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研究
范文

    覃剑 葛志专

    

    

    

    摘 要:现代航运产业体系选择与构建直接决定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高低。虽然航运产业内涵和边界客观存在,但现实中的各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产业体系却是各有特色。因此,有必要研究个性背后是否存在共性,以为致力于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城市提供一个具有相对普遍适用的航运产业选择框架。基于国际知名航运中心的分析发现,产业融合性、阶段匹配性是航运产业选择的重要经验,航运城市化和城市航运化是航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据此可建立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的一般模型,并以广州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航运城市化;城市航运化;广州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经济社会,港口城市持续吸引海内外要素资源聚集,在区域整体发展和开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以及《外交政策》杂志联合推出的全球城市排行榜中,位列前七位的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洛杉矶、芝加哥等国际大都市同时都是国际著名港口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

    在我国,许多港口城市依托港口区位和资源优势,纷纷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试图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然而,除了上海已经位于全球航运中心体系第一梯队之外,其他如广州、深圳、天津、厦门、宁波、青岛、大连等主要港口城市仍然属于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即正处于努力迈向国际航运中心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拥有较好的港口基础设施条件;港口货物吞吐量具有较大规模,大致居于世界港口前30位;航运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但并未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航运产业尚未成为所在城市的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根据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和波罗的海交易所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①,第一梯队得分前10位的港口城市即为“国际型”航运中心,其主要特征是港口吞吐量、特别是航运服务业相对其他港口城市具有很强的优势,平均得分在60分以上。第二梯队为“准全球型”航运中心,这些城市在某项要素方面优势较为突出,但综合实力较第一梯队仍有差距,平均分值在50左右。参照这一标准,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与第二梯队的“准全球型”航运中心基本吻合。

    由于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正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因此能否成功构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将决定这些城市最终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道路上能走多远。按照现代产业选择理论,一个城市重点产业选择应考虑动态比较优势、投入产出关联效应、产业发展前景、资源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1]。然而,如果仅基于这一理论对致力于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选择,可能无法把握航运产业的发展规律与特征,不利于现代航运产业体系的构建。鉴于此,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的产业选择需要从新的角度思考。

    1 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框架

    1.1 提出依据

    1.1.1 研究基础

    有关国际航运中心产业发展的研究伴随着港口城市的兴起而开始,且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对港口城市或国际航运中心概念与特征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几乎都把航运产业、航运业务、航运资源等作为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论述[2-5]。二是基于港城互动的视角研究港口城市的产业发展与演化,主要观点是认为港口与城市发展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受到港口的带动与制约,城市演进的不同阶段其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模式各不同[6-11]。三是直接对国际航运中心产业进行考察,主要是围绕新加坡、伦敦、香港等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总结推介其产业发展经验模式[12-17]。四是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直接分析航运产业及产业链的构成、发展规律及对经济的带动作用[18-23]。这些研究对认识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各有优缺点:第一类研究从整体上提出并强调集聚生产要素发展航运产业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但由于侧重于概念的抽象和总结,不可能深入研究如何发展航运产业的问题。第二类研究提出航运产业发展必须与港口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其主要强调港口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推动作用,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体现出新时期航运产业尤其是高端航运服务业选择与培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第三类研究侧重于现状的观察和描述,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内港口城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发展经验借鉴,但对航运产业本身的研究不多,因而无法抽象出国际航运中心产业体系选择与构建的模式路径。第四類研究对航运产业和产业链本身研究得颇为透彻,但尚未能很好解释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体系之间的差异。总体而言,四类研究但均不具备成为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的一般性指导框架。

