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归类及规范化问题探析 |
范文 |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层出不穷,它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的传播速度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网络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强势语言。本文先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而后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收集整理了2016—2018年的“十大网络用语”,对其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最后对现行网络流行语的规范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生成;分类;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移动网络虚拟空间里,广大网民可以及时获知国内外新闻;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聊天;可以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而这种网络交流逐渐成为人际交流的一部分。为了提高网络交流的速度和效率,广大网民便开始自创或运用网络语言。于是便捷的网络不仅提升了现代人的工作、生活的水平,也造就了许多颇具特色的网络流行语。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 所谓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而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网络流行语是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之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满足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所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定语言。在进入21世纪这十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它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的传播速度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年来,在微信、微博、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网络流行语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更是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可以说,它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 比如“官宣”一词。該词语来源于2018年10月16日,赵丽颖与冯绍峰同时在微博上发布“官宣”,公布二人结婚喜讯而备受关注,引发网络疯狂转发。“#官宣#”话题也迅速成为网络上新的告白方式,网友在纷纷模仿“官宣”体秀恩爱,更有很多网友进行了恶搞。不管是微博还是朋友圈,人们都开始套用这样的模式,不管是朋友一起吃饭还是上课打卡,就连领个证书都是这样的画风,至此“官宣体”就这样火了起来。随后,“官宣”纷纷出现在新旧媒体上,都是某个人或某机构宣布的某消息。“官宣”迅速走红。 “官宣”从“官网”“官微”衍生而来,意为“官方宣布”,即官方宣布很正式的消息,其“官方”指某种权利的拥有方。“官方”本指政府方面,如“官方人士”“官方消息”等,把个人、机构等非官方行为称为“官方”,也有强调其权威性、可靠性的意味。其引申含义为当发布任何状态、消息时都配以“官宣”,表达广而告之的意思。例如在微博上发一张自己在图书馆自习的照片,配上“官宣 ”的文字,是在传达“我爱学习”的意思。又如:“官宣:本小编的粉丝超过1000万了。”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整个新兴的网络文化中有着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体现着现代人是生存和思维状态,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发挥着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1. 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类似“官宣”这样的网络流行语每年都出现很多,流行一段时期,有的退出舞台,有的则入选词库。就2018年度的网络流行语中还有“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确认过眼神” “佛系”“skr”等。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网络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强势语言,通过对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整理和分析,其来源主要有: (1)旧词新意 即人们把语言中原有的一些构词元素,根据表意的需要加入另一些词或元素,从而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时利用词语的扩展和类推功能,使得这类词语构成流行语。如学霸、麦霸、路霸、菜霸等。又如从流行歌曲《江南style》衍生出来的屌丝style、理工男style、广东style等。此种模式产生的新词语生命力非常强,而且形象具体,从而受到人们的追捧。 (2)新创形式 网络流行语常常打破汉语语法的规则,也因为自身没有一个固定的语法和规范,谁都可以创造发起,只要有创意有内涵、能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可和使用就可以了。比如星爷、加嫂、浓眉哥、酱紫(这样子)、确认过眼神、数字886(拜拜了)、英文符号skr等,这些词语中综合运用文字、字母、数字、特殊符号等来组织语言,形式多样,创新时髦,趣味鲜活,使得人们在交流使用中感受到一种新鲜和刺激感。 (3)源于热点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都非常关注热点新闻事件或名人明星动态,因而很多流行语便在其中孕育而生,如“官宣”一词就是明星动态备受关注的例子。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大多来源于娱乐话题和热点新闻,可以说网络流行语娱乐化趋势较为明显。当然,诸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此类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也受到追捧,多数网友认同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传播力极强。 2. 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分析 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可以看到,其产生和流行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影像和缩影,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正是在现今移动网络的环境中,其被某一群体赋予它新颖独特或含蓄生动的语言文化内涵,体现了新时期新事物或成为现象的生动、直观的写照。