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探微 |
范文 | 吴剑平 【摘要】翻开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大量的古典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体现了我国古代诗人的智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志”。对高中生文学素养、审美感受力与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但分析以往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且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其学习效率不高。而本文就对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蘊含大量的民俗文化与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与精神财富。但由于文化历史悠久、意象模糊,且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不高。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实践“言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回归并引导学生继承古典诗歌中诗人表达出的“志”,鼓励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借古人之诗言自己之志。以下,笔者就对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言志”教学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知人、知世,论其诗 众所周知,诗歌的内容为诗人的所思所想,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通常,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内容上,分析并了解诗人的品质与人格。但是,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与高考造成的压力,大部分教师将分数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忽视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与理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为改变这一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教师应改变传统“字句翻译、诗歌背诵”的教学方式,重视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与诗人一些情况的讲解。使学生在知人、知世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解读。以屈原的《离骚》这首古典诗歌为例。通常,大部分学生初次看到这么长的诗歌,想到既要背诵又要默写、翻译,就会感到头疼。对此,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同时,可以为学生详细介绍一下诗人屈原。让学生在对社会环境、诗人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诗人心中所想就是志,而心中之志受情感触动会转化为语言,诗人说出的语言就是诗。由此分析可知,在古典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与理趣是诗歌的核心内容。但是,在传统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意识到对诗人情操与品德的解读。但是忽视了对诗人个性、诗中诗人所表现的情感与理趣的分析。在新时期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这一问题。 以高中语文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古典诗歌为例。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述琵琶女的事迹。如对琵琶女高超琴技的描写、对琵琶女不幸经历的描写等。教师在讲到该首诗时,可以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难点仅仅是因对琵琶女不幸的遭遇感到同情吗?”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自己思考和学生共同讨论时间。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该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发现诗人正巧刚无辜被贬,此时与琵琶女可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诗人的心情与情感,进而可以理解诗人正是将自己的经历与琵琶女的经历联系起来。此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的不满、愤慨之情,同时揭露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僚腐败,以及多数人才被埋没、民生凋敝的现象。 三、情动于中,体物动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我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因此,为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言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诗中景物的解读,引导学生融入诗人诗句的情境中,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短短100字,明确的讲述了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以及“归去如何”,且结构完整、思路清晰,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分析本诗发现,诗人借助“尘网”“樊笼”来比喻官场,甚至将原本在官场生活的自己比喻为“羁鸟”和思乡的“池鱼”,表现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另外,诗中还描写了大量的景物,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等,体现了诗人当前生活的清幽、安定、和谐、宁静,从这些景物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田居生活的喜爱。同时,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加烘托,描画出了鲜明生动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虽曾身居官场,但可以返璞归真,且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品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诗句情境呈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多元解读,辩证分析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认识与理解。大部分教师通常采用赏析、朗诵的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在当前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解读,鼓励学生以辩证的方式对诗歌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 以杜甫的《登高》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前提出问题:“诗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本诗,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穿越历史,实现与诗人的对话。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另外,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辩证分析。如《登高》一诗前四句写了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发作者悲哀之情。对此,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难道诗人已意志消沉,只会怨天尤人了吗?”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参考文献 [1]张敏敏. 立足“诗言志” 探究情与理——浅议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J]. 课外语文,2016(6). [2]李玉民. 把握意象 体味情感——浅谈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J]. 中学语文,2016(18).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