    1.1.2 实践经验

    纵观新加坡、伦敦、香港、汉堡等国际航运中心,可以发现其航运产业体系并不完全相同,如伦敦以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劳合社和证券交易所为载体构建全球航运市场中心,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教育、航运组织、船舶经纪、航运总部、航运咨询、航运信息、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航运产业体系,港口客货运吞吐量和临港工业规模相对于起步和发展时期已有较大的萎缩。新加坡以海洋研发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全球知识枢纽、网络贸易平台、港口信息平台和自由贸易区信息平台等推动航运服务企业的集聚,形成以船舶修造、海洋知识、海洋产业、船舶经纪和航运金融为主导的现代航运产业体系。香港依托深水良港、自由港政策、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的优势地位,构建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贸易、海事法律、航运管理等特色的现代航运产业体系。汉堡则依托拥有欧洲最大的铁路运输系统,形成以航运物流为核心的航运产业体系,打造典型的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基于这些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几条经验规律:一是不同航运中心的发展阶段、基础和优势不同,决定了其重点选择发展的航运产业和航运产业体系构建模式各不相同。因此,虽然世界先进国际航运中心产业发展对后来者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并不能成为指导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和布局的一般经验。二是航运中心发展与城市发展阶段具有紧密关联性和互动性,越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以港口为核心的临港产业所占比重越是下降,航运高端服务业越是繁荣,航运中心能级越高。与此同时,航运中心的发展带来贸易流、资金流和商业流,也进一步推动城市商贸、金融等高端产业的发展。三是航运产业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对航运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信息技术产业与航运产业融合催生了航运电子商务、航运信息、航运指数等产业;航运产业与城市高端服务业融合催生了航运金融、航运教育、航运文化等产业。这些经融合而成的新兴航运产业代表着航运中心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1.2 框架构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产业体系的构建本质是航运产业与城市产业融合、航运中心演化阶段和城市发展阶段匹配的过程,并通过航运城市化和城市航运化形成航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基于此,可建立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模型(图1):产业融合性、阶段匹配性和内生发展性是航运产业选择的三个重要原则,其中产业融合性和阶段匹配性关乎航运产业和城市产业、航运中心和城市发展能否协调兼容和支撑互促,解决了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城市或航运中心应该选择何种航运产业的问题;内生发展性是从动态的视角要求选择发展的航运产业必须能够形成内生动力以实现自我发展,解决了某一航运产业落地布局于城市后健康持续生长的问题。

    1.2.1 产业融合性原则

    国际航运中心依托城市而存在,而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期,距今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经过历史不断积累和演化,城市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且不同城市的基础条件和产业特征各异。与此同时,航运作为一种产业也有其独特的内涵、边界和构成(图2)。因此,在构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布局的航运产业链环节必须可以与城市既有产业相互兼容和融合,如此才能既尊重城市产业发展历史基础,又可以最小成本把航运产业移植注入城市产业体系之中,加快推动航运产业在城市中落地生根。由此可见,在现代航运产业体系构建中,航运产业选择和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是:基于航运产业和城市产业的融合性,选择可城市化程度更快、更深的航运产业链环节作为发展突破口。

    1.2.2 阶段匹配性原则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国际航运中心先后经历了航运中转型、加工增值型、资源配置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表1),航运产业也从简单的货物集散、中转运输和船舶制造等基础型层次向高端航运服务业演进。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将向低碳智网型的第四代航运中心发展,节能、环保、智网、低碳的理念还将催生出低碳金融、低碳航运、节能环保、贸易定价、流量经济、平台经济、航运信息、航运教育、航运知识、智慧港口服务等一系列新兴航运产业。

    与此同时,城市演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且在不同阶段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功能要素都显现出不同的属性特征[24]。以人均国民收入(GNI)或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为标准,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组标准②、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波特的经济波段理论③等都对一国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做了较权威的划分,并表明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一方面,航运中心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因此,在构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航运产业选择和发展的第二个重要原则应该是:选择发展的航运产业链环节必须同时位于航运中心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阶段的交集区域,即某一阶段的航运产业体系必须是航运中心发展阶段和城市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结果。

    1.2.3 内生发展原则

    市場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选择发展的航运产业必须能够实现内生生长,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这种内生生长动力的获取,关键是要形成航运产业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支撑航运产业的闭合循环机制,而航运城市化和城市航运化正是维持循环机制的两个重要动力源。其中,航运城市化是指选择发展的航运产业通过自身成长持续吸引航运生产要素集聚到城市中,并广泛渗透到城市现有产业体系当中,逐步形成航运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网络经济,推动城市产业发展朝着适应国际航运中心方向迈进。城市航运化是指港口城市通过主动调整当前及未来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可以有效适应、支撑或者推动航运产业发展。显然,航运城市化解决了即将选择发展的航运产业如何根植到城市产业体系中的问题,城市航运化解决了城市内部如何提供优良的生存土壤给即将选择发展的航运产业的问题。通过航运城市化和城市航运化,不仅推动了航运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也推动了城市功能按照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要求转向,反过来又为航运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支撑条件。因此,在构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航运产业选择和发展的第三个重要标准应该是:选择发展的航运产业链环节必须能够通过航运城市化和城市航运化在城市发展中获取内生动力,以便进入正常的生命周期进程。

    2 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框架的应用

    根据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界定,以广州作为案例讨论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产业航运选择模型的应用。广州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1.95万亿元,连续28年位居国内城市第3位。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5.4亿吨、1875万标箱,分别位居全球第6位和第7位(表2)。“十三五”时期,广州正式提出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实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计划,打造全要素型航运中心的目标,因此必然面临着如何构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问题。

