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景泰蓝的制作》谈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范文

    黄福广

    【摘要】说明文等实用类文本的教学,要抓住文本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品读来理解、体会写作的对象,进而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虽然有些文本情感表达不是很明显);通过语言的品读来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说明文这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它的语言,是它独特的言语方式,而不是其他的,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有语文性,让语文课成之为语文课。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背景

    《景泰蓝的制作》最早选入人教版教材,进入新世纪人教版改革的时候没有再选入新课标版的教材中。此文在1980年、1990年人教版时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关于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但是这些说明文文体的相关知识在初中阶段已经很详细地学过了,如果高中阶段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在教学内容上跟初中就没有区别,更谈不上深化。

    2004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投入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又重新把它选入了必修五教材“科学之 光”专题的“美丽的创造”这个板块之中。从专题教学的需要上看,应该让学生领略到科学中的美丽创造,体验和体会景泰蓝这种传统工艺的精美、精巧和工艺的繁复。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笔者发现,叶老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在遣词造句上是极为用心的,他的语言平实、干净,却生动形象,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了一种浓浓的感叹、赞美之情。远远超越了我们平常对说明文在语言风格上的概念化认识——说明文语言是客观、准确、科学的。而通过语言来理解、把握写作者的情感、心理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对《景泰蓝的制作》这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让学生直接感受景泰蓝及其制作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景泰蓝的实物和景泰蓝的制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达成这一目的,分两步走:

    第一步,出示一个景泰蓝的实物,小花瓶工艺品,在学生当中传看;

    第二步,观看《国宝档案·认识景泰蓝及其制作》视频。

    结合看过的视频和课文,让学生概括总结景泰蓝的制作 ?过程:第一步,用红铜做胎;第二步,用扁銅丝掐丝后,焊接在铜胎上,然后用稀硫酸煮,用清水洗;第三步,点蓝,先 ? 制作颜料,然后用吸铁石除掉铁屑,和水填到格子里烧制,要三次;第四步,烧蓝,烧三回;第五步,是打磨,先金刚砂石水磨,然后磨刀石水磨,最后是椴木炭水磨;第六步,是镀金。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景泰蓝的制作是繁复、精细、纯手工的。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体会景泰蓝的精美

    这一环节由以下三个问题组成:

    1.在景泰蓝繁复、精细、纯手工的制作过程中,叶圣陶先生为何重点写了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

    2.在掐丝工序里哪些句子很能体现景泰蓝的工艺繁复、精巧、精美?

    3.点蓝或其他部分里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品读一下。

    通过第一个问题,学生明确了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最能突出景泰蓝工艺的精细、复杂和景泰蓝的美,所以要重点写。

    第二、第三两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景泰蓝的精美。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提供一个范例,给学生做示范如何品读语言;然后学生在文本的研习中,可以发现诸如以下这样的句子:

    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

    要填到第三回……

    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

    磨过以后又烧一回……

    学生通过深入文本,通过自我发现和对语言的品读,能充分体验和体会到景泰蓝制作工艺的精美、繁复。这一环节要充分展开,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言、品读。如此,学生便由第一环节的直观感受进入到本环节的理性把握,通过触摸语言,品读语言,对文本的语言感受也发生了变化,由起初关注景泰蓝的制作步骤、方法过渡到关注语言的表现力,甚至关注到了语言里所蕴含的情感,由此为进入下一个环节做了充分的热身。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深读语言,发现作家的情感

    本环节特意选择了以下3个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把原句中括弧里的话语删掉或者是适当改写,变成后面替换的句子,然后比较、探究它们在表达上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语言替换、比较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篇课文与普通的说明文在语言上,尤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1.原句: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

    替换: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虽很细小也要粘上去。

    2.原句: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

    替换: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精美的东西。自在画生动美妙,图案画工整细致,这些铜丝都是花大工夫(粘上去的)!

    3.原句: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大家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替换: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大家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通过替换对比阅读,学生深入品读语言,能够发现叶老在文本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他对景泰蓝和制作工人们的赞美、赞叹之情,可见他对景泰蓝的珍爱。叶老在文本中采用平易、浅近、口语化、群众性的言语方式,显然是有着极强的情感和读者意识的。这样的言语特点超越了我们平常对议论文语言特点客观、科学、准确的认识。虽然他的儿子叶至善先生说“这篇文章是写给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都跟他差不多的人看的”,但是叶老这样的言语方式,无疑会使普通群众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喜爱景泰蓝这种民族的瑰宝。也就是说,叶老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决定了他的言语形式,使这个文本拥有了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特点。

    三、教学反思

    说明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熟悉的也是一贯的做法是选择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目的,这是从文章学的角度进入文本,是围绕如何来说明一个事物这样的中心展开的,学生在其中学到的是说明文写作的知识、方法,可以归结为知识类教 学,但是不可能达到感知语言内在意蕴、情感的目的。而本课例选择了品读说明文的语言,通过品读语言体会景泰蓝制作的精美、繁复,从而体会“美丽的创造”,达成苏版教材必修五中的“科学之光”这一人文性话题的教学要求。并且通过第三环节对语言的深读,学生还进一步触摸到了作家在独特的言语方式中所流露的情感态度,对作家的写作目的、文本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绝对是仅仅停留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目的这样的内容教学所得不到的高度。

    因此说明文等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仍然应该要抓住文本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品读来理解、体会写作的对象,进而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虽然有些文本情感表达不是很明显);通过语言的品读来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说明文这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它的语言,是它独特的言语方式,而不是其他的,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有语文性,让语文课成之为语文课。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