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数学中的语言文字艺术
范文

    杨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2018年度重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X18A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艺术应用

    (一)数学教师的语言感染力

    常言道:“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类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者,除了以身作则外,日常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传授形式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

    有的教师富有激情,粗犷豪放,语言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有的教师富于表演,尽情渲染,挥毫泼墨;也有的教师,温文尔雅,细腻柔和,语言从容淡定、娓娓道来,等等.每一位教师都独具其语言风格,通过语言来感染课堂,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数学教师的语言特点和板书特色

    数学最大的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了能将数学课讲得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师必须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有的语言长于引导,巧于设疑,学生通过数学教师的提问,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源头;有的语言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启发;有的语言高度概括,极其精炼,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简洁之美,例如,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如果对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板书便是文字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好呈现,数学教师的板书一如数学用语一样,尽显“大道至简”的风格,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列举要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让人一看便能心领神会;作图规范,图文并茂,凸显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文字语言与数学公式、数学符号水溶交融,相得益彰.

    二、在数学发展历程中语言文字艺术的应用

    (一)符号化文字推进中国古代数学走向西方近代数学

    由于我国古代没有建立起符号化的数学文字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书写、运算和推导等工作的推进,限制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而西方数学由于较早将数学运算符号化,引进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文字,建立了笛卡尔坐标系将代数与几何完美结合起来,构建了完备的公理化系统,使得西方数学开始领先于中国.直到近代,我国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符号化系统,我国的数学发展才又开始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由此可见,作为特殊文字的数学符号,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二)统一的文字符号推进数学全球化

    世界上的语种数不胜数,但人们一般都能够看懂数学符号,例如,数字1,2,3,又如,大小比较符号>,<,=和四则运算符号+、-、×、÷等.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之所以有今天数学全球化的局面,之所以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人种大多都能基本看懂数学文字,就是因为大家普遍约定了共同的符号文字.由此,人们不再因为英文数字“one”,中文数字“壹”的差异而彼此隔阂、故步自封,因为中西方都采用了阿拉伯文字符号“1”,建立了共同的数学文字系统.

    三、数学与诗歌

    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数学和诗两者也有联系,这就是他们都十分重视想象.”

    诗歌作为语言文字的艺术结晶,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的形象思维,而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母,又非常具有高度严谨的抽象思维,两者也有融会之处.

    诗歌中也有数学问题[1].“老妻画纸为棋局”的棋局,便是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科学家唐朝的僧一行和宋朝的沈括都研究过的数学课题;“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便与数学中的斐波那契数列有密切联系.

    诗歌中也渗透有数学思想.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大家张奠宙教授对此专门有过研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现了一个变量趋向于零的极限的数学思想;苏轼的《琴诗》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恰体现了反证法的数学思想;“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体现了不变量法的数学思想.

    诗歌中还有数学游戏.“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这当中的送钩、射覆、赛马皆属于数学游戏.

    诗歌的美与数学的美竟是如此完美地统一.

    张奠宙教授在谈到“数学的教育形态”的教育观时认为[2],心中要有数学美学的目标,并指出“冰冷的美丽与火热的思考”乃是领略数学美学价值的根本途径,这与听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一样,能给人们以心灵的洗礼和震撼.

    【参考文献】

    [1]欧阳维诚.唐诗与數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4.

    [2]张奠宙.数学欣赏: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1-2):3-6,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