    2.1 产业融合性分析

    当前,广州已经形成以汽车、石油化工、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商贸会展、金融保险和现代物流等十大产业为代表的城市产业体系。为评价这些产业和航运产业的融合性,对其与航运产业中最接近的产业环节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如果某两类产业关联程度越高,则表明两者的可融合性越高,进而对应的航运产业链环节越有可能作为近期率先突破发展的部分。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航运产业中的国际贸易、航运金融、航运物流分别与城市产业中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高度关联,说明这些航运产业在城市产业中已经有较好的基础,容易与城市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可以作为构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临港工业、船舶制造、航运信息、航运电商等航运产业或已包含在石油化工、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中,或可以从这些产业中获得较大的支撑,因此也可考虑作为构建航运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航运产业临港工业具有一定关联性,对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2.2 阶段匹配性分析

    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2016年广州人均生产总值已达2.14万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31∶68。以人均GDP为判断依据,广州已经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但其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尚有一定差距,高端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高新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较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为2%左右,远远低于北京、深圳和上海等城市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张远未完成,主导产业正处于由大规模资本密集向技术、知识密集的方向转型,发展动力仍具有投资和创新双重驱动的特征。因此,综合判断广州尚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已经进入服务业经济时代,这就决定广州未来产业体系主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从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阶段看,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大致处于从加工增值型向资源配置型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对港口、保税区和自贸区等特殊功能区具有高度依赖性,航运产业中的智能性和高端性服务业还处于培育时期,航运服务业能级总体还比较低,对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还未真正形成。当然,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已经广泛冲击并渗透到第二代和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之中。因此,广州航运产业发展也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抢抓机遇发展低碳金融、低碳航运、节能环保、贸易定价、流量经济、平台经济、智慧港口服务等新兴航运产业,谋求与成熟型国际航运中心差异化、特色化航运发展道路。

    2.3 内生发展性分析

    立足于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和航运中心发展处于从加工增值型向资源配置型演变的阶段特征,进一步的可以使用专家打分法对各类航运产业发展的内生性进行评价。一般而言,越是高端的航运产业链环节,其集聚航运相关生产要素的能力越强,但对城市产业基础和城市建设支撑能力要求越高。因此,航运产业发展内生性两个动力的评价需要即考虑航运产业本身的高级性(吸引力评估),又要考虑现实条件的支撑性(可行性评估)。要实现这一目标,实践中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估,打分专家由航运专家、航运企业、航运主管部门、航运专业人士等构成,其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分别表4和图3所示:

    结果显示,高端航运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影响力,发展的吸引力较高。然而,高端航运服务业具有垄断性,先发地区一旦抢占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就容易形成垄断优势,给后发地区带来一定制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地理空间的限制已经变小,高端航运服务业还具有分离性,意味着航运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可能并不是一一对应,即一个航运服务中心可以支撑多个航运中心[25]。因此,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垄断性和分离性特征使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难度加大。作为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广州城市已经进入服务业经济时代,且航运中心建设正向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迈进,已经具备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基础支撑条件。考虑到这些因素,一些部分高端航运服务业虽然极具吸引力,但是广州要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尚有难度;而另外一些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可行性则更高,可作为当前提升航运产业能级、强化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的突破口。此外,一些相对传统的航运产业发展可行性较高,但是属于相对低端产业,未来发展应以优化提升为主。

