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天津:课改八年“成长报告”
范文

    邓 蕙 黄 炎

    背景:2009年10月30日至31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八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或简称课改)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经验,部署了下一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她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广大中小学校勇于探索、大胆实践,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取得进展,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考核机制正在形成;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大会将各地组织推荐、专家遴选的七十多篇典型经验材料编印成集,天津市有多篇课改经验材料入选,提供的典型经验获得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天津市教育系统各部门、各学校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刻总结八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经验,全面分析在课程改革中得到广泛运用的理念和具体方法,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效果,科学考察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全面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在小学率先启动,2003年在初中启动,2006年秋季高中课改全面铺开。八年来,伴随课改春风成长起来的,是各学校优质办学的先进做法,是课堂面貌的不断改观,是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进步,是学生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逐步优化,是教育规律在实践中更加自觉而有效的运用,是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增强管理效能的思考和努力……

    下面,我们提供给您的是一份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长报告”,它记录了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深深思考。成长中的教育需要一些肯定,记录成长就是肯定和鼓励的方式。课程改革像一棵植株,在“成长”,在“拔节”,虽然它并未达到“成熟”,但有了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它在未来会走得更加坚定、自信、从容!

    成长典型聚焦:教学一线孕育“天津经验”

    教育发展的活力蕴藏于教学一线,教育改革的成果孕育于教学一线。各学校、各教育科研机构,作为教学一线的改革主体,不仅是课改实验基地和课改先进理念的受益者,而且是课改进程的推动者、课改成果的创造者、课改经验的提供者。他们的努力付出造就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天津经验”。

    新课程、新感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赶往广阔天地

    天津中学:开辟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途径,提升其育人价值

    天津中学经过八年的努力,构建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课程形态,包括五条实施途径、五个实施阶段。

    第一,开辟五条途径,扩大学生视野。途径一:社会调查和生态考察。2001年,该校在天津市蓟县建立了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基地集学军、学农、社会调查、生态考察、科技活动、传统教育、互助活动、旅游等功能为一体。途径二:参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该校比邻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每年学校都组织学生到园区参观考察,聘请科技人员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树立现代意识,感受改革开放成果。途径三开展职业岗位体验活动。学校开展“父母职业岗位体验”活动,学生根据岗位实践的体验,写出心得,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途径四:自主实践活动。该校成立学生社团29个,涉及文学、艺术、体育、天文、科技、网络应用等诸多领域,由学生自主创建、自主管理、自主开展活动。途径五:建设生态园。学校生态园内有小动物饲养区、农作物种植区、气象观测区等,建有二百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第二,确定五个阶段,深化体验过程。1、基础培训阶段。介绍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辅导学生做课题,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骨干。开设电子阅览和图书阅览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设科技人文讲座,扩大学生的视野。2、课题准备阶段。用3至5天时间进行课题准备。一是3条线索确立调研主题,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3条主题线索。二是内外结合,进行专题指导。通过专家讲座和本校教师讲座两条途径,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三是分组选题并拟定课题计划。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拟定课题计划。四是广泛收集信息。课题小组成员作周密分工,收集资料、集体讨论、筛选信息。五是开题论证。各小组对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进行阐述,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六是进行安全教育,保障课程实施的安全性。3、实地考察阶段。实地考察一般历时4至5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收集资料后,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将资料分门别类,使其条理化、表格化、图形化;组长将资料汇总,作为论文观点的重要支撑:组员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指导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学校组织汇报会,各组汇报课题调查的方法、成果、进展及遇到的问题。4、交流展示阶段。学校每年组织课题汇报和成果展示会,推荐研究性学习的优秀成果参加天津市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给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5、反思提升阶段。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的研究历程、感悟、体验、成果内化为自主成长的精神食粮,转化为课程资源,深化为学校文化。

    天津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凸显出鲜明的育人价值和科学的教育宗旨。它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人生,在“生活世界”里成长发展;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一个“行动方案”,一种创新态度

