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好教育才有好人生 |
范文 | 孙荣俊 素质教育时代,作为一线教师,如果我们再死死地“抱住”教材,“啃着”教材,那无疑就太落后了,不仅自身得不到成长,学生也只会变成等待喂哺的小羔羊,没有灵动的思想,没有独特的个性,将来走上社会也只能是平庸至极。 好的教育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这里的“好”并不是指成绩之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完成大家眼中的“好教育”。 一、教什么 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所谓的“教材”给了我们向导,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每一道算术题,都是专家们认真思考、研讨后的共识,承载着我们所崇尚的价值观。比如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会写生字、知道课文的内容这么简单;再比如数学课本中的各种算术,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到简算带来的便利。 然而,我们能够满足于照本宣科吗?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发展了吗? 现代社会,孩子接触的内容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教书本,还要拓展并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教育,尤其是时事新闻,更应该和孩子们共享。比如,每年一到高考、中考季时,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不理想的成绩选择自残甚至轻生,看似自己解脱了,却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这时,我们完全可以从这种现象切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教他们要对社会、对家人、对自己负责任。 因此,我们不仅要教书本的知识,更要教生活的常识。 二、怎么教 一支粉笔一本书外加一张嘴,这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现在再靠这“老三样”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社会的飞速进步使得孩子们早已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若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孩子非但听不进,还会说你是老古董。即使孩子能接受,将来他对生活的激情也会下降,自信心会降低,更不用谈什么发散思维、创造力了。孩子已经在单一教育中限制了自己的未来。 因此,我們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学生知识建构的水平等。更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等等。这并不是哪一门学科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我们融合各门学科,制定一个长期的、有效的培养计划。 比如,目前我们大力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它强调的是“实践”,有短线活动也有长线活动。由于学校时间有限,往往每年制定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而我们发现很多学科教材也有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六年级语文课本上的“剪报”,数学课本上的“学会使用零钱”,品德课本上的家乡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等。我们可以将各个学科进行融合,既节约了时间,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对假期的合理规划,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规划能力,做事要有计划;街头采访,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可谓一举多得。 三、做榜样 有人说:教师凭的是一张嘴。可惜,只对了一半。言传,身教,它们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我想,教师还要做一位无声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甚至关系着他们的未来。 比如,教师的办公桌、讲台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学生的课本自然而然地也会摆放好;教师教育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那么,在学生说了“老师好”后,也应该及时给予热烈的回应,道一声“同学你好”,而不是敷衍地点一点头。一位优秀的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穿着、发型常常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教师的仪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过于休闲、花哨、随意,都不是教师该有的形象,学生会无意识地模仿,极易养成学习拖沓、自由散漫等不良的习惯。 实践表明,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学生通过最初的模仿转化内化的需求,教师最初的行为规范就成为学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好教育需要我们终身学习,毕生研究,好教育是让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好教育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发挥所长,而不仅仅是班级的几个尖子生,好教育更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好教育永远没有止境,我们在好教育的人生路上,应该边走边思,边思边做,边做边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