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索小学语文古诗词高效教学法 |
范文 | 【摘要】为了增强古诗词教学实效,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讲自己的个人情感、将个人对生活的感知引用到课堂中来,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5-0106-02 【本文著录格式】王岳.探索小学语文古诗词高效教学法[J].课外语文,2020,19(15):106-107. 古诗词极具魅力,其行文工整对仗,用字十分简练,但却神韵十足,意境丰厚,字里行间中洋溢出浓厚的情感,更有一些古诗词中饱含浪漫主义色彩,在阅读中能给人以富足而饱满的情感体验。但是,不少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总是感到古诗词乏味无趣,尤其是背诵的任务让不少学生感到十分头痛厌烦。因此,教师需要着力挖掘古诗词的高效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保障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开展,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效。对此,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词高效教学法展开了论述,总结了几点经验和教学措施。 一、了解生平背景,奠定情感基础 在古诗词中,其中的语言文字都是十分精炼,并且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一些文字与现代的白话文的含义已经相去甚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一些文字的真正含义,甚至部分学生讲古诗词看作是一些苍白文字的堆砌,丝毫无法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对于古诗词中隐藏的情感更是毫无感知力。事实上,古诗词教学中,其最为震撼和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便是其中的情感元素,诗人将自己的情感、理想、抱负或自己对自己生平的一些感悟,通过一些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体现出来,虽未直言,却已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的字面含义,还原文字本身,让古诗词变得更有魅力。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感知力,增强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诗人生平背景作为帮助学生感知情感的基础,为古诗词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强化对其情感的理解。例如,在《七步诗》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诗人曹植才华横溢,其兄在被立为太子后,嫉恨自己曹植的才华横溢,并唯恐曹植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让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所以故意为难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否则就杀头。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曹植的才华横溢,也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这首古诗词中隐含的深刻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便要将学生的生平作为帮助学生感知故事情感的资源,渗透给学生,既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相对应的历史知识,更增强知识的粘连性,辅助学生感知本首诗的核心“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这一举措,教师奠定的良好的情感基调为学生有效感知,其视野更是被学生有效延展。 二、注重字词分析,释放诗词内涵 字词精炼作为古诗词的特点之一,总是能在人们细细品读之时,给人以无穷的感受。所以,一首精炼的古诗词中,其内涵往往能从古诗词的部分文字中被深挖、被释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便要注重字词的分析,要注重对古诗词中重点词汇的品读,以辅助学生增强对古诗词美的感知力,增强对古诗词的分析能力。例如,在《清平乐·村居》这一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感知这首古诗词中所构建的一种和谐静谧、岁月静好的场景,教师便可以带领着学生们品读这一首古诗词中的经典字词,从而领略诗人的心境。在这一首古诗词中,“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可谓是整首古诗词的点睛之笔,并且其中的“喜”不仅仅可以作为“喜欢”这一含义,更用一个字将人物的形象乃至性格展现出来。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喜”在这一首古诗中究竟有怎样的含义,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感,体现了“小儿”怎样的形象。在这一点睛之笔的分析中,文字的揣摩为这幅乡村土增添了祥和的氛围,“小儿”天真烂漫的形象更是招人喜欢,进一步烘托了农家美好生活的景象。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 谁家翁媪。”这一句,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句古诗中,“相”是什么含义,体现了诗人所看到的怎样的景象。老人家对坐饮酒,一起悠然自得聊天的情景同样也烘托了古诗的美好情景。可见,字词分析和揣摩同样也能释放诗词的内涵,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力更强。 三、重现诗词意境,展现诗词魅力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且处于初级的形象思维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给学生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到古诗词的魅力,讓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力更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以图配诗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图画起到辅助学生感知情景魅力、体验古诗情感的作用,更让学生在带有图画辅佐的古诗词学习中增强对古诗词美的感知力,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例如,在《所见》这一首古诗教学中,短短的二十字中,牧童放牧时的情境被勾勒出来,甚至在其中还展现了牧童的形象特点。由于在开展这一首古诗的学习中,学生尚且处于低年级学段,学生对抽象文字的还原能力较弱,并且对于古代这种质朴的放牧生活已经无从感知和还原想象。所以,教师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便可以通过以图配诗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在引入环节便向学生展示牧童在放牧时,骑在牧马上的情景展现出来,向学生展示这种原始的、纯净的放牧的时光,并可以将周围的环境氛围进行烘托演绎,以渲染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进度的推进,教师引导学生讲视角切换,伴随着音频资源的播放,图画切换到一处高树上的知了这一视角中,让学生代入到情景中来,以牧童的视角观察知了。此时,不需教师引导,调皮的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捕捉知了的念头。随即,教师便帮助学生认识古诗中的最后两句古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通过这种意境的重现,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化资源弥补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不足,让直观的图画成为学生新知学习的基础和感知经验的来源,有效增强学生对古诗词魅力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力。 四、引导学生演绎,释放学生活力 为了增强古诗词教学实效,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讲自己的个人情感、将个人对生活的感知引用到课堂中来,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力,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例如,在《小池》这一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学习之前,先将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在什么季节会有蜻蜓呢?在什么季节会有含苞待放的荷花呢?在这种季节中,其气温是怎样的?在古诗学习之前,教师便帮助学生奠定这一古诗词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将自身代入到古诗词所勾勒的环境中来,在学生感知和学习中增强活力。伴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引入,感知经验的应用,学生也就意识到这一首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发生在初春,古诗中所描写的情境更是体现了春天的和煦、美好和生机盎然。 五、总结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文化的更迭发展为古诗词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而为了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系统地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展开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展开教学,才能辅助学生感知到古诗词的魅力,才能帮助学生增强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生平背景、注重字词分析、重现诗词意境和引导学生演绎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引入的有效的资源和应用的高效方法,还原古诗词的意境,让学生能穿越时空的界限重新回到古诗词所发生的场景中,切身去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屠长兴.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2]秦圆圆.古诗新唱——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吟唱教学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 [3]王玲.浅谈如何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奠定基础[J].亚太教育,2019(11). [4]樊行伍.试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方法[J].内蒙古教育,2019(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