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
范文 |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我们培训部门,各级各类的骨干教师培训和当今热火朝天的校本研修,这其中是否在课堂设置,培训范式,亦或者是培训目标,内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是否也走进了急功近利的误区?基于此点,此篇文章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教育体制 教师培训 语文课程 我们的培训目标一般也就只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其中存在着很大问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般都基本过关,但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课堂效率质量并不高,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我们要把教师培养简化为制造匠人的活动。 一、在职教育的问题透视 1.培养目标过于短期 重静态结果,轻动态过程。一般骨干教师的培训时期为两年,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发现,大部分骨干教师存在获得的荣誉较多,职称升高,但之后的专业发展却没有一点进展,从这点可以看出,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是断断续续的,三分钟热度,努力一阵子,松懈一阵子,究其本质,就是把教师水平专业发展作为某种物化的结果,这样的观点应该尽早否决。[1] 重名师速成,轻群体成长,举个例子来讲,“瓜”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催熟与成熟的瓜,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品尝起来的口感是相差甚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教师的培训也存在这方面问题,面对一位位越来越年轻的“新时代”教师,我们不仅要沉思,作为名师具备的内涵是什么?短短两年时间,真的可以成就一位名师吗?名师是否只是需要精湛的教学技巧?教师培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专门培养几个名师?等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现实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往往只是几个优秀教师在演主角,而其他教师只负责出演群众,这样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可以让优秀的教师更加优秀,但是对于骨干教师的队伍,整个群体来说是非常不利的。[2] 2.课堂设置不够系统 骨干教师培训通常方式都是以组班形式开展活动的,但是班级的课程设置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两个误区: 比较重视技巧训练,而轻视了素养提升,从大数据分析中得知,学时分配不是很合理,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的板块几乎占了总学时的2/3。而且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并没有涉及教师个体的文学素养方面,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而语文课程是我们的母语课程,更应当引起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母语课程讲究的是潜心涵泳,注重的是意向,形象的体悟,追求的是文,质,道的和谐统一,所以,一位缺少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也只能够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教书匠而已,即使有再高的理论修养和再多的技巧都于事无补,学校应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并进行优质语文教学培训,这才是教师培养的重要课程。[3] 重视理论学习,轻视问题研究,教师最难以跨越的是理念与行为之间的落差,所以,骨干教师培训的瓶颈是:实现从理论到行为的转移,在课程的设置当中,我们非常重视课程理论项目的设置,往往就忽视了现实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关于课程项目的选择,应该使它立足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真正的困惑和难题。[4] 3.培训方式过于单薄 重视随机组织,轻视深度策划。教师培训往往是一个学期安排几次教研活动,活动形式一般分为:互动研讨,专业引领,课例展示,名师观摩等等,从整体上来看,活动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但是深度了解之后才发现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组织者往往要的只是一个物化的结果,他们只请某一个专家来做一个讲座,或者某一个优秀的教室来上一堂课,作为观众的教师们也只是听一听,回去之后并没有反思自己,这种培训活动没有太大意义,而且还缺乏系统的策划,随机性太强,活动前老师的自我研修准备不够充分,同时,也缺少老师们的活动反思和后续研究环节。 重视形式选择,轻视内涵思考,调研过程中发现,培训教师的活动基本都是随机课例展示,并没有把现在教学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解决,持久下去,教学问题会愈发紧张,老师研修后着急的是拷贝课件和设计。这使教师在搜集优秀课例的同时,忘记了自我思考,缺乏了创新思维,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没有情感,机械式教学,这样的课堂质量如何提高,同时,这也与研究活动的导向有关联,我们在追求形式丰富的同时,却忘记了根本,研究内涵的含金量并没有得到重视。 二、教师素质的现状分析 为研究语文骨干教师的素质结构,对研修班的学员进行综合素质考核,考核可以分为两方面:书面考核和实践考核,抽样结果分析显示,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在个人素质方面存在以下缺陷: 1.阅读视野狭窄 《中国教育报》从刊登了一篇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在对数千名小学语文教师调查过程中发现,通读过《论语》《史记》和四大文学名著的竟无一人,调查结果很令人震惊,对于语文教师,文学名著等不应该是他们的天堂吗?然而老师平时看得最多的竟然是教科书,教案等,忙碌在批改作业当中,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语文老师的书架上并没有书,就好像农民秋后的粮仓里没有种子一样,书架竟然成了书香飘走的地方,这种现象让人大失所望。 这可以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教师的自我文学素养提升并没有得到重视,同时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不够,经常依赖教案等教科書,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对于文本的言语表述能力缺乏敏锐的感知力,只是机械式的教课,一点创新意识都没有,不敢超出预设半步,这样久而久之,语文课堂变得僵硬而枯燥乏味。 2.系统思考缺乏 大部分教师认为工作的对象是心智不够成熟的小学生,会考虑到小学生思想简单,从而往往习惯于单一的思维模式,对教学现象的分析较为片面,这样就无法跳出固有心智模式的限制,又如何能用系统的思维去创新教学?这样的课堂较死板,缺乏生气,教师也无法策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对于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通常都是在模仿名师课堂,而不懂得自己去设计教学课堂,更无法解读教学现场背后的理念。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帮助教师进行自我专业发展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过程时,还应引领教师进行大量的过程性阅读,启发他们可贵的专业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成就教学的精彩,使教育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少华. 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特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王彦沛. 关于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3]段文华. 继续教育背景下山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国培计划”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4]张娟娟. 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实施有效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孙广红(1976.10.10—),女,满族,籍贯:吉林省舒兰市,职称:一级职称,本科学历,教师培训小学语文方面的内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