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背景资料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范文

    【摘要】文本的背景资料与解读文本密切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是为文本服务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背景资料、创作动机介绍给学生,在课前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中讲授来解答文本的疑惑,课后的背景资料可以拓展课堂的宽度。所以,背景资料的引用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精彩生成。

    【关键词】背景资料;兴趣;解惑;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篇文章或作品产生时,作者总会将他当时的想法、意念与当时背景下的情感都体现在自己的文本中,这就是文章的“本义”。我们古人讲究“以文逆志”“文如其人”“知人论事”等,常通过对作者创作该文本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情感历程,做出我们的探究和阐释。教师要全面地掌握文本背景知识,适时地进行讲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答学生的疑惑以及拓展课堂的宽度。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深入探究作品的意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有着积极的价值,所以《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在一篇作品中,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鲁迅也说:“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要时一定要和学生介绍与作品有关的知识背景,有助于学生打破时空的阻隔,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语文鉴赏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上,介绍文本写作背景要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敷衍了事或者例行公事,而是要把它作为课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选择适当的时间,把必要的内容详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更轻松地解读文本。

    一、课前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文本的时代背景关联到对整个文本的理解,有时不提前向学生介绍,那么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就会很困难,这也是在向学生做一些知识性的铺垫,老师在课前引入时介绍背景,会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拉到语文课堂中来,让他们对这节课有一定的期待。如果课前导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设置悬念,可以用浓墨重彩的渲染来吊足学生的胃口,在介绍文本写作背景时并不和盘托出,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文学思维,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说,在解读文本之前,介绍文本的写作背景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唐朝诗人刘禹锡被贬官至和州,结果受到和州知县的几番刁难,半年时间令刘禹锡三次搬家,而且面积一次比一次小。前两次刘禹锡不以为然,甚至还写了两副对联来表现自己悠闲自乐的生活态度,最后一次,他愤然写下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铭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就想了解作者的居室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有多小,想深入课本寻找答案,这样的写作背景就能立刻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热情。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在课前就应该向学生介绍法国的历史,做好知识的铺垫: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并且只能教德语,不能教法语,有爱国情怀的法国师生共同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通过这样的一个介绍,学生了解法国的那一段历史,快速地走进文本,去发掘文本的价值。

    二、课中解答疑惑

    学生在课堂学习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都是很活跃的,对文本的解读都有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之后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但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相差很远,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学生都无法理解当时的环境和文化,也会因为欠缺材料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因而在解读文本时有一定的困难,或者是理解得非常肤浅,不够深刻。在精读过程中要穿插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来解读疑惑或者分析语句,把课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中。

    《故乡》一课,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处,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学生就会明白这几句景物描写的作用,也就自然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帝国主义仍操纵着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在这层层重压之下,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底层的农民生活日益贫苦,过着衣食无着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了农村萧条的残酷现实,悲痛万分,于是写出了这篇小说。而之后对于杨二嫂、闰土二十年后变化的必然性也会随着之前的背景介绍,有了更细致的认知。课中穿插着背景的介绍,降低了学生解读文本的难度,同时也起到了解惑的重要作用。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寧静”一句,将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与文本相结合,就能了解像朱自清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当时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陷于进退两难的选择困境。在当时写的《一封信》与《那里走》的文章中正是表明了这种选择的困惑。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的抵触,又对共产党“革命”的怀疑,就必然会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在精读时介绍这一背景,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读不懂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课中引用背景资料往往能够突破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后拓展延伸

    有时学生对一些文本的解读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有些文本言有尽而意无穷,应该更深入理解文本内部,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有些文本的一些思想与情感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呈现出来,有时不了解时代背景会形成错误的解读思路。教师对背景资料的使用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前和课中,即使在总结时也要抓住契机进行背景补充介绍,加深对文本内容与思想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传统的解读就是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形成对比,“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充满了童趣,但“三味书屋”却充满了陈腐味,受到了规矩的束缚。可是如果我们抛开社会背景,仅仅从文本出发去思考其主题,很多学生可能认为这篇课文写枯燥的三味书屋时也有一种亲和感,所以主题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理。其实不论是哪种主题,都要结合读者本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考虑人生经历和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可见第一种理解更贴近实际和作者的本意;但文本作为《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也有追忆逝去的童年,感叹韶光易逝的意味,但这可能不是本文主旨。

    同读巴金的《小狗包弟》一文,如果不对“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也就无法感知当时的知识分子所受到的伤害,很多学生都会认为巴金把包弟送上解剖桌是因为他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没有担当的人。但结合“文革”期间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是被迫害致死的时代背景以及巴金在其《随想录》中的描述,我们就能真正感受到一个学者在选择把狗送上解剖桌时内心的纠结、痛苦与无奈,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巴金的善良宽容以及勇于解剖自己、敢于坚守社会良知的精神。可见,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全面地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在当时时代背景中的思想情感,才不对文本造成误解,理解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深刻蕴意。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语言,蕴含着作者独有的生活经验,也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写作思路,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介绍写作背景是至关重要的。文本的背景资料对于文章中把握人物、理清情节、掌握中心、升华主题都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其内容也是丰富有趣、多元的,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写作背景资料、不同的学情在语文教学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对学生的启发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握住恰当的时机把文本背景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借助背景知识来准确地解读文本,能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

    背景资料是为文本内容服务的,面对众多的背景资料时,教师要适当取舍,适时补充,把背景资料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可以遵循按需选择、穿插讲授、循序渐进、形式多样这四个原则。

    内容上把握好量的分寸。首先背景资料的引用不能过长,内容太多就导致学生眼花缭乱,无法筛选出助于文本解读的重点,内容过少学生会理解得不透彻,发挥不了背景资料的作用;其次,还要保证背景资料内容的有效性,能够对文本的解读有所帮助,起到解惑或者拓展的作用,这样才能达到为文本服务的目的。

    背景资料并不是固定在课前讲述,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的需 要。学情的需要可分为课前导入、课中解答疑惑以及课后拓展延伸,每一种方法都要有针对性的目的,让背景资料真正发挥独特的作用。

    背景知识好比一座桥梁,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相连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桥梁。资料要适时地介绍给学生,做好充足有效的预设。例如《皇帝的新装》对社会背景就可以缓一缓,在掌握了人物性格之后,在引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一定会让学生恍然大悟。所以,文本背景的资料要循序渐进地慢慢渗透,最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背景資料的介绍不可拘泥于一种形式,要形式多样。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在课堂的时候反馈交流,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辅助展示,有时还可以结合课堂练习来展示,既拓展了知识,又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写作背景资料的运用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一项教学技巧。教师要筛选出合理的内容,符合文本教学的资料,把握好资料的选用关。同时,要适时使用,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要把背景资料的介绍当作例行公事,而是要真正体现其背景资料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本写作背景资料,运用背景资料来解读文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中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学生才会对文本的内容、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因此,背景资料内容选择的是否合理,时间选取的是否恰当,关键还要看教师对文本是否掌握,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巧妙运用背景资料,会使阅读教学变得更有深度、有宽度、有思想,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喧宾夺主,违背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原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勤于钻研,走出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给学生更多爱上语文课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殷燕.背景介绍 时机要好——谈语文教学中背景资料的使用[J]教师通讯,2014(9).

    [2]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岑海燕.背景资料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作者简介:高峰,女,1994年生,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