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同学段开展“职普渗透”教育的探讨 |
范文 | 刘扬标 【摘 要】本文论述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等不同学段开展“职普渗透”教育的措施,阐述职普渗透的本质诉求和原则,分析探讨职普渗透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阶段中的应用实践模式,以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多元而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职普渗透 义务教育阶段 ?高中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 双赢 本质诉求 原则 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B-0008-02 职业教育最初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继而二者彼此独立,分属不同教育体系。当前教育背景下,普通教育侧重于追求升学,缺乏对职业内容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则存在着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的弊端,造成二者均不足以满足现阶段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鉴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实行双轨并行的实施体制,无法直接采取将二者合为一体弥补其不足的方式,只能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角度进行相互渗透的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衔接互补,帮助学生寻求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教育阶段分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在不同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应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渗透方式,为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二者双赢提供参考。 一、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认知,对职业生涯的了解非常模糊,可称为职业选择形成阶段。这个阶段下的职普渗透应当侧重于引导学生对各类职业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并直观感受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使学生对职业形成初步的概念,并将现实生活与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 目前,人们对中职学校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見,认为职高不及普高、职高学历无用等,导致进入职高学习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人生目标。同时,部分未能如愿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若受到偏见影响不愿进入职高学习,便只有进入社会这一途径。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职普渗透应首先帮助学生及家长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对此,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取定期宣传、亲身体验的方式,每年 4 月均面向桂平市各乡镇初中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并邀请九年级学生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体验等职普渗透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体验各专业的实训室,现场观摩、亲手操作,体验实践所带来的成就感,并加深对相关专业的了解。例如,在一次宣传活动中,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的一名老师向初三学生展示了一个损坏的电磁炉,宣称只需要两分钟,花费两元钱便可以让它重新正常工作。学生纷纷表示不可能,老师边讲解边立刻开始维修,果然两分钟后,电磁炉便重新开始工作,并顺利地烧开了一锅水。学生惊异于这样的结果,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由衷的向往。 调查经验表明,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通常并非出于兴趣,也未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因而容易出现学习一段时间后对所学专业丧失兴趣、虚度时光、中途退学等不良现象。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取职普渗透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首先体验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条件及兴趣选择最契合自身情况的专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证明,自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职普渗透活动以来,连续四年招生规模位列县级中职学校前茅,而且为了满足教学要求,新建了两栋实训楼、三栋宿舍楼,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 再如,横县作为“中国茉莉花之都”,是我国主要的茉莉花茶生产基地和花茶加工基地,茉莉花加工厂 180 余家,年加工量超过 100 万担,茉莉花茶的生产和销售成为横县一大经济支柱产业。花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技艺娴熟的制茶工及茶艺师的积极参与,将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也是横县职业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横县采取职业高中与初中携手合作的方式,在九年级学生中开展职普渗透教育,组织九年级学生开展“认识我的家乡”“了解父母每天的工作”等多项调查活动,并组织学生参观花茶制作过程及茶艺表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父母所从事的职业,体验花茶文化,感受父母日常工作的艰辛,以及花茶对家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家乡发展联系在一起,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产生了初步的构想。 二、高中教育阶段 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职普分流,分别进入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面临着毕业后升学或者就业的选择,必须对选择何种专业或者何种工作做出决定,并为此进行充分准备,因此这一阶段可以称为职业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职普渗透教育应当注重学生自我认知的培养和职业定位的引导,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对于高中教育的学生,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渗透方式包括校内渗透、校间渗透和建立综合高中等多种方式。 (一)校内渗透。高中阶段的校内渗透通常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分别增加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方式,二者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但学校之间没有直接交流。