    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校,地处城郊接合部。该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南开区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行动方案》。一是筹建信息技术教室。实施课程改革前,教职员工自己动手,建成一间基本能正常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室。随着天津市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工程和课改的实施,南开区教育局为该校扩建了信息技术教室。二是筹建劳动技术专用教室,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搭建“献计擂台”,发动全校师生一起想办法,有的提供文字建议,有的描画教室效果图,有的班召开了“我心目中的劳动技术专用教室”主题班会。目前,学校已建成厨艺操作台,植物生长园,动物展示园,编织、剪纸、陶艺、泥塑制作室等。三是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到活动设计、实施和总结中,做好班与班、年

    级与年级的协作与交流。活动形式有“社区环保宣传日”“节能灯走进百姓家”“与孤寡老人生活一天”等。学生走进社区,对于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四是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该校在获得社区支持的基础上,建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基地开展养殖、种植、动手操作等专业教学活动,聘请农业技术员指导学生实践。定期组织栽种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其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五是倡导“阳光读书”活动。举办读书讲座、知识竞赛,开办“读书交流”板报专栏,举办读书班会等。定期举办“图书集市交易”活动,一方面解决学校图书馆藏书数量不足的问题,“盘活”学生手中的图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节约意识和读书习惯。在“阳光读书”活动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努力为班集体、家庭、社会做好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对该校“阳光读书”活动做了专题报道。六是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该校成立了书法组、绘画组、泥塑组、航模组、舞蹈组、合唱团、跆拳道队、轮滑队、腰鼓队等二十多个社团组织。在社团活动中,注意将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自主、合作、探究于一体,以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课程开发:探索“个性化课程”的修习模式

    天津市实验中学:探索城市优质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路子

    天津市实验中学作为具有86年办学历史的市级示范高中校,有着较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源,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适于城市优质高中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路子。

    第一,确立六大主题模块,“创新精神、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多元文化、提高技能、指导人生”。以六大主题构建起学校课程体系,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立足于学校教师,同时利用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等其他人力资源。在信息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社区周边的大学、研究所、图书馆、科技馆等。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深入开发,以“汽车模拟驾驶”“中国茶文化”“简易机器人发明”“创新思维”“演讲与口才”“数学文化”“看奥斯卡电影学英语”“世界名都之旅”“宇宙大观园”“心理世界探秘”等为代表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目前,该校共开发校本课程175门,并编写《校本课程精编》丛书(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二,建设创新实验室等专用教室。该校建起了33间创新实验室,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汽车模拟驾驶室、通用技术设计室、数字物理实验室、新思维实验室、数字影像制作室、天文探索实验室、电脑机器人设计室、虚拟空间实验室、生物组织培养室等。创新实验室的建成,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学生创新实践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该校在12000平方米的体育艺术馆中,开辟了书法创作室、陶艺制作室、美术设计室、民乐创作室、艺术体操室等多个专用教室。该校率先进行体育选项编组实验,实现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跆拳道、散打、田径等项目同时开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信息中心投入上千万元为全部教室安装了嵌入式网络视频系统,具备课程介绍、模块设置、课程安排、学分设置、在线选课、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学分查询等功能。所有这一切,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第三,加强组织指导,保证选课质量。该校立足于学生发展,为学生提供选课服务。1、加强选课指导。通过“实验中学选课指导手册”,展示课程的整体安排、学分设置,并介绍选课程序,协助学生自主规划学业。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开展面向学生的“选课指导一职业选择一人生规划”系列活动。2、提供学习资源。每学期开学前,学科组在保留精品课程的同时,都会积极开发新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选择的空间。开学后,学校召开大会,每位授课教师介绍自己所开发课程的内容与特色:学生还可登录网上选课系统,充分了解每一门校本课程,为选课做好充分准备。3、调整课程结构。校本课程采取八课时为一单元的微型课程结构,以“课程超市”模式供学生选择,也设计了多单元持续进展的课程(如篆刻、陶艺、科技作品制作),使兴趣专注的学生得到满足。

