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造思维与语文思辨阅读教学例谈 |
范文 |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认知。为此,加强思辨阅读教学,创新思辨教学设计,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以批判思维为支点,建构思辨阅读教学框架 思辨阅读的重要支点是批判思维,而质疑反思则是批判思维的核心。在文本的整体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质疑,获得个性化认知和感悟,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基于整体感知环节的思辨阅读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梳理思路,整体感知 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思维培养,要以理解作者本意为前提。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力图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理解思路。叶圣陶说:“教师备课要在作者的思路上。”这就是强调理解作者思路的重要性。理解作者的思想轨迹和情感态度,是开展批判思维训练的第一步,是创造性解读的基础。这也是整体思维训练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具体来说,就是先要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环境特点、主题思想等,可以采用讲故事、复述文本、概括内容和梳理思维导图等方法。这样,在整体思维训练的同时,较好地感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本的基本思想和思维特点。 2.选准切口,拓展解读 在充分理解文本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大胆质疑,探求新的解读思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时代特点,获得全新的理解和认知。首先要善于选取设疑、质疑切口,对文本原有解读提出质疑。质疑途径很多,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各个角度展开,对文本传统解读发起质疑。其次,要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时代特点,重新审视设定的质疑点,并且积极开展合作讨论,共同探究,达成阅读共识,确立新的解读观点。第三,要紧扣文本,从阅读中展开反思,提出疑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读出新的理解和感悟。切忌脱离文本,凭空想象,主观臆断,那样的解读犹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3.整合观点,达成共识 在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理解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学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思辨,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再进行提炼梳理,形成整体感知结论,凝成阅读教学亮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得到有效训练和提升。 以《社戏》中“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思辨阅读教学设计为例: 第一步: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熟悉故事内容,梳理情节结构,初步把握作者表达意图和人物主要性格特點,为质疑思辨做铺垫。 故事从看戏归来桂生提议偷豆、双喜和阿发等小伙伴讨论并实施偷豆、在船上剥豆煮豆、吃豆,到最后讨论应对八公公追问船上油盐的办法,情节完整。作者借“归航偷豆”情节,意在表现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儿时平桥村生活充满乐趣,难以忘怀;二是感受到小伙伴的真挚情意;三是陶醉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感到很美好;四是没有了城镇里读书的单调枯燥和束缚,表现出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人物性格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双喜聪明能干、考虑周到、有主见,阿发憨厚、淳朴、可爱,桂生活泼机灵、友好热情等。 这种传统解读的结论,都是基于正向的、单一的思想内核得到的解读,是思想先行论的认知结果,是一种思维定势下的阅读理解。如果接下来,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辨,拆掉学生思维的墙,会有更加丰富多样的理解。 第二步:质疑思辨 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细节等多个角度着手,展开思辨阅读教学。可以从单一角度展开质疑,也可以综合解读,但都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设置问题,触发学生思维,质疑思辨。 例如:情节中哪些环节不符合当下时代特征了?小伙伴的行为有哪些可以质疑的地方?小伙伴的性格有哪些优缺点? 我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质疑反思,学生思维活跃,观点新颖,而且言之成理。 情节一: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 质疑:小伙伴缺乏安全意识,深夜归航令人担心。原因如下: 一是当初出发前外祖母就不放心。“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可见,长辈们对于一群孩子划船去看戏还是有顾虑的 二是归来时母亲深夜在码头等候。“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母亲生气就是担心他们的安全。 情节二: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煮来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质疑:偷吃罗汉豆虽然是儿童行为,但毕竟是偷,而且害怕大人发现,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两家的豆,反映小伙伴不诚实、缺乏担当和对粮食不珍惜的性格弱点。从以下细节可以看出: 一是没有主动告知长辈,遭到六一公公的责怪。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 二是回到平桥村对母亲撒谎。“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情节三: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质疑:为了掩饰偷吃罗汉豆的真相,把豆荚豆壳都抛在河水里,表现他们性格上的两方面不足:一是破坏了环境,污染了河水;二是没有担当,不够诚实,做了错事不敢面对、承认。 情节四: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会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质疑:为了煮吃罗汉豆,用了八公公船上的油和盐,却不愿意表示感谢,还要隐瞒,并且如果八公公追究,就要当面叫他“八癞子”。反映小伙伴不尊敬长辈,也不懂得感恩,显得顽皮淘气,并不可取。 