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一地理命题探索 |
范文 | 李新兵 摘? ? 要: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山东省地理教学进入新的阶段。对教师来说,考试评价的作用尤为突出,文章以模块考试命题中的四道题目为例,从试题目标、情景、任务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力求实现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价的良好衔接,帮助学生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评价 2017年9月1日开始,山东省纳入第二批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试点省份,这标志着山东省高一地理教学进入了全新的改革期。学生的地理学习进入新的状态,即:新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地理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送审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高考新方案——《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鲁政发〔2016〕7号)。 核心素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进行地理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地理学科发展目标,同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习评价体系建立也都是围绕地理核心素养来进行。 在新、旧课程标准和教材衔接期间,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了探索: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需要,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增补甚至整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高考改革的衔接,笔者在高一地理模块考试命题中,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从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景诸方面进行了探索。 【例1】阅读资料,完成各题。 世界文明古国都有关于天地起源的种种传说。“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解释了宇宙起源。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主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上帝制造的。 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长达1400年之久。 近代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转变始于16世纪,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天文望远镜的观察和发现支持了日心说。17世纪,牛顿开辟了以力学方法研究宇宙學的途径,建立了经典宇宙学。 20世纪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的相对论宇宙模型。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光年,宇宙膨胀的动态宇宙演化观念进入人类的意识。70年代,霍金用广义相对论推演宇宙演变,提出宇宙起源和终结的论断,已经被科学界广泛接受。 2016年7月,世界上最先进的超级望远镜“天眼”在贵州省建成。有媒体报道“中国天眼”探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或能寻找外星人。 (1)说出现代宇宙理论诞生前,人类的宇宙观可以划分的几个阶段。 (2)“天眼”做桥,“外星人”同五莲县的一高中学生联系。请帮他写出通讯地址。 (3)说明这名“外星人”所在星球满足其生存的条件。 【参考答案】 (1)神话传说、地心说和日心说三个阶段。(2)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五莲县。(3)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存在液态水等。 【命题意图】(1)评价目标:该题目对标新课程标准必修1的第一项内容要求,“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该要求进一步细化可包括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里边也涵盖了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内容。 (2)情景创设:题目给予的情景全部是文字材料,突出了有关人类文明发展中对宇宙的认识这一内容,虽然具体内容现行教材中都没有提到,但科学史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材料的最后,加上了2016年在贵州省建成的大型宇宙探测望远镜,这个成果既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也由它引出设问的问题,也体现了对人地关系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 (3)任务确定:第(1)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出有用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高考能力要求的第一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就能够总结完成。第(2)题,是对天体系统以及行政区划的考查。要求学生回答通讯地址,也是对区域认知的考查,因为学生在八年级地理学习结束后,就没有再接触地理学习,简要的通讯地址考查,也能够唤起学生对区域地理的认识。第(3)题,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设问,落实地球生命的生存条件这样一个特别能够体现人地关系的相关内容。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老中华文明中蕴藏了丰富的现代科技内容,值得挖掘、传承。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撷取了两幅优美的画面:一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二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解释诗中两幅美景的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满分10分,建议赋分如表1所示。 【命题意图】(1)评价目标:题目对标新课程标准必修1中的第5项“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和第6项“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大气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也是整个地理知识体系的基础。 (2)情景创设:题目的情景材料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欲强调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 (3)任务确定:具体任务是要求将诗歌中的意境用地理语言呈现出来,体现了对学生地理思维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答案的设计采取了分级判分的思路,有利于指导学生清晰理解地理专业语言和构思答题思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质量评价的要求。