    第四,及时反馈效果,打造精品课程。每年寒、暑假,学校要用1至2天时间进行本学期校本课程的总结,收集并分析来自学生的反馈。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二度开发,各学科组就学生提出建议的课程实施优化与深度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多门精品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教师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

    天津市实验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更自觉

    天津市实验小学抓住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关键环节,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高、在同伴互助中发展、在专业引领中成长。

    启动“名师手把手”工程。该校提出了“一年进入角色,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小有建树”的青年教师培养目标。落实“自主结合、动态选择、互教互学”的师徒帮教制,构建起“推进骨干、抓实中坚、扶困帮弱”的阶梯培养模式。实施“对新教师专人指导,对教学新秀重点指导,对教师成长全程跟踪指导”的培养策略。

    实施“名师工程”,让优秀教师提升专业层次。提出了名师培养、名师带动战略和“合格型教师一研究型教师一专家型教师”梯次发展目标,构建“校级一区级一市级一国家级”梯队型名师培养模式。对“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提出“六个一”要求: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提供一个优秀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自制一个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至少带好一名青年教师。

    建立四级校本教研网络,助推教师内练素质、走向成功。构建了由“一线教师一教研组一学科组一学校”组成的四级立体化教研网络。强化教务处的教研指挥功能,确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教务主任为核心、教研组组长为主体,全体教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教研体系。首先,在教师个体层面探索“个人诊断反思”教研模式,解决教师课堂生成的问题。其次,在年级教研组层面探索“自主合作”教研模式,解决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再次,以各学科组为三级研究集体,在教研组层面探索“集体会诊”教研模式,解决课改中的焦点问题,加强学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最后,全校教师共同研讨,着重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四级校本教研网络,为教师实施课改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

    精讲多练,构建“轻负高效”课堂。该校要求教师课上讲授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0分钟,学生训练和反馈的时

    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科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必做的刚性作业和选做的弹性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严格控制作业量,做到“五留五不留”:留适时适量作业,留自主型作业,留分层型作业,留实践型作业,留活动型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不留节假日作业,不留机械重复性作业,不留随意性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

    在参与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修正了教学方式,而且加强了专业成长的自觉性。这标志着天津市实验小学注重细节、挖掘潜能的管理目标的实现。

    天津市大港区第二中学:教师研究能力更全面

    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是顺利实施课改的保证。为此,该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三级研究,双向互动”,建构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联动机制。“三级研究”由学校整体“课题式”实践研究、学科组集体“主题式”实践研究、教师个人日常“问题式”实践研究三个部分组成;“双向互动”指教师个体及学科组与学校整体之间的相互依托、促进、制约关系。“课题式”实践研究由学校负责,着力挖掘教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关注点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建构与发展上,主要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为广大师生提供精神动力。“主题式”实践研究由学科组负责,着力挖掘本学科教育的意义,关注点在学科经常性问题的解决上,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为组内教师解决问题提供一般性方法。“问题式”实践研究由教师个人承担,着力挖掘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关注点在三维目标的落实上,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并为“课题式”“主题式”两级研究提供“个性化”实践案例。

    “整体建构、分类推进”,建构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发展策略。运用“整体建构”策略统领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了“提供足量信息,实施学习指导,人人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运用“整体建构”策略优化学法指导。成立学法指导研究会,编写大港二中《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指导教材》。运用“分类推进”策略破解教师“三期现象”难题:缩短青年教师“成长期”,延长中年教师“成熟期”,走出名优教师“高原期”。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纲要》,引领发展;通过“三级备课组”评比,激发活力;开展“教学月”活动,组织“三鹰杯”(雏鹰、健鹰、雄鹰)大赛,在有序而高效的教育教学研讨中,教师的生命活力尽情进放。

