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析小学古诗词诵读与课程化相结合 |
范文 | 闫兴刚 商振芳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地加深,我们对经典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经典,我们就必须让经典走进校园,让学生从小接触,并热爱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其中,古诗词的诵读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朗朗上口,容易背誦,又可以让学生从小学时代开始对古诗词产生印象,增强对经典文化的喜爱。但我们有时对古诗词的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这是语文老师的任务,只要在语文课上完成就可以了。其实,如果单靠语文课来完成,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让小学古诗词诵读与课程化相结合成为我们首要的任务。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不同的阶段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成长要素去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教科书都选入大量诗词,而新课程标准中亦有要求,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我们志在通过图画培养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诵读去感受诗歌的美。高年级的学生身心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事物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可以领悟诗词中重点字词的精妙之处。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课时,通过播放视频动画,让低年级的学生直观地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把《泊船瓜洲》编成一个故事,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的同时,也让孩子对古诗产生兴趣。而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课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讲课重点内容,直白讲解的话,学生难以对“绿”一字的精妙用法有所体会。因而笔者在教学时先播放春天景物的图片,让学生在心里浮现出春天绿意盎然的景象;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采用“绿”一字之前还用过哪些字;接着再让学生自由谈论发言,探讨有哪些字能代替“绿”字;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字与“绿”字相比,“绿”字的独到之处。教师应该主导的是思考,而非答案,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思考慢慢感悟出关键词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字感受力和写作能力。 不同学段对同一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既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与此同时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做到学科之间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科学性。 二、学科多元融合 诗与学科融合,首先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把同一主题的诗、歌、画等形式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以便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诗歌二字,诗字若指代写作格式,歌字则提示其音律特征。但凡经典诗词,无论五言七言,都具有音乐的韵律、节奏、平仄搭配和韵脚押韵,朗朗上口。朗诵,是探索诗词的音律美的关键,亦是深入学习和了解诗词意韵的基础。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上得到更充分、更广阔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课时,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并反复多次诵读,以达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效果,才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诵中进行反复地情感模仿和表达,潜移默化地让其感受到诗歌的音律美。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歌曲赏析,融合儿歌《虫儿飞》《小星星》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歌唱,诗歌当中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再现眼前,学生能更精准地把握诗词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把古诗词歌唱出来,实现古诗新唱。在现代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结合背景音乐、画面视频甚至故事演绎等,教学者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乐感。 不同学科间的结合,摆脱了传统课程的单一性和平面化的局限,学生从中收获更加大,学习过程更愉快。 中国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学习诗词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优雅的审美情趣。作为成长之路的引导者,我们应重视诗词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诗词的美,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情趣的社会栋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