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学语文作文训练——阅读·模仿·创新
范文

    【摘要】写作一直是很多学生的难点。本文就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指导、学生应遵循的原则,从阅读、模仿、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阅读;模仿;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写作成了人类生存的必需技巧,特别是近年来中高考作文分数的比重加大,写好作文成为学生升学的关键,写不好作文又成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心病。笔者根据学习经验和走访一些教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访谈,认为要写好作文必须在阅读、模仿、创新上下功夫。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升学压力,学生生活两点一线,电视也很少看,见识少、知识窄,仅从课本或有关的辅导书上看作文。一到写作文就把作文选拿出来,东拼西凑地写好了事。有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找不到一个素材,这就应从阅读中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情感和阅历,积累写作的素材和詞语。

    阅读时应坚持像德国的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中“绝不滥读”的原则。在选择书籍时,应选名著,读经典作品,“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法乎上”的原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基本原则。在阅读时应像培根那样有浏览,有略读,有精读,做到徐特立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读书笔记、做读书卡、摘抄优美文句来积累写作素材。只有学生多读、会读,才不会出现感情和思想充沛,却缺乏达意的词语。

    二、模仿是写作的基本途径

    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素材,就有了写作的冲动,这时就会去模仿。模仿正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有人认为,模仿只是低年级的事,高年级不应模仿,说古人“不袭蹈前人一词一句”,但是这种观点有偏颇,模仿应贯穿作文训练的始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对前人的文化遗产应是“扬弃”。另外,假如别人用过的词都不用,历史发展到今天就很少有词语没被别人用过。反之,作文中使用的词语别人都没见过,又有几人能看懂你的文字,写文章又怎么能起到“传播思想,交流经验”的作用呢?作文需要模仿,就像我们第一次去旅游需要导游一样,避免盲从,缩短成功的时日。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指导学生将类比与演绎结合起来,将模仿的过程与从规律到实践的过程结合起来。那么,模仿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

    首先,应加强作文片段的模仿。小学以识字、组词、造句为主,作文写作比较简单,而中学写成篇文章。这样,使“段”的训练成了作文训练的薄弱环节。因此,应加强片断训练,连段成篇。它可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训练。如学生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让学生模仿第二段写自己的庭院或校园;也可模仿其中的捕鸟片段,写一段自己做某个活动的过程,抓住动作先后,恰当运用词语;亦可模仿其中的老师肖像描写,简洁传神地抓住人物特征。

    其次,应指导学生进行读后感、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的练习。

    一般老师让学生写读后感,总是从思想内容上去感受,这固然是思想教育因素,但学生更应从写作技巧上去感受。学生平时看过书或电视,讲来头头是道,让他写类似的却写不出来。我们讲“文有法,但无定法”,就是指写文章也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不然就不用大量学习例文,去找老师指导,语文课文也就不用分单元学习、训练。因此,就应让学生从具体文章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的独具匠心。改写也是模仿的一种,通过改换人称,体会不同人称表述上的优缺点;改换体裁,体会不同问题的写作特点。缩写可提高概括能力;扩写可知详略主次;续写可把握主旨,丰富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三、创作是阅读模仿的最高境界

    阅读模仿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在大量阅读优秀经典作品、模仿其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创造性地写出独特的文章。因此,创新是阅读、模仿的最高境界。前人在论及文章创新时说:“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是作者的追求,只有新颖,才能吸引读者阅读,考试时才能脱颖而出。那么,怎么才能创新性地写作呢?

    (一)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意而笔先”,就强调要想写出“新”,必先有“新”的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新意识,才能写出有新意的作品。托尔斯泰在《论创作》中曾说:思想的作品只有当它表达了新的意义和新的思想的时候,才能算是思想的作品,而不能只是重复众所周知的道理。因此,就应在平时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或一个念头,都应予以肯定鼓励,以激励他们更多地创新。

    (二)关注时代变化

    教师要培养学生立足时代,着眼未来。现在学生写作只是家、校园,选材范围小,语言苍白,学生腔,气量窄,有时突发奇想也不符合现实。这就应引导他们关心生活,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应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君不见:屈原《离骚》因思国而流传,《满江红》因抗金而感染读者,《指南录》是文天祥写自己所感时之作。这些作品,人以文名,名因文传,我们处于21世纪,时刻都有新人新事新观念,这就为学生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有的学生写的《二十年后……》竟没有现在已有的发现或已经出现的新,就说明他知道得少,想到的别人已做过了就不够新。所以,学生要紧跟时代,关心生活,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三)敢于提出新见解

    学生要提出新见解,发人所未发,有别人不下手,我下手,别人难言,我言之,自然新。李杜诗篇也有不新鲜时。一方面作者要敢于反对陈腐观念,另一方面要敢于向大家认为对的观念质疑,提出有创见或全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并运用到写作中,往往能写出见解独到、立意新颖的好文章。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青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是它的‘短。我们当然可以赞美它,但是从逆向思维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心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

    (四)创作形式新颖

    学生应努力创作形式新颖的文章。形式新颖能从第一眼就给人以新鲜感,托尔斯泰曾说:“每个大艺术家都应该创造自己的形式。”新颖的形式有时会有助于文章表达,但脱离约定俗成的新颖,至少在近期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应试作文,有被封杀的危险。而要使作品感人,如《傻二哥》《死海不死》,首先从题目上吸引人,给读者以阅读欲望。其次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阶梯式、杨朔散文的结尾、欧·亨利笔法、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等,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好形式。而我们应从学习這些结构中,努力创造使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

    (五)追求内容真实

    在选材上学生应努力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反映所处时代特有的现象和个人独特感悟。《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福楼拜曾说过,“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最有力量的好的”。虽过于绝对,但因其“真”就是创新,使人感到新鲜。只有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才会感到文思泉涌,自然流畅。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如不是其忍辱负重而作,不会引人泣然而叹;《陈情表》之所以永垂千古,也是李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真实写照,而林觉民的《与妻书》如不是狱中绝笔,也不会引出后人“字字带血,句句含泪”的评价。而前些日子浙江省诸暨市一名三年级学生凭两年前写的107字作文,获得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评语就是:“自然率真、素面朝天、充满童趣、非常清新。”“艺术家越是从心灵深处吸取感情,感情越是真挚,那么它就越独特……”所以,学生应深入体验生活,丰富情感,做到“我口抒我心,我手写我心”,不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

    (六)语言富有个性

    语言虽只是一种符号,但也是文化与思想的载体。所以,作文要新,必须从语言上下功夫,也就是写作要从表达方式、锤炼语言等着手,从群众语言中吸取精华,写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但新不是为求新而创新,不能刻意造作,要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很多学生写作时使用,令阅卷老师不解,以为这样就新。正如北大教授张颐武所说,“某些网络语言能够增强文章的时代感和生动性,但不能滥用。只有那些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并且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的网络词语才能在作文中运用”。

    总之,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厚积薄发,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多读书,勤练笔”仍是作文训练的法宝,正如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句话那样:应该写作再写作。这是锻炼章法和风格的唯一办法。

    参考文献

    [1]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周仁旺.全能作文指导[M].广东: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牛迪,女,1993年生,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编辑:陈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