    “抓住学校小课堂,搞活生活大课堂”,建构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有效平台。开展“七个优化”(优化教育思想、优化教育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质量)、“三精课堂”(精雕细琢备课、精湛技艺上课、精心巧妙留题)、“六课能力”(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议课、评课)实践研究,培育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围绕“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三大主题,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出有学校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

    该校的课改经验告诉我们,牢牢抓住教师的课改实践研究,千方百计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研究:服务课改,服务教师

    天津市北辰区教研室:“新课改,决战课堂”

    天津市北辰区教研室结合本区师资状况和教学实际,提出了“新课改,决战课堂”的口号,确定了“两步走”的基本思路,从规范走向高效。第一步,于2007年底出台了《北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对全区课堂教学进行基本规范。第二步,在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于2008年秋实施“课堂革命”:以学案导学为基本模式的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了实现“以高效教研创生高效课堂”的目标,北辰区教研室确定了三个工作重点。

    一是抓基础。帮助教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各个学科中心组教研员,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加深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帮助教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采取课例研讨的形式,结合《北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展示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然后进行研讨。对基础教研活动有两条规定:一是基础教研以教科书分析和课例研讨为主,对于新教科书必须课课分析到位:二是每位教研员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每次由教研员主讲。

    二是抓薄弱。解决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促进全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确定两个方向的转移:集体蹲点调研的重点由规模较大学校向农村边远学校转移,个体听课的重点从关注课堂向关注教师转移。每个学期确定几所边远校和薄弱校作为帮助的重点。教研员经常到这些学校听课,参与备课组活动,对重点教师手把手进行辅导,并且亲自上示范课。

    三是抓优势。北辰区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探索教研信息化的有效途径。1、开展网上教研。每个学科的学科网站、学科论坛、团队博客都是教研的阵地,这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教研员和教师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特别是“北辰区教研团队博客”在天津市乃至全国有很大影响,教学研究类“博文”已正式出版(《北辰区教研员博文选——博海摭贝》)。2、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利用“教育部数字化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区”的优势,依托东北师范大学,每个学科的教研员主持一项课题研究,同时负责全区各学科的课题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整体教研效率的提高,北辰区教研室拥有了“以高效教研创生高效教学”的“北辰经验”:团体与“单打”相结合,重点与非重点相结合,教研与教学相结合。团体就是以区教研室为中心的全区教研,“单打”就是校本教研;重点与非重点相结合,就是以重点学校校本教研为龙头,带动其他学校的学区协作教研;教研与教学相结合,就是教研员与教师的捆绑式密切合作,共同备课和上课。

    天津市和平区教研室:“枢纽·桥梁·主体”式教研

    以区级教研为枢纽。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研究为核心,以教学指导为重点,以教学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发挥区级教研的枢纽作用,创建了“三研五结合”(“三研”即调研、教研、科研三位一体;“五结合”即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活动与调研分析相结合、常规指导与重点研究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区级教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型教研工作模式。定期开展课例分析、分层指导、平台互动、自由参与、专题研讨、资源共享、校本开发等多种教研创新活动。

    以学区片联校合作教研为桥梁。根据学校布局调整情况和各校办学水平,按照地点就近的原则,把全区学校分成若干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由3至4所学校组成。组内由一所校本教研能力较强的学校做牵头校,其他学

    校根据自身优势,各有侧重地开展教研。做到共性问题联片教研、个性问题分散教研、研究成果共同分享。区教研室在联片教研中的主要职责是:分头包片,提供专业支持;发现问题,确定解决策略;发现典型,及时交流推广。

    以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为主体。和平区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全国首批实验区的建设和研究工作。以此为契机,研制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一方面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制定教研员校本研修方案,提升专业智慧:另一方面,教研员通过学习与研究、交流与互动、引导与服务、总结与推广等方式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工作中强调四个“注重”:注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教研与教学相结合。做到三个“深入”:深入课堂,全员听课,摸清教与学的问题;深入教师,具体指导,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深入备课组,专业引领,提高校本教研质量。

