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打通知识与文化关联,诗歌进行深度阅读的关键
范文

    邓丽珊

    【摘要】语文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涉及了修身养性、品德造就。如果连我们的语文诗歌课堂都无法做到,又指望谁能帮我们做到呢?

    【關键词】诗歌;深度阅读;知识;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部分古典诗歌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渊源背景,使得现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理解上的不少困难。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打通知识与文化的关联,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最终有效促进诗歌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

    记得在看《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时,来自新加坡的华裔选手李宜幸最终败给了一道理解性的题目。原题是这样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剪烛的目的是?A.调暗烛光 B.调亮烛光 C.熄灭烛光。当时她选了C项—熄灭烛光。然而,根据生活常识,剪去燃烧过的灯芯,会使得烛光更亮,而不是使得烛火熄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现代人已很少使用蜡烛或煤油灯,故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也可理解。但是,若从诗意出发,还是可以推测一二。这两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诗人想象自己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使得烛光明亮起来,好继续相谈下去,展现了诗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如若理解成熄灭烛光,则意味着二人交谈结束,熄灯休息,这显然与诗意不符。虽然李宜幸最后因此败北,但依然不影响我对这位华裔选手的佩服。当然,身为语文老师,当时看到这道题目时,我不禁思考,若我再讲这首诗歌,必然会跟学生好好谈谈古人的剪烛长谈。因为这里涉及学生较难理解的一种古人行为和文化现象,这里就需要深度阅读,打通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要读懂这首诗歌,仅仅依靠记忆背诵是远远无法达到其义自见的,若能在熟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白李商隐对剪烛长谈的期待,同时再理解“何当”二字传达出的强烈感叹语气,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明白该诗传达出诗人对对方的思念与深情。有了这层理解,才可以说体会到诗歌的内在意义,以及带来思考的深入和思维的提升。面对现今阅读的深度明显不够,或对文本的理解比较浅和阅读能力发展比较浅的现状,在诗歌教学中,重点从诗歌中特有的文化知识作为切入点去深入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在近期高三一次调研考时,出了这样一道默写题。题目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写出了将军年事已高,却依然戍边,有家不能回的原因。这一句应填“燕然未勒归无计”,但当时很多学生填错。为何会填错?其实这首诗歌学生背得特别熟,但几乎无一例外都填到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除了这一句是该诗的主旨句,他们喜欢套用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生不理解古人“勒石记功”的深意。其实这可以在教材的注释中找到,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专门解释,仅仅依靠课本内的简单注释,自觉的学生可能会好好看看,但也无法较好理解;自觉性差点的学生或许连看都不会看,只知道背下这首诗,因为考试有默写板块要考查。反思自身的课堂,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之一,我也不曾重点为学生讲述过“勒石记功”的深意。的确,我们在课堂中更多的或许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而没有打通诗歌中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而也导致了知识点被学生快速地遗忘。

    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时,“燕然未勒归无计”应是深度阅读、重点解决之处,因为这一句正是本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要理解它,首先得明白此句中“燕然勒功”这一文化知识。“燕然勒功”指的是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明白了这一文化知识,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内心深处恋家与报国的家国矛盾。虽然思家,他依然是以戍边军务为重,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誓不回乡。所以,这首诗歌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感染,才令后人“读之凛凛有生气”。不单如此,学生若能深刻领悟这其中的崇高真情,那么在面对2015年全国语文新课标(1卷)的诗歌鉴赏题时,或许可以从容淡定很多。原题如下: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请问: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是:尾联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由此看来,这道题目其实就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极好考查。

    由此看来,欲让学生读懂诗歌,不能一味奉守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自己多读多背的做法。身为教师,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对于诗歌中出现的与他们生活经历特不相同的地方,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讲解;对于诗歌中体现出的文化常识或文化现象等,应给予重视,帮助学生理解并拓展。无论是高一、高二基础年级的渗透还是高三冲刺年级的复习,都应该帮助学生打通诗歌中知识与文化的关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表现出的文字张力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向高层次阅读能力迈进,同时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获得阅读体验。这除了是应对考试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更是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涉及了修身养性、品德造就。如果连我们的语文诗歌课堂都无法做到,又指望谁能帮我们做到呢?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