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范文

    朱少平

    【摘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常常可以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获得。通过不同的角度赏析,联系实际理解,在各项赏析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培养;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隽永的意味、高妙的意境而著称。它是感人肺腑、荡涤胸襟、启迪心灵的良师益友,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全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能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作品的能力。实际上,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常常可以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获得。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陶渊明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很显然,他们讲的不仅仅是看懂的问题,而是要有深刻的体会,必须深入去鉴赏。所谓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一切做出恰当的评价。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它的语言特色、具体形象外,我以为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或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懂一点有关诗词的基础知识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是鉴赏诗词最基本的条件。诗词要求高度集中,它常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描写特定的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感情,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它的特点是语言精练,跳跃性强,大都押韵,富有节奏感与音乐感,有一定的规律,如句行、字数、对仗、平仄等。在表现手法上常用托物言志、托物抒情、谐音等手法。例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托物抒情,把花鸟人格化,写尽作者感伤国事的情感。南朝乐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均采用谐音手法,“莲”与“怜”、“晴”与“情”谐音。我们如果明白这一双关隐语,对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就容易得多了。因而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不妨先教授些诗词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这一文体有一大概的了解,便于学生鉴赏。

    二、要有丰富的想象

    任何文学作品的鉴赏都必须有想象的参与才能获得美的感受,真正品出其中的滋味。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也不例外,同样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中国的诗词主张以形求神,以虚求实,着意追求那形象之外的韵味性灵、言语之外的情思趣味。所谓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推崇含蓄蕴藉,富于包孕。诗词的语言不能尽意,鉴赏的人却常常可以通过想象去捕捉、去补充、去品味和去体验。例如唐温庭钧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并没有明言旅途的艰难辛苦。但是,我们可以由这两句诗引起无穷的联想,从而真切地品味其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味,“则道路辛苦,羈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世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均是想象参与的结果。其实,任何好诗词都是如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柳宗元的《江雪》都加入鉴赏者的想象,又何尝不是一幅美的水墨人水画?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恰当而积极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诗的美,想象常常在鉴赏者的头脑中自由地腾飞,从眼前有限的形象中捕捉更多的象外之象。如果鉴赏中没有想象,则无法品尝出那意味深长的味道来。

    三、要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

    鉴赏古诗词除了有想象外,还要有理解。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可能不能立刻理解它,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和内心感受后,我们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它,就能抓住作品的本质内容。当然,鉴赏中的理解,有别于那种教条式的燥枯的概念判断,也不是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融汇着直觉、情感与想象的领悟。一首好诗理解了常常会觉得滋味无穷,令人“一唱三叹”,给人以理性的启示,给人以美的喜悦与快感。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作,描写充满着力感,气势磅礴,更富有深刻的哲理性,理解了,常令人遐想,给人启示。再如,有些诗只有理解了,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我们欣赏汉乐府民歌《江南》时,看一遍是没有什么味道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颠来倒去就那么几句,似乎很简单,但如果我们仔细领略一番“处身于境”,就会不知不觉地捕捉和体会到其中蕴藏着无比活泼的情趣:荷叶挺出水面,饱满劲塘出,荡漾着姑娘们的歌声。这便是理解之后方能品出的美感。

    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知识面广,对我们鉴赏古诗词是大有帮助的。古诗词语言精练,讲求“一字着风流”,有时某些字眼有特殊含义,或典故或传说,鉴赏时要抓住关键字眼理解,如能利用自己较广的知识,先明白关键字词的意思,那么理解整首诗就容易得多了,如杜甫《赠卫八处上》中有两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读这首诗就要懂得一点儿天文知识,“参”与“商”都是天上星辰二十八宿之一,这两颗星东西相对,角度相差一百八十度,二星此出彼没,永远没有碰面的机会。作者正是以星辰比喻人处两地,相隔遥远,不能相见。如果进一步了解杜甫写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三年,诗人与卫八重逢时,虽然两京已收复,但局势依旧动荡不安,诗人便是对这一动乱的感叹。再如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句,里面就用了许多典故,“千夫指”出自《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千夫是指许多人,指:指责,“孺子牛”这一典故出于《左传》:齐景公经常装着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儿子骑在背上赶着玩,但作者付以新的意思,作者横眉冷对千夫指,指同形形色色的敌人作战,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把孺子比作庶民,甘心情愿做百姓的牛,为百姓鞠躬尽瘁。了解这些典故,自然易于理解诗的内容。

    除外,在鉴赏的过程中,还须发散性思维,鉴赏主要是根据读者自己对作品魅力的感染程度进行的,作品对读者提供线索,给予一些启发,去作不同的探索。这种探索,浅一点的可以与作者志同道合,深的甚至可以跳出作者的本意,作者不必有此意而读者不妨有此想,如“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可以跳出作者本来的意思——爱情这一狭隘的思维,而赋予一种执着的人生精神来理解。这样的视野,意境都比原诗更为开阔。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读者自己也参加了创作,用这种发散性的思维,常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刘翠霞.浅谈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J].考试(高考族), 2009(10).

    [2]卢军.浅谈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审美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1).

    (编辑:张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