    区校联动教研机制的创建,使学校成为了学习共同体;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得以激发、教学才能得以彰显;使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教研室转变了职能,促进了教研队伍的成长。

    课程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体系”

    天津市蓟县教育局:精细化管理出新招

    面向校长,组织开展三项常规活动。一是校长听课笔记展评。每学期末,按照校长听课数量、笔记质量、点评内容、反馈意见等进行量化打分,结果在教育网上公布。二是校长优秀示范课评比。保证“年年出新人,届届有提升”。三是校长评课大赛。采取“各校单独计分与学区总分相结合”的计分方式,既鼓励单独争先,又激励平衡发展,确保参赛校长在互帮互学中提高水平。

    建立课程改革论坛制度。为了方便教师学习沟通,在《新蓟州》报上开辟了教育专栏,刊登干部教师撰写的与课程改革有关的论文、课后反思及感悟:在蓟县教研网上开设“专家论坛”栏目,为干部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同时,适时开展精细化管理成功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结集的《学校精细化管理案例集萃》业已出版。

    建立干部教师培训制度。借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培训方式,投资三百多万元,建成了“蓟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对参训的干部教师,在经费上实行“两免两补”:免培训费、住宿费,补助伙食费、交通费。采取“全封闭”的培训模式,对全县所有干部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抓课程,确保课程计划落实。一是增大课程计划的透明度。把课程计划在县电视台、《新蓟州》报等媒体上公布,同时,要求学校设立课程计划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加大督导和检查工作力度。采取定期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课程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力度,对未按照课程计划开课的学校,在“评优”等活动中“一票否决”。三是找准工作用力角度。采取科研带动的方式,引领学校落实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两落实为中心,创设课程改革支持环境”的课题,局长出任课题总负责人,选定6所试点校开展此项研究。

    抓理念,确立科学的教育价值取向。一是改变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式,由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由向时间要质量转变为向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师素质要质量。二是通过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思想的转变。出台了《关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等文件,彻底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违规补课、办班、加大作业量等现象。三是推行校长全员演讲。在教学工作年度评价中增加了校长办学思想演讲环节,加大其在评价中所占的分数权重,引领校长不断提升办学理念。

    在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社会援教助教渐成风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评价越来越高。

    区域均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导向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优质·均衡”——搭建稳固的教育平台

    创新办学评估导向机制,向课改倾斜。组织开展了学校现代化建设先进校评估工作,在评估标准中特别突出课改的要求,在18项评估指标中,涉及课改的就有10项,包括校长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建设、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学校与社区互动等。采取政府督导与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两项评估内容,交由社会中介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增强了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

    加强校际合作,构建区域均衡发展格局。实行“教育发展联合学区”管理模式,建立教师流动新机制,统筹区域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推进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搭建合作发展平台。2006年,对全区公办小学进行整体规划。将先发优势突出、优质资源集中的5所学校作为学区发展中心校,周边4至6所学校作为成员校,成立了5个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带动了校际三项工作的紧密合作:学区管理合作、教学研究合作、学生活动合作。2008年,选取第四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为改革试点。确定河西区中心小学为总校,与两所分校进行实质的教育资源整合、重组、共享,建立起“总校统筹协调、分校相对独立、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2009年,在第三教育发展联合学区进行“名校带新校”管理模式的探索,带动东都地区教育发展,确保新校的高端起步、高位发展。二是调整师资配置。2006年,对全区各个层次师资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据教师柔性流动的原则,出台并实施了《河西区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实施方案》《优秀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协议》《优秀骨干教师柔性流动管理办法》,打破学校界限,选派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参与柔性流动,并把考评教师工作绩效、教学质量纳入学校的评估范围。“定向帮扶”“双向互派”“整体轮换”等教师流动方式,均显现出各自的作用。三是创新研修机制。学区内整合各校优势,成立了教学研究共同体,统一了教研、集体备课、教学质量调查,搭建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研究共同体紧紧围绕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这两个核心问题,在中心校协调下,各学校联合开展专家讲座、名师讲学、课例研究、质量分析等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举办“同课异构”“情境创设”“训练策略”“教学细节”等专题论坛。通过专题研究、学生问卷、专项测评、总结交流活动,对校际差异进行诊断,定期召开学区教学质量分析会,在学区内开展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引领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多项举措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实现了区域教育的整体优质、均衡发展。

