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性初探
范文

    俞永见

    【摘要】新课标注意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了实践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教学活动,可以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更能解决文本的重难点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动设计;设计目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验为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虽然现阶段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已大为减少,许多教师多会借助各种教学活动来设计自己的语文课堂。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活动,活动设计的目的性就非常必要。

    二、让活动紧扣文本的核心价值来设计

    李海林教授在《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中用课例阐述活动与知识的关系,借鉴李教授的著作,笔者对课堂语文活动设计的目的性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活动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许多孩子往往只能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却难以读出作者的怀念中也包含着自己对人生的渴望,热爱生命,因此许多学生读文章时会无病呻吟,学生的上课兴趣并不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特意设计了以下活动:

    本周回家作业,设计小报,主题“一个 的史铁生”,要求:自行查找资料,介绍史铁生,配图,附文字。推荐书目:《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周一交流评奖。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不得不让人感叹:

    “一个悲惨的男人”“一个真男人”“一个在轮椅上的巨人”,等等;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我与地坛》”

    “他走了。他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当时四肢健全的时候,可以随地奔跑的时候,抱怨周围的环境如何的糟糕,突然瘫痪了,坐在了轮椅上。坐在轮椅上的时候,抱怨我怎么坐在了轮椅上,不能行动了,怀念当初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他才知道那个时候多少的阳光灿烂。又过了几年,坐不踏实了,长褥疮,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出现,突然开始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地坐在轮椅上的时光,那么地不痛苦,那么地风清日朗。又过了几年,尿毒症,开始怀念当初有褥疮,但是依然可以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又过一些年,要透析了,不断地透析,一天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还是怀念刚尿毒症的那会儿时光。——白岩松谈史铁生”

    本案例中,笔者通过编小报的活动形式,目的在于让孩子对文本的了解由“陌生变为熟悉”。通过孩子课前的自主查阅资料、自主阅读,通过史铁生的人物介绍,对史铁生的其他作品的阅读,更通过学生一句话的高度概括交流,自然而然地和作者有了熟悉感,有了共鸣,甚至学生会产生代入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完全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把陌生变为熟悉”适合情感较丰富的、内涵较深的文章,往往是散文。学生对散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较差,就导致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下降,而运用这一活动,就能把对学生来说有较大距离的作者情感,通过各种途径:作者自己的评述,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同学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成为熟悉的东西。当然,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活动形式就可以更加丰富,不仅仅是编小报,也可以是小型辩论赛等,笔者这里提供的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朱自清的《春》,这是孩子小学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孩子是怀着期待的心来上课的,如果这课没上好,是会影响到孩子三年对语文的兴趣的。但是朱自清的《春》许多孩子都已经深入读过,甚至许多解读可能比老师还要深,怎么让孩子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不失去学习的兴趣?笔者设计如下活动:

    朗读比赛:任选文中描写的片段,根据你的体会,寻找一段配乐,并结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8分),讲解你的配乐的理由(2分)。

    学生找到了许多的配乐,如《春江花月夜》《梁祝》《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无不体现了春的特点。

    让学生配乐这一活动的设想是在学生对文本已经很熟悉的基础上,给孩子一种陌生感,形成“熟悉的陌生感”,春的每个画面学生都能细细道来,春的每个景物学生也能深深感受到,大众的经典的音乐学生也熟悉,而且现在的孩子喜欢音乐,把两种熟悉的东西以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产生的“陌生感”大大刺激了学生,《春》的教学就更欢快了。

    运用“熟悉的陌生感”的前提是学生对于这文本是真正地很熟悉,熟悉到你觉得没什么好讲的,学生自己都是明白的,在这前提下,给学生一点儿陌生感,学生才会兴趣大增。当然,活动形式也绝不仅仅是配乐,配图应该也可以,还有其他的形式。

