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古诗词“三学四读”的教学模式
范文

    陈英英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准确进行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促进学生思维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传承与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三学四读”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轻负高质”地学习古诗词,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领悟写作方法,积累诗词语言。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三学四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解读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准确的语言构建与运用,促进学生思维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传承与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讲—抄—背”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古诗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一直在探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轻负高质”地学习古诗词,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领悟写作方法,积累诗词语言。

    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古诗词“三学四读”的教学模式。“三学”指的是预学、共学和延学,即课前预习,课堂小组共同学习和课后延伸学习。“四读”指的是“音读”“意读”“悟读”“赏读”,即读准确(文通字顺)、读明白(领悟诗意)、读情感(体会情感)、读熟练(熟读成诵)。

    一、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设定“三学”单

    (一)设置好预学问题

    用“预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用“预学”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古诗词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本身就不易理解。况且学生与诗(词)人隔着难以逾越的时空距离,他们很难准确地体会诗(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诗词,十分必要。在预学时,教师设置自主学习单(预学单),用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初读诗(词)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诗(词)作的时代背景,搜集诗(词)人生平,了解诗词内容;针对诗(词)文重难点进行自主探究,形成初步感悟;能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一些综合、延伸、联想等方面的说话或写话练习;能够提出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特别是自主探究重难点时产生的问题。学生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好奇心会更强,课堂学习会更加有效。

    (二)重视小组交流汇报,互相学习研讨的共学环节

    通过“共学”提出质疑,解决困惑;通过“共学”生成有效问题,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在班级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的收获,学生在交流中进行知识的传递,进行思想的碰撞,解决自学时产生的困惑与问题。如果小组交流依然没能解决困惑,提出来,在全班学生的共同探讨及老师的及时点拨下解决。当然,如果学生没有问题生成,教师可根据授课的重难点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共同学习。当然,年级不同,共学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一、二年级重在相互检查生字认读、字形记忆、诗词朗读;三、四年级基础知识互查、重难点问题探究并重;五、六年级重在探究重难点问题。

    (三)用心安排“延学”内容

    着眼学法,拓展迁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古诗词语言积累。整个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数量并不是很多,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结束了一首诗(词)的教学后,或围绕授课的重点,设计课外诗词阅读,考查学生运用课堂所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推荐相关诗词(同作者,同题材,同风格等),加深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或设计活动,改写、扩写古诗(词)等,鼓励学生带着更深的问题、更新的探究走进诗(词)人内心。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创作古诗(填词)。力图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学生古诗词欣赏的领域,激起他们对古典文化的探究热情。

    二、古诗教学以“读”为主线

    “四读”——“音读”“意读”“悟读”“赏读”贯穿教学始终。

    (一)音读:文通字顺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授课时,先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通过读,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准确、读流利、读顺畅,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为深入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二)意读:领悟诗意

    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请学生从“读题目、读作者、读注解、读文本”几个方面入手读懂诗词大意。

    1.明白本诗(词)的大概内容;

    2.走进作者创作的时代,了解作者完成作品时的心情;

    3.借助插图、字典等非直接说明诗意的工具书理解诗(词)句。

    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他们的学习方法可以多样 化;可以在诗旁做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然后再通过小组或全班的交流领悟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诗写了什么。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精当地点拨。这个环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放”和“扶”的有机结合。

    (三)悟读:体会情感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真切体验到诗人所创造的景象和情感,深受感染并为之动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诗眼),浸润了作者情感的形象(意象)等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诗人生活的背景,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體会诗人内心情感世界。

    创设情境的方式多样,可以是直观图片,可以是视频冲击,可以是音乐渲染,可以是同类(同主题、同题材)古诗引导或比较,可以是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词)配画,还可以是教师用语言文字为学生勾勒出的一幅幅画面……

    (四)赏读:熟读成诵

    即在悟情的基础上读熟,达到成诵的境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与诗文联系在一起,达到感情的融合与升华,并在赏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古诗词的具体特点,巧妙运用“三学四读”的教学策略,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引领学生与古诗词密切接触,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盛.学新课标,探新模式[J].考试周刊,2016(31).

    [2]朱庆华.小学古诗教学模式新探[J].语文学刊,2016(9).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