    学习方式变革: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走近学生

    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中学:合作学习助成长

    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中学是一所公办初中校,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该校以合作学习为推进课改的重点和突破口,转变观念,深化认识,研究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各项策略,带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是转变观念,树立“双主体”意识。1提升教师的主体认识。该校利用校园网,每月为教师提供1至2篇学习材料,每学期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观摩,在交流研讨中不断提升。2吸引学生主体参与。该校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培训,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充足的准备,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二是探索规律,科学设计学习原则。(一)分组原则。1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座位前后4人或6人为一组,以便于合作、提高效益为目的。2激发主动性。给每个学生编号并分配角色,学生各司其职,讨论有序进行。3培养规范意识。采取角色轮换制,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当不同角色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活动原则。1乐于倾听。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2保证公平。组内发言内容要注意保密。3平等尊重。组长要调动每个组员发言。4加强监督。计时员负责计时,防止有人说得多、有人没机会发言的现象。5如实记录。记录员要履行职责,不能隐瞒与自己不同的看法。6规范课堂。监督员控制本组讨论的声音,不能影响其他组的活动。7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以小组表现而不是以个人表现为依据。

    三是优化全程,把握操作的要点。1教学预设环节,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的原则是:有利于共同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2学前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思考。开始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点拨。3学法指导过程:充分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先说解题想法,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指导时,重点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4课堂生成过程:把握时机、适时引导。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教给学生合作策略,确保合作学习有效开展。5后效检验环节: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及时展示和评价优秀合作成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成长历程扫描:政府有为,课改可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宏观管理、过程把握。天津制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阔背景下,不断创新改革思路,细化改革目标,盘活教育资源,优化体制机制,为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了课改成果的孵化和创生。

    天津市委、市政府、市教委: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一,理清思路,科学决策。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市教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把握全局、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全面落实、分层实施、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市教委组织教研室、教科院、考试院、天津师范大学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为课改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市教研室发挥研究、指导、服务职能,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学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深入基层指导教学,了解教师需求,为教育行政决策机关提供服务。市教科院发挥科研优势,结合课改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攻坚克难。市考试院加强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健全评价制度。天津市政府聘请了一批在学术上有影响的教育教学专家作为兼职教育督学,形成了专职督学与兼职督学相结合、市统一督导与区县分别督导相结合的监督保障机制。市教委研究制订了《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督导评估细则(试行)》,对各区县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成效总结等5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评估,确保了课改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管理,开齐课程。市教委制定了《中小学课程计划安排意见》,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课程设置进行指导,督促区县、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科学安排课程,开齐国家课程,开足课时,以确保课改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地方特色课程,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深化“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100%的参与率,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志趣习惯。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市政府与各区主管区长签订了《中小学生减负共约》;市政府督导室进行学生负担调研和督查;市教委借助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教研室积极推进“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带领区县和学校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第三,关注农村,促进均衡。市教委立足课改需要,以农村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一是借助课改契机,进一步完善“以区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全面落实农村教育“三保”“一扶助”的要求。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装备升级、骨干教师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三是不断健全城市和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到农村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服务等项制度,引导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辐射,支持农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

    第四,强化培训,提升素养。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坚持以培养教师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素养为培训内容,推进课改年级教师培训。市教研室、天津师范大学等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开展系统培训。市政府拨专款,为广大教师录制“新课程培训讲座”八十余讲,在天津各区有线电视台播放;录制、复制优秀教学课例系列光盘共计18万张,免费向学校发放,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