答题中首先要通过阅读古诗,阅读题目要求,找出基本思路:第一幅美景,江面上的颜色——红色,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的结果。太阳光谱中的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容易散射出来,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透射能力很强。因此,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总是呈蔚蓝色,而地平线上空的光线只剩波长较长的黄、橙、红光了。 露珠晶莹,说明水汽凝结,其前提是气温降低。这就用到大气的保温作用。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导致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结。 【例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城在山中,楼在树中,人在园中”是对五莲县城的真实写照。随着洪凝河、山阳河的治理,水面、水量条件改善,进一步彰显五莲县城的秀丽。流经县城西侧的洪凝河治理得比较早,河的堤岸由花岗岩块石沏成,河中橡皮拦河坝拦出了一个个人工湖。图1、图2为洪凝河堤景观及水循环示意。 (1)将图2中箭头补全,完成水循环过程。 (2)写出目前人类能够干预的水循环环节代号及名称。 (3)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洪凝河治理措施对五莲城区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图略,包括A(蒸发)向上、B(降水)向下、C(水汽输送)由海洋到陆地、D(海水蒸发)向上、E(海上降水)向下等。(2) F? 地表径流。(3)有利:洪凝河治理后,拦河形成大量静水面,使得蒸发量增大,增强了陆地内循环;蒸发量增大,城区空气湿度增加,导致昼夜温差变小,调节了局部小气候,提高环境质量;人工湖的存在使得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变小,为白鹭等鸟类提供了栖息地,美化环境。不利:花岗岩石砌河堤阻挡了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命题意图】(1)评价目标:该题目针对新课程标准必修1中的第7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题目设计中以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地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也隐含着对人地关系的关注,更想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内的,身边的地理内容,贯彻学习有用地理的学科教学理念。 (2)情景创设:山东省五莲县生态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51%。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清凉世界”。是全省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國水土保持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曾被国际生态工程学会授予“96国际生态工程奖”。题目材料取自五莲县城区河流治理成果,真实、可见。便于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养成。 (3)任务确定:第(1)题,学生结合对水循环主要环节的认识,动手绘制。这也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考查。第(2)题,考查了对水循环环节的深度学习,更能够体现出人地相关。第(3)题,材料中提出了洪凝河治理的特点是拦截水,形成水面,这肯定使得陆地内循环加强;比起原来的河岸,花岗石砌墙使得河岸整洁,但是它也成为隔水层,阻隔了地下水体的交流。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学生从小居住在县城,上学路上天天经过学校西侧的洪凝河,如果没有形成地理思维习惯,长一双“地理眼”,有一颗“地理脑”,是难以注意相关地理信息的。题目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例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岱崮地貌是山东独有的一种地貌景观。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是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区。考察发现,这种地貌的山峰部分特别独特,其主要成分是石灰岩。专家介绍这种奇特地貌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结束于距今约6 7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图3、图4为某 “崮”地貌景观及山东省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示意。 (1)根据资料描述岱崮地貌的主要特征。 (2)根据内外力作用的基本原理,说明“崮”的形成过程。 (3)据图推测该地区可能遭受哪些自然灾害的威胁。 【参考答案】 (1)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是峭壁,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的山坡? ?(2)海底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运动使得海底的石灰岩抬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岱崮地貌? ?(3)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干旱及洪水。 【命题意图】(1)目标确定:该题对标新新课程标准必修1第4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特征”,以及第11项“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选择性必修1第3项“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鉴于必修1课程的特点,为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素养,在高一教学中纳入一些基础性比较强的选择性必修1的内容,如地貌的学习中就纳入了内外力作用的有关选择性必修1的内容,这样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增强地理学科内容的系统性。 (2)情景创设:山东省的岱崮地貌,是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为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的新的世界岩石地貌类型。文字介绍为学生了解这种地貌提供了条件,图像更是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内容。 (3)任务确定:第(1)题,考查学生认识地貌的特征,重点考查能够运用直观材料描述地理事物特点的能力,学生回答时借鉴描述地貌特点的方法,通过读图获取信息并总结出来。第(2)题,考查对地理成因的分析能力,文字材料给予提示,学生结合地理学习,描述出其形成过程,从而丰富地理思维能力。该题的设计意欲引导老师们在教学中加大对基础地理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第(3)题,要以山东省的区域特点为背景,结合图中灾害的统计表,分析得出。这既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是对区域认知以及综合思维的考查。 新课程改革实践两年来,我县学生学习兴致较高,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次合格率能够达到98%以上,连续两年选学地理的都占70%以上,地理学科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六大学科的首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