    (二)活动的设计为了创设学习的情境和氛围

    “语文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进入一个语言学习的环境中来”——李海林。没有一个适合学生的语言环境,学生的学习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参与和体验了。语文活动的设计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进行学习。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天净沙·秋思》一文的教學设计中遇到了一个问题:词很美,学生也愿意读,但只是停留在读上,该设计怎样的情境让孩子进入情境,从而来感受作者的凄凉感呢?为此,笔者特意设计了如下活动来开始新课的教学: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画一幅画(孩子对语文课画画还是很感兴趣的),画什么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绘了许多很有特色的景物,我们要把它画出来。根据你的理解,在白纸上完成一幅画作,六人小组评比,确定最佳画作,并准备好发言,说明获奖的理由,参与全班优秀画作的评比。

    这一活动的设计,针对的是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抽象概念是个难题,笔者运用配画的目的是想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孩子在具体的可感的事物中来理解,大大提高了孩子读词的兴趣,为了最好,所以孩子会深入品读词句,推敲含义,也会主动询问老师,在组内和全班评比中又进一步了解该词,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

    “化抽象为具体”这一方法,最多适用于诗词教学中,尝试在诗词教学中用各种活动形式把一些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客观的形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活动的设计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和重点问题

    语文教学中疑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问题,而教学的重点问题一定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突出文本的核心价值,但如何把核心价值让孩子明白掌握是有大学问的,有时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甚至还不一定讲解得清楚,怎么办?“搞活动”,把难以讲解清楚的东西,在活动中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

    案例1: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中对于元方这一行为的评价往往只是单一地认为元方的行为是对的,应该这样对待友人,但是除了这点,我们教师也应该教育孩子两方面对待,对于长辈主动认错的原谅、宽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以下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推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元方和友人,把友人道歉和元方入门不顾这一环节表演出来,要求表演出两者的语气、神态。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特意观察学生表演时的语气、神态,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来点评同学的表演,从而来让学生明白元方的行为有点儿过了,应该要给长辈,特别是认错的长辈以机会。

    此活动的设计,抓住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元方这一人物的形象分析。虽然文本更多地可能要让学生知道的是“智慧”,但现实的教育中,我们教师不可能只从一个方面解读,只有两方面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解读。

    这里笔者运用了“人物再现”的方法,把文本中的情境、人物放到学生所熟悉的环境中,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学生在表演中,会重点表现出元方的神气和友人的尴尬,在学生分析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从两位表演者的神态上来思考元方这一行为的合理性,从而让学生从两方面综合地评价元方。

    “人物再现”的方法,适合于许多文本,特别是对于人物形象理解有难度或有争议的文本,设计合理的活动,能比较容易让孩子明白人物形象,更好地解决文章的重点或疑难点。

    案例2:

    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只会停留在较浅的理解层次,认为皇帝只是愚蠢的,而往往忽略了皇帝的不称职,而且正是因为皇帝的不称职才导致了这场骗局的展开。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特意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你写一份“骗子行骗的可行性报告”,重点阐明两个骗子在行骗前的分析和准备。目的是让学生分析皇帝这个人物形象,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分析皇帝的不称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好地解决了课文的一个重点——皇帝的人物形象分析。

    《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核心的教学价值应该是“真”,那么作为载体,皇帝受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孩子往往会单一地认为皇帝的傻,却不会真正读懂皇帝,“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此活动的重点是“问题探究”,让学生在初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再读文本,重组文本。《皇帝的新装》中设计的这一活动,需要学生对于皇帝的所有行为进行重读,关注皇帝的所有行为,并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同时又得关注骗子的言行,把两者有效结合,比读才能真正读懂皇帝,皇帝不仅“傻”“荒唐”,更重要的是“不称职”,也才会明白骗子行骗成功的关键——“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学生不喜欢对话式教学,此活动只是把零散的对话用一个主问题式的方式,通过活动展示出来,吻合学生特点,此类活动的设计可以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

    三、总结与反思

    语文课堂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我们教师更好地处理好文本的核心价值。活动只是外在形式,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才是重点。活动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素养,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是先有文本的核心价值,才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所以,教师对于文本的核心价值的把握很重要。

    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语文教学开展得更加有效。所以,活动的选择应该适合学生,适合该学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是所有的文本教学都得设计活动,但是合理的活动设计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当教师觉得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妨想想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当然,笔者也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对于活动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对于其他许多的课文该如何设计活动,还得用更多的時间和实践来加以证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海林.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温儒敏.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编辑:马梦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