    2.4 选择结果

    根据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产业选择框架,可以得出广州选择与构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一是发展壮大以国际商贸、航运物流、海洋产业和航运金融为重点的主导性产业。这四类产业在广州已经初步具备较大规模基础和相对优势,可望在近期内打造成为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动力。同时国际商贸和航运物流也位于航运产业链的主链上,航运金融和海洋产业也能较大程度上能实现航运、贸易、金融、工业、知识的融合。二是积极培育以航运总部、邮轮游艇、航运电子商务、专业航运服务为重点的战略性产业。这些产业是国际航运中心未来持续发展和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是国际航运中心产业体系演进的趋势性产业。受到所处发展阶段的制约,广州在这些行业的基础优势并不明显,需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其进行培植扶持。三是持续夯实以临港装备制造、临空装备制造、信息数据、海事教育、海洋文化等为重点的支撑性产业。进入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海空港一体化、海港和空港形成“组合港”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空港经济将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港装备制造和临空装备制造可以通过航运产业辅链成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的支撑性产业。信息数据、海事教育、海洋文化的发展可以极大改善航运产业发展的人才、信息、文化氛围,对现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3 结论与启示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和贸易规模整体仍将呈现增长态势、空间结构将呈现“南升北降”、“东升西降”趋势,推动全球贸易和航运资源持续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沿海诸多港口城市将在国际或区域性航运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位置。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决定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体系构建的共性因素,建立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的分析框架,为这些港口城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构建现代航运产业体系提供了些许启示:不同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备不同的建设特点和产业基础,在制定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和策略时,不可照搬成熟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发展模式和步骤,而是应该立足于自身特点和优势,遵循城市产业与航运产业的融合性、城市发展阶段和航运中心代際的匹配性和航运产业发展的内生性三个重要原则选择适宜的航运产业。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航运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而提出的航运城市化和城市航运化等新概念,相对于传统的港城互动等概念,它更加强调城市而非港口对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选择的重要性。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将更加深远,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智慧航运、智能港口与“流的空间”将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产生深刻影响,甚至会推动网上国际航运中心和虚拟国际航运中心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国际航运中心对传统港口、地理区位的依赖程度将会降低,航运产业与航运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将超越传统港口和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航运产业的发展更多需要从所在城市获得发展动力。从这一角度看,成长型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产业发展将可以在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维度进行选择与培育。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四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Laaksonen,E.& M kinen, H.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ritime Clusters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Key Challenges from the Finnish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ast-West Business, 2013, 19(1): 91-104

    [3] 吕康娟,张蓉蓉. 基于复杂网络的世界航运中心网络结构与特征[J]. 系统管理学报,2012,21(1):87-92.

    [4] 茅伯科.关于国际航运中心定义的思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从“港本位”转向“航本位”[J]. 水运管理,2009,31(4):1-3.

    [5] 真虹,茅伯科,金嘉晨,等. 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发展[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 Ducrue,C. Port-city relationships in Europe and Asi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Trade,2006,4(2):13-35.

    [7] Fujitaa,M. B, Morib,T.The role of ports in the making of major cities: Self-agglomeration and hub-effec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9(1):93-120.

    [8] Hoyle,B.S.The port-City interface:Trends, problems and examples[J]. Geoforum, 1989,20(4):429-435.

    [9] Wiegmans, B W., Louw, E.Changing port–city relations at Amsterdam: A new phase at the interface?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1,19(4): 575–583.

    [10] 許继琴. 港口城市成长的理论与实证探讨[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4):11-14.

    [11] 周井娟. 港城关系的演进规律及发展阶段判定[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9):88-93.

    [12] Grossmann, I Perspectives for Hamburg as a port city in the context of a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J]. Geoforum, 2008,39(6):2062–2072.

    [13] Wang,J.J, M.C Cheng. From a hub port city to a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nter: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0,18(1):104–115.

    [14] Airriess,C.A. Regional producti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rise of Singapore as a global container hub[J]. Geoforum, 2001,32(2):235-254.

    [15] 陈瑞琦,杨丰强. 国际航运中心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J]. 现代管理科学,2014(12):49-51.

    [16] 董岗. 伦敦发展国际航运服务的关键举措及经验借鉴[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1-14.

    [17] 王彦斌. 香港航运业发展现状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出路[J]. 世界海运,2014(10):19-24.

    [18] Kwak, S.J, Yoo, SH, J.I.Chang, et al.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y in the Korean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Marine Policy,2005,29(4):371–383.

    [19] Makkonen, T, Inkinen,T, J Saarni. Innovation types in the Finnish maritime cluster[J]. Journal of Maritime Affairs,2013,12(1):1-15.

    [20] 金嘉晨,真虹.航运产业链的内涵和基本构成[J]. 中国航海,2013,36(3):126-129.

    [21] 陆军荣.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构建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14(10):96-100.

    [22] 任声策,宋炳良.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机理——服务业融合的视角[J]. 上海经济研究,2009(6):112-117.

    [23] 汪旭晖.基于价值网的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机理[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3):5-14.

    [24] 郑国.城市发展阶段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2):83-87.

    [25] 王列辉,宁越敏.国际高端航运服務业发展趋势与宁波的策略[J]. 经济地理,2010,30(2):268-272.

    Research on the choice of shipping industry in growing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QIN Jian, GE Zhi-zhuan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410,China)

    Abstract: The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hipping industry system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Although shipping industry's connotation and boundary exists objectively, the shipping industry system of various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is unique in rea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whether there is commonness behind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universal shipping industry selection framework for those port cities that committed to becom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mous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we find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stage matching are the common experience of shipping industry selection, Shipping urbanization and urban shipping is the inner motive force of shipp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is thought, a shipping industry selection model for growing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is established,then take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for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shipping industry; shipping urbanization; urban shipping; Guangzhou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