分析其生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互联网时代背景催生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7.7%,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98.3%。尤其是伴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活跃在网络上,且又具备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和个性反叛精神。特别是当前年轻人,在网络世界中,作为网络聊天的主要人员,他们喜欢时尚、追求时尚、个性比较张扬,希望得到人们的注意,因而在语言的表达上希望与众不同,网络流行语正是适合年轻人的这种性格,使得网络流行语迅速流行与传播。 (2)新媒体成为传播土壤 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其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新媒体的出现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成为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和载体。同时,目前对于新媒体的网络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所以人们可以用最简洁、个性化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由表达。网络交流的模式也趋向多元化、创新性,比如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可以对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进行关注,同时也可以对明星等进行关注,在了解别人的动态时还可以进行评论和转发。其中一个人发现比较有趣的网络流行语之类的语言形式,通过转发会让更多的人看到,由于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更为广泛、互动性更强。 (3)从众和求异心理使然 从群众心理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是借助群体中的从众与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实现的。在互联网的交流平臺上,当一种新颖而极具吸引力的表达方式出现时,一旦在某个一定规模的群体内使用,其他成员由于担心被边缘化,便有意无意地模仿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主流行为,以获取群体认同感。这样一来,此种表达方式的使用者就越来越多,在不断地被效仿、创新、传播下,特定的网络表达方式便形成一股“潮流”,一种网络流行语便应运而生了。 (4)舆论民主和文化开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走向开放,可以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对各种知识和语言的理解存在差异性。人们对于现下的感受与见解,以及个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网络世界的公开和传播,若能适合广大网民的需求或是传达其心声,就会得到普遍的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与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当前网络流行语由于受网络传播的影响,来源不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结构也较为复杂,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将会有不同的结果。盛烨(2018)在参考众多的研究资料基础上,主要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起源进行分类,提出以下九个类别:(1)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2)名人效应;(3)强势经济;(4)强势方言;(5)艺术作品;(6)广告词;(7)标语;(8)抒发当下心情;(9)外来文化或外来语的影响。 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由国家语言资源检测语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主办的“汉语盘点”活动中揭晓 的“十大网络用语”,对2016—2018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收集分析,从而对其分类并做出小结(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得出,2016—2018年间,占比较高的类别有“名人明星效应”“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这三类,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的词汇主要来自于名人名言,或者是议论社会热门话题,或者是针对当下某一事件抒发心情感慨、自嘲调侃等。 另外,随着国家对文化领域的关注和发展,“艺术或影视作品”“强势方言”“外来文化或外来语的影响”也占到一定的比例,可以理解为现今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通过上述对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大致的分类和统计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口语化和符号化 网络流行语较为随意,很多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比如“打call”“尬聊”“怼”“skr”等词语,其中有部分是受地方方言或外国语言文化的影响,有部分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因而都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点。 2.反映社会热点现象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针砭时弊的舆论场所,人们需要表达他们对社会热点现象的评论,或针对当下某一事件抒发心情感慨、自嘲调侃等,所以往往会选择一个幽默诙谐的方式来使得特定的语言表达特定的意义。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兴奋点而使网络语言变得流行,网络流行语就是这样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 比如“吃瓜群众”“老司机”“锦鲤”“还有这种操作?”等都反映出网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的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3.采用多种表现手法 网络流行语在其构成上普遍使用借代、讽喻、装拙、歪解、打岔等多种修辞手法,同时,有些还借助于谐音现象,以达到新奇、形象和娱乐的目的。这些表现手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语言因素,充分利用语言的各个要素,诸如语音、词汇、语法、 表1 2016—2018年“十大网络用语”分类 年度 网络流行语 所属类别 2016 洪荒之力 名人明星效应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艺术或影视作品 定个小目标 名人明星效应 吃瓜群众 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 葛优躺 艺术或影视作品 辣眼睛 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 全是套路 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 蓝瘦香菇 强势方言 老司机 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 厉害了我的哥 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 2017 打call 外来文化或外来语的影响 尬聊 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艺术或影视作品 皮皮虾,我们走 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 扎心了,老铁 强势方言 还有这种操作? 