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整本书阅读活动样式例谈 |
范文 | 朱晓红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实施建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相较于单篇文章,整本书信息容量大,结构变化大,阅读时间跨度大,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与方法来进行阅读,提高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本着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我校开展了“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教学实践,根据“整本书”特质的不同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提炼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样式。 一、猜想验证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学习关注的首要因素是“兴趣”,“猜想验证”就是一种能极大激起学生兴趣的学习方式。当下,小学生受电脑、电视等外部诱惑,学业负担,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对阅读整本书缺乏兴趣,缺乏信心和耐心,有畏难心理。在整本书阅读中,根据书本的特点,以及对学生兴趣点的预判,合理运用“猜想”的方式,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具体步骤如下图。 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编著的《无字图书馆》这本书的题目一眼就让人产生一连串疑问,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一堂以猜想验证为主的读书推荐课。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赏析了一个描绘无字图书馆中没有字的书四处飘落,堆积成山的情景,随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情景去提问。当场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无字图书馆》书上怎会没有字呢?怎么会有无字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是怎么来的?后来有什么变化?人们有什么反思等等。提问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树形图,把学生这些猜想以导图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出示这本书的目录,在比较中,学生惊喜地发现刚才许多猜想都可以在目录中找到。最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当堂对“诺贝尔奖”这一情节进行精彩片段赏析。以书本的特点找到了学生的兴趣点来设计猜想验证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去读整本书,自然会使阅读更有效,更有味。 二、感受抒发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情所动。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动情地歌颂了人的美好心灵,如中国作家曹文轩的《根鸟》《青铜葵花》,瑞士作家斯比麗的《小海蒂》,加拿大女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等等。在这类作品的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常常采用“感受抒发”的方式,设计一些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美好情感。具体步骤如下图。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蒙格玛丽创作的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小说叙述了绿山墙的马修夫妇收养了孤儿安妮,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安妮得到领养人的喜爱,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在读书交流会时,我们设计了“感受正能量,表达美好”这一教学环节。首先回顾书目,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现在更多人愿意称小说为《绿山墙的安妮》,而不是《红头发的安妮》。随后,重点赏读片段“安妮拿到泡泡袖裙子的瞬间”,围绕安妮给邻居林德太太的一封信来感受绿山墙对安妮的关爱。然后出示小练笔:仿照样子,选取文中一个角色,结合文中精彩片段或经典情节,把安妮对他(她)的感受用真挚的语言写下来。在交流中,我们发现由于情境的创设,示范的作用,学生的阅读记忆被唤醒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都能自发地抒发绿山墙对安妮的关爱,可谓是情动而辞发。 三、品评辩论式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实施建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信心和耐心,即使有阅读,也只是囫囵吞枣,真正潜心阅读作品的不多。因此,培养学生品析、评价的能力,每一个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在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课中,我们常常采用“品评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品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具体步骤如下图。 黄蓓佳写的《我要做好孩子》一书中的主人公金凌是一个中等生,长得不漂亮,成绩也不好,但她努力要做一个好孩子,其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在一堂阅读指导课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完“沙发垫子”这一片段后,引导学生做小小评论家:对于这件事中其他人物,如胡梅,刘娅如,于胖儿,尚海的行为和做法,你会怎样评价?先四人小组合作,再全班交流。这样的品评交流,有观点,有依据,把情节与人物整合起来,有理有据,是一种品评辩论式的交流方式。这样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更加深入,对人物、情节的把握更准确。 四、情境表演式 童话、小说都有大量的故事情节,小学生在读这些书时对情节的关注是非常大的。在这类书的整本阅读指导中,情境表演式的活动也是一种常见的样式。具体步骤如下图。 在《鼹鼠的月亮河》指导课中,首先,老师节选了第二章《米加和魔法师啰里啰嗦的魔法口诀》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人分饰几角进行情景示范表演。随后,出示情景表演要求:仿照录音片段,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第45页的片段(温馨提示:表演时可以加上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语言)。由于有了老师的示范,有了具体的角色分配,有了温馨的提示,孩子们的表演更大胆、更出色。 五、导图构建式 整本书阅读指导还应关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途径。学生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提升了思维的系统性;借助画故事情节图,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依靠画文本插图,提高了思维的独创性。这种“导图构建”的阅读方式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促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建构属于自身的独特的阅读语言。具体步骤如下图。 在梳理《汤姆索亚历险记》故事情节时,首先,出示学习任务一:快速浏览,根据线索“汤姆历险”提炼主要故事情节,完成思维导图一。其次,四人小组合作,通过线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情节阶梯,通过情节阶梯表现出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另外,《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外国作品中人物较多,人名有异域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来理清作品中的人物。见下图: 六、读写一体式 运用是对经典阅读最直接的反馈,整本书阅读中,我们还常常采用读写一体式的活动样式。整本书阅读的书目大都是精选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格式、表达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典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捕捉阅读作品中的有效练笔点,进行小练笔,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具体步骤见下图。 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书,介绍了两个孩子,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整本书由几个小故事串联起来,“没头脑”有句口头禅“对不起,我书包给忘了”“对不起,我帽子给忘了”“对不起……”;“不高兴”呢,大伙儿要上车,他不高兴上车,大伙儿要往西,他不高兴往西……他的口头禅:啥也不高兴。 抓住人物口头禅进行人物刻画是这本书的特点,在上阅读指导课时,结合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回忆身边的人还有哪些口头禅,体现这些人的什么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写下来。通过习作,学生刻画了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有不着急,不着急,再等会儿的“慢性子”,快快快,来不及了,来不及了的“急性子”,好吃,好吃,杠杠的“吃货”等等。 “不有趣不行,仅仅有趣更不行,得让我的文字和人物在孩子心里留下来,很多年后能记住一部分,在他们回想童年时,心里有一种温暖和感动。”这是作家黄蓓佳对自己写儿童小说的要求。作为老师,尤其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整本书”特质的不同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化地定制适合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的阅读活动样式,带领学生去阅读更多的好书,相信这些温暖和感动肯定也会永驻学生的心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