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题探究
范文

    周庆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名作,由于作品中用典较多,很多学者便试图从典故入手来探明本词的主旨,如边丽丽的《〈京口北固亭〉正读》[1]。边丽丽指出这首词的用典分三个层次:一为坚决北伐,复我神州;二为已失内应,不可不慎;三为抒雄志。在笔者看来,边丽丽无异在说这首词有三个主题。而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认为两个:一借典故对当朝提出警告,二批评韩侂胄冒进误国。也有学者认为本词是“一首肯定开禧北伐的壮丽赞歌”。[2]笔者觉得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仍显得不够明朗。笔者认为本词的主题就是一个,也就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到的“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出来”[3]中的“怒气”和“怨恨”的对象,都是南宋的皇帝,这首词的主题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南宋皇帝的怒气与怨恨。下面笔者将从词中所涉及到的典故具体加以分析。

    先从下片来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面准确地说有三个典故,第一个是《汉书》中“上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封狼居胥,禅于姑衍……”[4],第二个是宋文帝刘义隆对殷景仁所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5]第三个是刘义隆草草北伐,被拓跋焘打得“仓皇北顾”。由于用典在表达情感方面有委婉含蓄的特点,我们需要从“元嘉草草”本身细看: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秋七月庚午,遣宁朔将军王玄漠北伐”。[6]“玄谟向确磝,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虏主拓跋焘率大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军众亦盛,器械甚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城中即撤坏之,空地以为窟室。及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又不从。将士多离怨。又营货利,一匹布责人八百梨,以此倍失人心。及拓跋焘军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尽”。[7]从这部分内容不难看出,此次北伐失败,草草姑且不论,但是作为将军的王玄谟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宋书·王玄谟传》上来看,很明显的是宋文帝任用了一个口说能力与实战能力很不相符的王玄谟!不得不说宋文帝刘义隆在任用王玄谟北伐的事宜上是很失误的。而在辛弃疾作词时南宋宁宗大张旗鼓要组织的开禧北伐又是谁在主持呢?是韩侂胄,那么韩侂胄真的具有北伐收复失地的才干吗?下面我们来看孙培民的研究:

    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召见辛弃疾。当时“聚集在韩健宵周围的全是些无赖小人,无耻之徒”。如宰相陈自强“性极贪鄙,四方来书若无贿赂,则不拆阅;人有仕进干请,必议价而后予;又纵子弟亲戚收受贿赂”。又如韩侂胄的亲信苏师旦“招权纳贿,其门如市,自三衙至江上诸帅,皆立定价,多至数十万络,少亦不下十万”。所以当时有人就称南宋朝廷“满朝都是贼”。针对这种实际,辛弃疾曾建议:“愿属大臣备兵,为仓卒应变之计。”在此,辛弃疾主张进行北伐“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付重担”。[8]

    结合孙先生的研究,再结合此次北伐的失败,一方面显现了辛弃疾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南宋朝廷在任用韩侂胄主持北伐这方面,的确也如当年的宋文帝刘义隆任用王玄谟一样的失策。由此来看“元嘉草草”句,辛弃疾所指就绝不仅仅是战前的种种准备不足,还更有朝廷方面在用人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三句,这里表面上是讲,当年扬州路上惨遭金兵洗劫的场景惨不忍睹,致使时隔四十多年词人仍记忆犹新。但换个角度来分析,便是当时宋军的失利与金兵的凶残,如此并非是要揭自己伤疤而长金兵志气,而是意在指出,在北伐前至少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原本就骁勇凶悍的金人,不能像元嘉那样“草草”而“赢得仓皇北顾”,如此来看这三句就很自然地与“元嘉草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人教版教材的注释为“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笔者认为词人固然有这方面的意图,但也更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因为南宋要大举北伐,而北地民众正沉溺于祈福却对此次宋军北伐所知甚少,或者一无所知。即便不是这样,至少也能说明,此次北伐在金占区是缺少民众基础的。如此也便能说明,下片从“元嘉草草”开始直至“一片神鸦社鼓”都是指向此次北伐,这样来看下片的以上九个句子便是浑然一体,一脉相承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面对赵王来访使者,虽然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却回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9]从老将廉颇的角度来看,自己便是白白地浪费了情感,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到头来,赵王的音信全无,这不是闹了天大的笑话,被人戏耍了一番吗?如果赵王真心想起用自己,何妨亲身前往,再不济,也可邀廉颇前往问询。于此,我们不妨关注一下那个被辛弃疾称赞是英雄的孙权与鲁肃的第一次见面:“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10]只可惜,我们年老的廉颇将军没有受到鲁肃一样的待遇。那么曾经上过《美芹十论》且在词中以廉颇将军自比的辛弃疾呢?在词的结尾处用“凭谁问”,“凭谁”来问自己呢?那个“谁”又去了哪里呢?世间还能寻觅得到吗?在这里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上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是英雄,是怎样的英雄?是继父兄基业,义不降曹,能守其土,举贤用能且伺機扩大势力范围(夺荆州)的一个帝王。上片中还用了另外一个典故,宋武帝刘裕,于京口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建立刘宋。辛弃疾并在词中盛赞其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如虎气势。那么辛弃疾在上片中列举这两位有英雄功绩的帝王和下片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词人这里不仅仅是想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慕,表达对他们取得伟大历史功绩的赞颂与自身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而是有着更为深重的忧思,有着南渡后40多年的辛酸与悲苦,有着如教师教学用书里所提及的“一腔怒气和怨恨”。

    用孙权典故,其中第一层意思是为了讲守土,刘裕典故旨在论扩疆。因南宋朝廷自汴京而来,帝王偏安一隅并不甚思收复失地,从文人的一些诗句当中不难找出答案,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北伐收复失地又是历代南宋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那么北伐的最高命令又应该由谁下达呢?仁人志士们也就一直都在现实中寻觅着那个可担大业的英雄。由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的英雄自然也便就是在人们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居于大宝之位的帝王。辛弃疾在用典表达含蓄委婉的情感的同时还很好地注重了用词的含蓄性,用“英雄”这个词很好的表达了“帝王”的这个概念,在封建时代,这样安排会省去很多的麻烦。

    用孙权典故的第二层意思:孙权有慧眼识人之能并能正确地加以任用,如赤壁之战中的都督周瑜,大败刘玄德火烧连营七百里的陆逊。而下片中提到的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上任用王玄谟便是大错了。再者,宋武帝刘裕能取得赫赫功绩建立劉宋,识人用人之能自应与孙权等同,当时吴国也应是君臣齐心,上下和睦,文者尽其谋,武者倾其力。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上片用的两个帝王的典故是含蓄地在讲:当今的南宋朝廷没有像孙权一样有远见卓识、具慧眼识人之能的帝王了,致使以自己为代表的像廉颇一样的英雄人物毫无用武之地。

    如此,我们再来看此结尾的“凭谁问”,“凭谁问”里的“谁”还在吗,现实里还可以觅寻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不可以!

    这般来看,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怒气和怨恨”也便有了明确的对象——南宋帝王,怨恨也就有了更充足的理由——不能很好任用如自己这般的英雄人物,词的上下两片更是紧密相连,五个典故自然一脉相承,从而整首词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南宋江山的帝王。

    参考文献:

    [1]边丽丽.《京口北固亭怀古》正读[C].现代教育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11):66.

    [2]薛辛力.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05).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4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6.66.

    [4][10]邹博.二十四史[M].北京:线装书局,2010:339.3188.

    [5][6][7]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04.66.1304.

    [8]孙培民.也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原因[J].中学语文教学,1996(10).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1911.

    [10]陈寿.三国志[M].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2:126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