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 怼 强势方言 你有freestyle吗? 名人明星效应 油腻 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 2018 锦鲤 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 杠精 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 skr 名人明星效应 佛系 外来文化或外来语的影响 确认过眼神 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 官宣 名人明星效应 C位 外来文化或外来语的影响 土味情话 名人明星效应 皮一下 强势方言 燃烧我的卡路里 名人明星效应 表2 2016—2018年“十大网络用语”分类占比统计 序号 主要 类别 个数 (总30个) 所占 比例 1 名人明星效應 7 23.33% 2 艺术或影视作品 3 10% 3 引起社会热议、反映社会实况的事件 6 20% 4 抒发当下心情或感慨、自嘲 7 23.33% 5 强势方言 4 13.33% 6 外来文化或外来语的影响 3 10% 文字等,比如音同音近的词语可以构成谐音双关,同形同音词或多义词可以构成语义双关,还利用各种聚合关系、组合关系中的词语,让网络语言的创作异彩纷呈,充分体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4.易造成病毒式传播 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追求平等、渴望创新、自我实现等这些心理。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可复制性”,从网络 段子、网络造句、网络歌曲到文章评论、相声小品、影视剧目、日常闲谈、文化衫、玩偶等等,网络流行语往往被反复引用、不断衍生,推动舆论病毒式扩散,从而快速走红。尤其在现今移动互联网时代,那些最能触动公众心理的话语,可以迅速引起相当数量网民的关注认同,进而爆炸性地传播开来。 三、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问题探析 语言是发展的,不同时期会产生很多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正在挑战传统的书面语言,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诸多问题,还对现行的语言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寻求一种既符合网络语言特点,又不违反语言规范的有效途径对其进行整理和规范尤为迫切。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问题,黄海波(2011)认为可以从微观语言层面(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方面)和宏观制度层面,以渐进动态的方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纵观网络流行语规范化问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一)健全法制法规,倡导网络语言文明 语言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所以健全网络语言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网民文明使用网络语言,强化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管监督,相关部门及时更新网络语言禁用语,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公布于网络上,方能更有效地引导和规范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问题。现今教育部、国家语委也高度重视网络规范用语这方面的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开展检测研究等措施,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纠正使用不规范现象,尤其对重点领域使用网络语言提出明确要求,并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这为解决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二)加强网德教育,提升网络用语修养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大多数为青少年,因此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在规范使用汉字汉语方面多下功夫,开展形式多样的规范使用语言的比赛节目,设置通俗易懂的语言课程,定期总结公布网络禁用语和慎用语,强化正面引导,增强青少年对规范使用语言的自觉性,提升汉语文化自信。同时加大力度对广大网民进行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结合网上网下齐抓共进的教育机制,提高人们的网络语言文明素质,倡导人们自觉使用规范准确的网络流行语,进而促使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积极宣传网络交际的礼仪要求,形成强势的网络语言道德标准,大力抨击用语不道德行为,不断提升网民网络语言行为修养。 (三)营造语言环境,提高网民自律意识 现今阶段,新闻媒体和网站担负着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使命。因此,强化新闻媒体和网站的用语规范,从正面引导人们使用规范的语言,大力倡导自觉抵制低俗庸俗语言,是营造规范网络语言大环境的主要措施。同时,在不断改善网络语言环境、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体系过程中,借助于新闻媒体和主流网站的传播优势,持之以恒地提升网民规范网络用语的意识和自律性。 总之,网络流行语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还深刻体现着现代人的生存和思维状态,它的层出不穷和盛行,也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驱使的结果。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透过线上的网络语言,我们看到的是线下的现实社会。网络交际环境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防微杜渐,在网络语言的发展道路上建立规范和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盛烨,卜朝晖.网络流行语的起源、词义分析及分类[J].现代语言学,2018(2). [2]黄海波.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 [3]吴坤湖.试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J].语文学刊,2015(14) . [4]叶翔.浅谈网络环境下流行语的规范使用[J].中国报业,2014(6) . 作者简介:李春燕,女,1983年生,广东韶关人,硕士,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教育管理。 (编辑:马梦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