    第五,聚焦课堂,提高效益。天津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围绕“聚焦课堂”“高效教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市政府督导室将“执行课程计划、开展校本教研、落实教学常规”作为评估重点,促进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市、区、县教研室转变工作方式,将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课程改革重要的专业支撑。广大教师开发资源、总结经验、拓宽途径,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知识呈现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第六,课题引领,深化改革。以科研为先导,加强基础教育单位与高校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市教委、市教研室、市教科院通

    力合作,在高中课改实验阶段确立了涵盖高考命题、学分管理、选修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学习方式转变等12项重点研究课题,组织著名专家牵头指导;市课改专家组全体成员各自认领课题,率领研究团队集体攻关。进一步完善了以“实验教师一学校管理者一区县教研部门一市级教研部门”为梯次的教研管理机制,使专项研究成为推进课改的重要抓手。

    第七,多元评价,科学测量。天津市切实加强对课程评价的研究,积极倡导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努力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一是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教育部反馈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市学生学科成绩的离散度不大,各学科领域发展比较均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基本实现。二是成功研发了“天津市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并投入使用。全市560所初中学校和208所高中学校的53万名初、高中学生的学籍、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成长记录、自评互评、获奖情况等信息全部纳入系统管理。2009年,天津市在高中招生录取、高中毕业资格审定及高考自主招生过程中,积极审慎地运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进行“学校教育增值”的评价研究,构建了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以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四是积极研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组织全市教师参加“好课标准”的探讨,研制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第八,共建共享,开发资源。为攻克新课程学习资源匮乏的难题,市教委依托信息化平台,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立项并启动了“高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目前,多媒体课程资源达760G,注册用户达十余万人。二是立项并开通了“选修课程空中课堂”。该项目采用数字化学习和管理模式,设计了多种使用流程和体验形式,现有52个模块的选修课程,总课时达两千余节,可供10万人同时在线学习,初步实现了跨校选课、互动答疑、在线测试、校际互认学分等目标。三是从研制“标准”入手,采取“以奖代投”等方式,激励区县创造出以“中心辐射模式”“区域共享模式”“依托高校模式”等为代表的通用技术课程基础设施建设五种开发模式,成功突破了制约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瓶颈。

    2001年秋季,天津市大港区作为国家级实验区先期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5年,全市初中全面进入课程改革;2006年秋季,天津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截至目前,天津市基础教育各学段的首轮课改工作均已完成。回顾八年课改,可谓收获巨大、成效显著。

    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新课程理念日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核心理念逐步内化为教育价值观,并逐步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追求。干部、教师、研究人员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日渐清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自信心增强、学习方式由单一逐渐转向多元,在活动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日渐高涨,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得到了培养。

    配套制度日趋完善。天津市陆续制定了一整套关于课程领导和管理、课程开发和建设、课程组织和评价、培训进修、教学研究、教育督导评估等方面的政策、制度。与此同时,指导区县、学校积极进行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已初步形成上下配合、相互衔接、彼此支撑、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制度体系。此外,天津市探索整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教育资源,形成了支持和推进课程改革的新型工作机制。

    三支队伍成长壮大。市教委连续组织骨干校长研修班,实施“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干部、教师、研究人员三支队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课堂面貌悄然改变。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课堂上,师生关系日趋民主和谐,学生的主体性开始得到体现,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关注点由“教”转向了“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广大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探索精神,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掘学生身边的丰富课程资源,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教学个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是课改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以及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探究学习中,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八年来,天津市各级政府对本次课改高度关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集中投入,给予鼎力支持。天津市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及团体,也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课程改革上来。代表、委员们积极了解课改情况,建言献策,履行监督检查职能,通过议案、提案,将课改的信息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对课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对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寄予殷切的期待。

    (责任编辑邓蕙)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