是对独白式教学的“革命”。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间,在基本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思想的沟通、建议的变化,积极合作,自主探究,从而将知识教学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紧密相连。对话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文本为“话题”通过对话交流、碰撞而获得更深入、更透明的理解。教师与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释疑者;既是讲授者,又是倾听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这样的对话是真诚地展示自我,愉悦地接纳别人,丰富自我的过程。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通过这样一种生命的互动、精神的快乐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各展其才,各取所需,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学活动把对话简单地保留在问答的过程中举例来说,教学工作者对一篇课文提出过多的问题,也没有过多地思考这些问题提出的重要性以及价值,同时也不关心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否同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相联系,只是一味地开展问答教学模式,从而给课堂教学氛围带来了枯燥感和乏味感。常常会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没有了解过或者是学习过的知识范畴,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的紧迫感。甚至在对话式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教学环境的束缚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尤其是教师严肃、咄咄逼人的时候尤为明显,这就使得对话式教学作用相对不明显。 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形成对话,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创设平等、自由、宽松的对话氛围。 在“对话式”教学中,若是教师不放低自身的姿态,一味保持严肃、权威的姿态,那么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偏离教师的既定标准答案就会受到否定。严重的情况下,教师会对其回答进行批评或者是指责,这就使得对话式教学模式难以正常开展。要想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积极交流,阐述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提问和意见,教学工作者应当尊重并且认真的对待。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教师仅仅是课堂讨论的倡导者,是对话式教学环境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对话式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对话式教学的聆听者以及欣赏者,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 其次要设置恰当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自觉行动,如果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参与更是一句空话。因而教师要努力设置恰当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和欲望,充分调动其对话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对话。对话话题选择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话题,若是话题过于肤浅,学生则会忽视,若是话题过于深奥,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因此必须慎重的选择。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对话式”教学工作之前必须谨慎的考虑,尤其是话题的选用、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的反应、对话式教学的实际效果等等。教学工作者若是较好地掌握这些方面的情况,并且能够随机应变,那么“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效果才会更佳的明显。话题的设置要有开放性启发性,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适应学生的发展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范畴,紧密地贴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和阅历,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对话式教学中学生占据主动权。“对话式”教学开展的主要话题选择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保证教学正常开展。 再次,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其引导效用。 “对话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不是更轻松了,更不是一个旁观者。“对话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对“对话”的准备要更充分。教师钻研教材、备课的内涵已扩大,要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教学生阅读方法与学习方法,例如有计划地穿插有关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要去感受文本,要去解读文本,对文本产生自己的理解、震撼甚至批评。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和水平进行效果预测,保证文本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对话式教学的正常开展。教师也要适当地参与其中,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进行科学、正面的评说,从而感染学生,提高对话式教学的质量。教师还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没有教师真诚的投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学对话。 (编辑:刘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