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字里的江南 |
范文 | 吴建刚 【摘要】“江南”的文学故事难以计数,它们构成中国文学最有情致的,也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江南”实际早已突破单向地理学意义的框制,它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符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整合、应用、拓展江南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科学构建语文教学的文化平台,势必能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高中语文;江南文化;地域属性;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还在于通过这一媒介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语文教学必须也只有建立在文化平台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出其整体功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涉及江南作家、江南文化的非常多,这无疑是一笔巨大而宝贵并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笔者认为,如能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材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整合、应用、拓展江南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科学构建语文教学的文化平台,势必能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一、挖掘中学语文教材文本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 (一)梳理教材中江南地域范围内的作家和作品 浙江省中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构成是:必修教材——苏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一至五册(2.5个学期完成);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和《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篇目为135篇,外国作家作品为31篇,中国作家作品为104篇,其中江南作家作品约为39篇,占教材总篇目的28%,占中国作家作品篇目的37%。作家们出自意识里的关注和情感的寄托都是来源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千丝万缕、藕断丝连的情结在他们脑海里翻滚起情感潮汛。 比如讲徐志摩,不能回避他在海宁的洋房,“菊花、黄酒、河蟹足以逍遥”“艳妻、棋琴、诗文也足慰平生”……只有进入这些大地域背景,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作家本人和他真实的生活状态,才有可能触摸到作家心灵,才能准备理解和把握文本。 (二)归纳地域范围内作家作品的文化属性 对甄选出的这些所属江南地域范围的作家作品,笔者按照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将其做了这样的一些界定,如江南水乡文化、山水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游园文化等。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讲《阿Q正传》《祝福》等,必然要谈及作品所传达的水乡文化: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无不透着文化的分量。再如,《祝福》等作品中的祭祀场景,就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祭祀时的食物和器具,祭祀中的禁忌、神灵、祖先和鬼魂等,无不体现着民俗文化的特征和独特功能。所以,在讲授相关作品时,分析文本内容的文化属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二、整合文本资源,深层剖析江南文化内涵 (一)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在常态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自觉地从文化视角考查和阐释文本,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的整个阐释系统中把文本的解读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如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要解读其思想性,也要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地域文化性。先生是用故乡的感觉、故乡的情意和故乡人的眼光来写绍兴,如何能避而不谈呢! (二)探究江南文人与江南文化的关切性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江南自古便多才子佳人,文人属意江南是旧来的传统,江南的青山秀水、舞榭歌台是古典文人的优游之地,其灵秀温润的中和之气亦植根于他们的性灵之中,并延传下去,至今不衰;而文人的生花妙笔,又使江南的自然风光更添姿色。于是,诸多的诗词歌賦文中,“江南”意象层出不穷,令无数的文人骚客魂牵梦萦,“江南”已不再是仅仅代表江浙一带的地域名称,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以江南士人为主体的艺术趣味、人格精神和生命理想。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文人与江南的关系不得不做强调。如讲戴望舒的《雨巷》,要关注“暮春的细雨”“青石板”“石苔”“油纸伞”“灰瓦白墙的老屋”。“雨巷”经由戴望舒,已经成了江南文化符号的代表,一个人就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充满哀怨的故事。 (三)分析江南文化的特质及其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自古就有“南方才子,北方的将”之说,地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北方文化就像高山一座,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和壮阔;而南方文化则如流水,灵秀、柔情、细腻、飘逸和梦幻。正是这种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成就了文人们独具特色的风格、内容、语言、审美方式等。不独与北方文化存在不同,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三秦文化、湘楚文化等也都有显著的差异。江南文化在中国地理上是特立独行和难以复制的。以汪曾祺先生为例,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更有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他身上独特的精神气质。所以,学习他的文章,必然要对其作品的文化差异性进行分析。 三、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链接江南文化 (一)知人论“文”,全方位了解作家、作品 诗言志,歌抒情,文如其人,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方位地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北方》(艾青)篇幅较长,诗歌意象非常丰富,学生一开始进行诵读时,往往摸不着头脑,对诗歌所传递的基本情感也把握不好。这就说明,脱离了对作家和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是很难准确理解一篇文章的。笔者在教授这首诗歌时,从关键句“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入手,提炼出三层信息——“南方的旅客”“悲哀的北国”“爱”,进而设问:怎样理解作者“南方的旅客”这一身份?北国为什么是悲哀的?既然是悲哀的,我为什么“却爱”?再适时呈现作家的简介和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感受人文情怀 語言问题,也就是地域问题。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总会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构成。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语言风格的作家,能写出好的作品来。