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数学“懂而不会”现象的成因探究
范文

    陈勇

    摘 要:“懂而不会”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种常见现象.本文主要从学生角度探寻高中数学学习中出现“懂而不会”现象的缘由,探寻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让学生走出“懂而不会”的窘境,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懂而不会

    “懂而不会”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种常见现象,其典型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道题,如果问学生有没有听懂,大多学生会很坚定地回答懂了,可是在做练习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却又做不出来。这种现象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似懂非懂”的现象,而且非常普遍。王光明先生对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衡量“会”的三个标志有三个,即“会说”,“会认”,“会用”。而在实际数学学习中,学生很难做到“三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本文拟从教师教学活动的角度及学生学习的行为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分析,仔细探讨成因,并探究如何避免此现象,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懂而且会”,以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成因分析

    1.从教师角度看成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关注一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担心讲得太慢影响了教学进度。不少年轻教师,经常觉得每节课讲得内容比较简单,也举了不少例题,学生该会了。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讲才能使学生“懂”。解题时每一步写得也比较详细。而没有讲清自己拿到这题时,常规解法是什么,怎么想到那些奇思妙解的。有时讲解例题时,学生都没有开始认真读题或没有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开始讲了。讲过后配以类似的习题当堂练习。不少学生能做出。究其原因,此阶段属于模仿阶段。学生知道教师的练习意图,用什么结论,什么公式,什么技巧比较明显。过段时间在做同类题或者换个背景,学生就不知所措。这种懂是表象,非懂本质。比如在讲三角函数恒等变换时,公式较多,变形技巧较灵活。要想短时间熟练掌握这些公式、技巧难度很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课堂讲过的相似题,有时训练量可能也比较大。但对训练的质量关注不够。教师期望学生课下去多做其他练习题。作相应的整理、巩固、消化、反思。这些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对于大多自觉性不够的学生他们根本不会去做。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错了。教师应布置一些少而精的题目,可以变换一些背景、方法,不让学生做些机械反复训练。让学生真正有时间去弄懂一类题。

    2.从学生角度看成因

    每次考试后,教师都会让把试卷重新订正一下。大多学生只是把老师讲过的一些步骤记下来。有些自觉性高的学生会把一些错题或认为一些好题记在错题本上。但是仍是照葫芦画瓢,甚至老师的一些错误也一并记下来了。自己没有真正重新做一遍。没有反思这道题卡壳的地方在哪,该题命题意图在哪?没有自己的反思与理解。没有体会一道题的本质。到底需要反思什么?学生拿到一道题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即使算得非常复杂,直到算不下去为止。不去思考为什么自己的方法做不出来。是思路的原因还是计算的原因?还是一些解题技巧没掌握?一般的做法是什么?那么何为题目的本质,题目要考的知识点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如果能一题多解的话,最简单,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题目的本质。更有不少学生不求甚解,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

    二、教师需正确理解解题教学

    教学的价值在于教会学生解题,而不是教学解。不少教师解题往往直接讲他解对的过程,很少讲是如何思考的,甚至是错误的过程。学生的困境是不能将不同的问题理解成同类问题,题目要考查的核心是什么?很难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倡导一题多解,形成一类问题解题的基本想法,然后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回归到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解题教学是以题目为载体,通过对问题的解剖,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并形成思想。解题教学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教审题。学生拿到一道题目后,最大的障碍是不知从哪儿下手,主要的原因是对题目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存在问题。所谓审题就是条件的发散与结论的集中间博弈。条件有什么用?求解的结论主要有哪些方法?课堂上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审题确定解题方向寻找解题方法,而解题方案的呈现不是课堂的重点。

    二 解题后反思。“先思后做,先做后讲”是我们教学的常识问题。教师往往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不强,不会想,想不到。学生想到的一些东西,可能是错的。只有自己思考过的东西,理解才能更深刻。如果学生长时间没有思考的习惯,更不会去独立思考一些问题。解题的目的是通过解一道题会一类题。解题后需要反思,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想法。这类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有什么条件采取什么策略。如在讲圆锥曲线时有很多结论。记住一些结论可以提高解题效率。中点弦斜率与中点坐标间的关系是个常用的结论。不少学生记不住这个结论。即使记住了也不知如何应用。究其原因没有深刻理解斜率与中点坐标间的关系。通过解题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常见问题的常用方法,形成招式和套路,拿到问题后能快速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一些具体做法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改变发现学生有思维障碍时就迫不及待去讲的习惯。给所有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讲解习题前,先让同学们的发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学生会对这道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懂。上课时不能用教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采用合适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慣和套路去讲解,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2.课后落实整理与反思

    课后要求学生对课堂上讲过的例题与习题进行思路整理。再规范书写出来。反思如下几点:①考查的知识点。②用到的方法及方法需具备的条件。③一些典型错误。④有没有其他解法。让学生知道需要反思的内容,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引导学生克服“懂而不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教师也要持之以恒的仔细备课,联系学生的实际学情,还要及时鼓励学生做好预习听课作业等环节,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教学中夯实基础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避免“懂而不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