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深度课外阅读落实核心素养 |
范文 | 段静 【摘要】新课标,新高考,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仅靠课内阅读远远不够,应该以多种策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多种措施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以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效度,引导学生开展全面、深入的课外阅读,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核心素养;兴趣引领;活动促进;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新高考,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仅靠课内阅读远远不够,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全面、深入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辅相成,以此来巩固课堂所学阅读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开阔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一、多种策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新教育倡导人朱永新老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能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一定要有能力带着学生一起遨游书海,与学生一起体会阅读的快乐。 (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阅读的兴趣也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开始。阅读的内容不能全是老师的安排,脱离学生的兴趣,仅仅站在教师立场选择的读本,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扼杀掉学生仅存的阅读兴趣。由于年龄阶段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不同的孩子的阅读兴趣点就不同,当然更不可能跟老师相同,所以老师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例如,我会在每学期的学期之初和学生们一起商讨、确定一学期的阅读任务、具体书目,其中总會留出学生的一块“自留地”,让他们安排上自己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 (二)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开启阅读之旅,但是这种兴趣需要不断强化,变成学生不断阅读、认真阅读的源源动力。这需要老师来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平时的语文课上,我经常与学生分享我的阅读感受。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在带学生赏析完课本的选段内容后,就与学生分享其他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经典片段,在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探春等人物形象后,我与他们分享“黛玉葬花”“宝玉挨打”“弄权铁槛寺” “探春理家”等经典片段,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是吸引他们就此爱上《红楼梦》,自主阅读《红楼梦》。 二、多种措施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 (一)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 课外阅读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应该是建立在课内阅读基础上的,以课内阅读为基点向外辐射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将课外阅读引向深入。例如,我们在确定课外阅读篇目时可以选择与课内阅读中作者相同、内容不同的一系列文章,也可以选择与课内阅读中主题相同,表现方式、体裁不同的一系列文章,让学生对某一作者的不同类型的文章有深入的理解,对同一主题不同表现方式的文章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可以掌握一类或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真正将阅读引向深入。例如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重点以不同篇章表现不同作者的不同乡愁。配合这一单元的学习在课外阅读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乡愁有关的古诗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或者推荐学生阅读刘亮程的其他作品《一个人的村庄》《寒风吹彻》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应用在课外,深化在课外,提升在课外。 (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将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引导与指导,同时也需要老师的检查与监督,这些都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实现。首先,周周安排阅读课,由学生自由阅读,同时分享个人的阅读体验。可以是精彩片段分享,可以是经典作品推荐,也可以是个人阅读感悟,也可以是自己的不同见解。其次,以小组为单位,选编文本,设计推荐理由,设计阅读任务单,既是对自己阅读所得的深化,也能启发其他同学深入阅读,有助于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再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成果展示的方式由学生自由决定,可以是激情诵读,也可以是美文展示,也可以是课本剧表演等等形式。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又能够将课外阅读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阅读,读有所悟,悟有所得。 (三)以读促写,读写一体,深层感悟 求知欲促使人爱上读书,读书是对他人经验的吸收与继承,可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读书所得是肤浅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化、遗忘。这就需要适时地通过写作记录读书所得,运用读书所得,让读书所得的知识、思想真正融入自己的血脉,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例如,课堂上学习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初步感知了韩愈的形象:忠而被贬、坚持真理、刚正不阿。我启发学生,被贬谪到了八千里之外的潮州后,韩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由此引导学生阅读梁衡的《读韩愈》,学生自然兴致高涨。阅读后我又用一节课来让学生分享阅读体会。很多学生都说到,韩愈忠而被贬,小女道死,心中抑郁不平,痛苦万分,到了贬所本应是自怨自艾、顾影自怜,或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难能可贵的是当他看到潮州的闭塞落后以后,很快就忘记了个人的不幸,走出了个人的悲欢,致力于当地的发展。我趁机引导他们,你们想到了谁?什么作品?据此,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有何感想?通过这次作文,学生可以加深对韩愈其人及其精神的理解,加深对《读韩愈》这篇文章的理解,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与韩愈一样的舍小我、为家国的文人,如林则徐、范仲淹等人,并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读写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效度 (一)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尊重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这样评价的关注点就比较单一,更多的时候关注阅读结果更多。例如,老师更多会关注课外阅读的量是否达标,阅读作业完成情况如何,评价的时候喜欢“一刀切”、一个标准。实际上,评价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因此,就需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如学生、家长、教学管理人员等等,这样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评价角度,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角度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外阅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评价活动之中,这样有助于构建课外阅读与评价的共同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管理,持续反思,终身学习。 (二)倡导评价形式多元化,多种方法综合评价课外阅读 传统的课外阅读评价是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阅读成果的检验与评价,形式单一,更注重结果,多为终结性评价。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外阅读的评价应该更多关注阅读过程,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特征和作业作品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而评价也不是终结性的,而是一种反思性的,是检查、诊断从前课外阅读的情况,给出反馈意见,更好地指导后续课外阅读的有效方式,是后续更好進行课外阅读的加油站。所以,只要是能促进学生反思,改进课外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评价形式都是可取的,如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读书笔记、辩论活动、表演活动、读书分享、好书推荐、个人反思日记等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情况,将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以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开展课外阅读,以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深入课外阅读,以多元的评价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真正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出语文的困境,在课外阅读中提升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得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的提升,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掌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 ?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基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随文阅读指导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b/2016/02/10)的研究成果之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