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机械工程专业的探讨 |
范文 | 衡小红 黎方元 黄建 王点 摘 要:本文对国内一流大学的机械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调研,重点探讨和分析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体系的设置和培养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探明了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存在的差距与建设方向。因此,本文主要对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建议。从课程设置、教学力量建设、教材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一流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机械工程 研究生 培养体系 引言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制造 2025》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1],机械工程类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体系建设[2],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几所高校机械工程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的不足,以此来优化本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体系。 一、国内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对比分析 1.国内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培养体系概况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国内大学的机械工程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目前这些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涉及面都比较宽广,课程的种类都比较丰富。 根据实际调研以重庆大学为例,如图1,展示了其机械工程学科的课程安排,课程种类较多,除必修课程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专业实验课程也十分丰富,实用性也较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突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突出特色、加强应用及实践、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特点。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还包括了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和学位论文的相关内容[3]。总体来讲,其机械工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科学,关注前沿领域和学科交叉性,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 国内其他大学的机械学科课程设置思路基本一致,通常都包括公共必修以及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板块。但不同学校都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自己学校的特色,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该校以矿业为特色,其专业课程中包含了矿山装备设计理论与应用、矿山装备智能化技术等具有鲜明矿业特色的课程,中国矿业大学培养的具有矿业背景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在我国煤矿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 又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的培养方案针对性较强,以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为例,该专业共有六个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方向的学生将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实现了所学即所用[5],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科研项目中。 2.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培养体系概况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拥有2个四川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四川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6]。结合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我校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介绍,本文仔细分析了我校机械工程的培养体系与外校的区别,如表1所示。 2.1学分总要求。与重庆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相比,我校专业课程多学分比例重,学分取得主要来自于课程,而对比的两所高校学分获取来源渠道较多。在公共必修课程上,三所大学的学分结构相似。 2.2课程学习质量要求。三所学校均要求课程学习达及格水平,如果要增加课程学习的深度,可以在课程总分構成以及考试难度上优化。 2.3学术修养的培养。重庆大学及中国矿业大学均在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中设置了一个学分,提高研究生文献写作水平,确保选题的合理性。中国矿业大学还在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上设置了一个学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7]。 2.4课程组织模式。一个学分通常设置18个课时,通常是课堂授课,学生偏向于被动学习[8]。 与国内其他高校对比,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培养体系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1)丰富研究生获得学分的渠道[9];(2)课程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3)自编教材较少;(4)部分课程实践环节还不完善,实验课程占比较低,实验条件还需提高。 二、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优化 在课程优化方面,我们在本学院的学生范围内,做了一次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的调查,共获得132份调查问卷,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如图2所示。其中84%的同学认为目前专业课的难度能够接受,接近60%的同学都认为应该增加实验课的比例,在课堂之外,41%的同学都有固定的时间去安排其他事情。调查问卷最后是同学们对当前课程安排的建议,其中有几个普遍的建议如开设较前沿的课程,增加实验课的比例以及增加实习。 课程安排应该夯实研究生基本科研素质,扩展相关领域知识面。可以根据我校的强势学科作为带领,建设与实际研究项目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积极聘请校内外名师授课,提升专业课程质量。进一步增加实验课程所占比例,完善实验条件,强调创 造和创新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培养方案优化上,应加强研究生的学科交叉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条件。重视分类设计、个性化培养。根据每个导师的研究领域以及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避免用同一把直尺约束所有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0(04):119-124. [2] 章丽萍, 赵 张 耀, 徐 敏 娜, 等. 研 究 生 课 程 体 系 的 重 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8 -41. [3] 林超,朱才朝,孙跃芳,蔡志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2):59-60+64. [4] 饶中浩. 矿业类高校新兴学科研究生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 煤炭高等教育, 2016(3):84-87. [5] [1]钟良.教学模式: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92-93. [6] 赵昌文. 四川大学:结合学科优势 发展重点领域[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5(7):31-33. [7] 孙仁山.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现状与讨论[J]. 科技视界, 2015(1):212-212. [8] 肖定邦,周剑,吴学忠,尚建忠,吴宇列.机械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39(04):104-110. [9] 钟鸣.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比较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