第三步:整合观点 通过思辨阅读,学生充分理解:小伙伴为了帮助“我“实现看社戏的愿望,夜航赵家庄,看戏归来偷吃罗汉豆请客,表现出许多优良品质: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聪明机灵、考虑周到。但他们身上也流露了农村孩子性格上的弱点:缺乏安全意识、知错不改、缺乏担当、没有环保意识、不珍惜粮食、对长辈不敬等。而传统的解读方法,只突出小伙伴优秀的品质,这种教学引导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不符合当下新课改理念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批判性思辨解读中,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理解小伙伴的形象。小伙伴有缺点是正常的,显得更加真实可爱,贴近生活,跃然纸上。这种思辨阅读教学设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理解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以发散思维为起点,优化思辨阅读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探究成为教学重要环节。而需要探究的问题,又是把握文本主题和学习语言的关键,也是进行发散思维培养的重要路径。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求对文本内涵与语言的个性化解读,不要拘泥于传统解读以及作者和编者的意图,要有学生自己的独特认知和感悟,有创意地理解文本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 1.设计思路 (1)整体阅读,找准切口。按照不同类型文本的文体特点,搭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基本内容与思想情感。这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找到探究解读的切入点,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不同类型文本生疑质疑的切入点各不相同,记叙文重在人物、情节,说明文关键是事物特征,议论文侧重论证过程等。选准质疑切入点,是开展问题探究、训练发散思维的关键。 (2)探究问题,发散思维。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拓展思辨路径,提出个性观点,寻找支撑依据和逻辑,自圆其说。基本原则就是:紧扣文本,提出观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通过对关键问题的探究,获取对文本的全新认知和理解,从而深化文本阅读,达到创意解读、个性表达的目的。 (3)归纳观点,激励思辨。学生探究得到的认知和观点,可能五花八门、精彩纷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总结,去伪存真,对于逻辑严谨、证据确凿、具有共识的观点予以补充和完善,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独特性,激励思辨。在具体教学设计上,还要因文而异,或整体设计,或局部呈现,或拓展延伸,彰显阅读思辨性和个性化,形成发散思维训练的思辨阅读模式。 2.教学示例 以《曹刿论战》发散思维阅读教学设计为例。 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积累基础知识,学会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讲述《曹刿论战》的故事,进行整体思维训练。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讲述故事,训练整体思维;探究性学习:创造性评价人物,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朗讀创新训练,深化课文理解。重点介绍探究性学习部分的设计思路。 我以评价人物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思辨。要求学生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细节和人物所处的环境等,多角度评价人物思想性格。在学生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归纳整理观点,形成共识。 以《我眼中的曹刿》为题,我让学生畅所欲言,但一定要紧扣文本,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学生或正或反,大胆褒贬,思路开阔,观点纷呈。 传统解读对曹刿赞扬有加,认为他:主动进谏,彰显爱国情怀;三问庄公,体现深谋远虑;指挥谨慎,具有军事谋略;战后分析,可见谋略过人。这种传统解读基本不讲曹刿的不足或性格弱点。如果教学到此为止,作为思辨阅读教学,缺乏批判质疑思维训练,殊为不足。 于是,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曹刿就没有性格上的不足或弱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从相反的方向发散展开,大胆质疑、思辨,一致认为:曹刿质问君王、批评否定君王的意见,直言不讳,也有恃才放旷、目无君王、犯上不敬之嫌,本该有杀身之祸,但他安然无恙,主要是鲁庄公重才和大度的结果。 至于对鲁庄公的评价,传统解读观点,认为鲁庄公基本没有什么优点,把他和曹刿放在对立面,以鲁庄公的昏庸无能衬托曹刿的智勇双全。传统观点认为鲁庄公急躁冒进、目光短浅、昏庸无知等,无须多加讨论。 我却引导学生以《为鲁庄公点赞》为题,逆向发散思维,展开辩论,见仁见智。最终形成的正面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1)广开言路。【乃入见。问:“何以战?”】身为普通谋臣的曹刿想要面见君王,轻而易举,并且当面质问鲁庄公凭什么作战,本应降罪,非但没有获罪,反而得到鲁庄公的信任,可见鲁庄公广开言路。 (2)大度重才。【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面对曹刿的责问和反复否定,鲁庄公虚心接受,并且重用他,体现了君王的气度和唯才是举。 (3)礼贤下士。【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庄公身为君王,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并且遭到曹刿的反复否定并未发怒,足见他礼贤下士,胸襟宽广,用人不疑。 (4)不耻下问。【既克,公问其故。】鲁庄公不耻下问,及时总结战胜原因,这也是一个君王的气量与大度、虚心请教、及时总结的品质。 在这种质疑、思辨阅读中,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批判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对于人物的评价也不会失之偏颇,而能够做到辩证看待,观点也就更加客观、公正。学生思维的个性化、独特性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彰显。 当然,以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为主题的思辨阅读,具体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教学设计策略和框架需要不断改进与优化,愿与广大语文同行深入探索、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语文教学二十韵. [3]杨祥明.语文思维训练与教学创新设计[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 [4]冯丽虹.浅谈发散思维[J].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有删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