江南的作家们往往都是通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语言来营造江南的优美意境。以郁达夫、茅盾、朱自清、苏童、曹文轩等作家为例,其作品中柔媚清婉的叙事特点和语言特色,就集中揭示了江南深厚的文学传统和女性主义视角对现当代文学的隐形塑造。所以,在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文本的过程中,可以从分析作家语言的写作特色入手,进而窥探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情感。笔者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补充阅读材料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通过对比分析这两篇选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同为写荷,但人的性情、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笔下荷花的不同气质。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娇美、清新,让人为之倾情;而季先生笔下的荷花生命力顽强、有质地,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江南文化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发挥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语言华美、意象丰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正是一篇很好地让学生感受江南独特文化魅力的阅读材料。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极力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来一次精神和文化的洗礼。以下是几个重要环节: 1.营造意境。我在钢琴曲的伴奏下,深情地朗诵《听听那冷雨》中的重要章节,要求学生用心去聆听。 2.意象解读。我要求学生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在品读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雨”这个意象进行分析。 3.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乡愁”有不同的层次,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而更高层次的,则是文化的乡愁。 在课后反思中,我觉得这样安排教学内容,达成了我所追求的“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受江南文化”的目标。学生也反映,这样的课最像语文课,文化气息浓郁,他们完全沉浸在其中。 (四)写作教学中注意地域文化连接的广度和深度 地域写作与个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从文学角度来看,地域文化的影响一直是人难以摆脱的情结,故乡、故园的自然风物,乡俗人物、历史遗迹、文化传统从人的童年、少年时代起就感染着自己,熏陶着自己,日积月累,这就逐步形成了“乡土依恋”。这是一种共通的写作情结,对我们的学生也适用,而且这一写作理念也符合当下作文提倡生活化写作的大背景。所以,我在写作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从自己身边的乡土、乡情出发,多关注自身的生活,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题目是“触动心灵的人或事”,我引导学生不要忙于下笔,周末利用回家的时间,到家的周围走一走,转一转,听老人讲一讲过去的故事,找一找家里的老物件,写一些能打动自己的文字。后来,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表现让我震惊,他们的文字中有太多的故事。 四、拓展语文学习的生活外延,全情领略江南文化 (一)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探索 江南自古风光秀美旖旎,人文精神深邃悠远,众多文人墨客留迹于此。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探索,多实地考察,对江南的美好萌发欣赏兴趣,进行个性化阅读和评论。以《江南的冬景》一课为例,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这既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也向作为读者的我们提出了阅读上的要求,告诉我们只是阅读书面上的文字还不足以领略美文的精妙所在,还要我们进行“身在其中”的独特体会。特别是对于身处江南的学生来说,更应该立体地去解读作品。因此,我设计了这样几项活动: 1.借学校组织春游的机会,带领部分学生来到了位于富春江畔的郁达夫故居进行参观考察,了解了作家的生活、写作等情况。 2.读一读地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和人文特性,可选择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如“江南冬天的特点”“江南人如何过冬”等。 3.要求学生采访一位家里的老人,听他们讲冬天的故事,并写一段文字。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探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深刻领会文本的文化和人文内涵。 (二)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江南作家的作品,举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阅读能代表江南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体味其典型的文学风格,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深入理解地域对作家风格的影响。作为教师,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江南文学的色彩。比如组织江南文学作品朗诵会,在活动中,学生自己选定朗诵篇目。在抒情音乐的伴奏下,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诵经典美文,共同感受经典的魅力。又如自编自排舞台剧。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舞台剧,让学生在编剧本、排演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作家、作品的生活背景和人物性格等,从而理解江南文化的内涵。还有像鲁迅笔下的绍兴传统习俗“祝福”,是绍兴城乡春节风俗中最具特色的仪式,家家户户都要在家中举行祭祀活动。可组织学生排演小说《祝福》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说人物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背景,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再如感受江南特有的祭祀仪式、烧陶制陶过程、木雕传统等。 (三)利用资源丰富的网络文化去关注地域文化,产生阅读兴趣和写作冲动 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并以信息技术的情境性、形象性、开放性等多方优势,为语文教学提供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多种语文资源。例如,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 文中很多描绘景泰蓝制作工序的多为抽象的文字,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难免空洞、不深入,我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景泰蓝制作的相关工序,让学生切实可感地了解其制作流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这门工艺带给人们的艺术震撼。艺术门类是丰富多彩的,我鼓励学生利用发达的网络,查找我们家乡本地的艺术形式,如走马灯、印纹陶等,自己去寻找家乡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自己查找、阅读资料到研究成果展示,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地域文化阅读兴趣和写作的冲动。 “江南”的文学故事难以计数,它们构成中国文学最有情致的、也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江南”实际早已突破单向地理学意义的框制,它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符码。身处江南,这应该是所有江南人的自豪,浸润其中,乐享江南! (编辑:陈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