目前最典型的校内渗透形式就是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更多的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在普通高中增设通用技术选修课程,例如服装及设计、家政、现代农业技术、建筑及设计等,通过这些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校内渗透的方式,渗透程度较浅,只涉及本校课程的增减,实施效果可能不够理想,容易出现高中学生为追求升学,对职业教育课程敷衍应付,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文化基础较差,对增加的文化课程厌倦抵触。但不可否认的是,校内渗透只涉及学校自身的革新,要求相对较低,实行难度小,是最易于实现的渗透模式。 (二)校间渗透。这一渗透模式是指在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共享、相互承认学分、学籍相互转换等方式。在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之间实现师资、课程、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能够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 例如,自 2014 年起,广西柳州商贸技工学校创办了职普融通班这一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的立交桥式办学模式,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职业技能,又可以学习到高中课程。当学生毕业时,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参加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高考。后者已有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山西大学商贸学院等院校开设了单独面向柳州商贸技工学校的技能考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此类“职普融通”课程体系通常设计为“职业技术课程”和“基础文化课程”两大主体,其中职业技术课程细分为“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探索”“技能导向课程”和“毕业衔接指导”等四个组成部分,基础文化课程则分为“普通高中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文化课程”两个部分,不同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渐进式实施。 其中职业规划指导安排在第一年学习时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含义,明确指定职业规划的意义,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和社会需求。待学生对自身情况及社会环境均有了基本了解,利用“职业探索”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方向,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确定了自身发展方向后,进入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导向课程,着重学习适用于自身发展规划的技能课程,并在即将完成学业时,通过毕业衔接指导完成身份的转变和步入工作岗位前的相关培训。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职业体验课堂互动,鼓励普校学生走进职业学校体验学习,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体验不同职业。2016 年,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接待了来自北京一中、五十四中、五十五中、六十五中、五十中分校、国子监中学等多所学校学生,参与体验了网络工程、西点制作、服装设计、园艺、理财、工商管理、程序设计等多种职业,学生通过参观设备、亲手操作等多种方式体验职业教育,加强了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并为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创造了多元性的发展方向。 (三)建立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是职普渗透程度最高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将二者完全融合进同一所学校,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程的选择同时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降低了独立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交流渗透所造成的交际成本,有利于资源、师资之间的合理调配,在目前强制实行高中职普分流的教育背景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同时必须承认的是,综合高中的模式是实施难度最大的一种渗透模式,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且职普融合的教育模式大大增加了教学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对教师和教学内容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相关的政策支持、制度制定、资金保障等也面临更大的难度。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便开始了建立以职普融合为目的的综合高中尝试,但截至目前,全国名为综合高中的教学机构仍屈指可数,且现有的综合高中往往存在定位模糊、课程内容有所偏颇、评估制度不配套等不足。展望未来综合高中的发展趋势,可采取面向社会办学的方式。立足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规划,设计“2+X”的课程模式,合并同质化课程,将学校功能多元化,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就业、升学、留学、创业等,多样化规划未来。 三、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渗透与高中阶段相似,同样存在校内渗透和校间渗透两种模式,主要包括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的教学渗透,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学术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资源共享等。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内增设专业理论、通用技术知识等科目的选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普通教育内容,增强其普通教育基础;普通本科院校则增加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元素,实现校内渗透。而校间渗透则表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师资、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方面的共享,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邀请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前往本校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派遣本校专业教师前往普通本科院校讲解操作技能,或者二者之间共用实习场所、设备,共同合作等。 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机电学院 2003 年 9 月启动中德合作项目,设置汽车维修技术与检测专业,与德国巴伐利亚州上法兰肯手工业同业行会合作,每年招收 50 名学生,第一年至第三年在国内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并学习德语,第四年前往德国进行为期 9 个月的实习,最终通过考试获得汽车维修师技能等级证书。据《北京晚报》的报道,曾有 24 名该专业的毕业生自德国归国后,立即被德国宝马北京维修中心、德国大众北京中心、北京奥迪维修中心等多家企业聘用,甚至出现多家企业高薪争夺一名学生的情况。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阶段,采取本科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的职普渗透模式,一方面使毕业生获得了我国正规大学的毕业证书,另一方面又能够获得国际上具有较高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优势互补,帮助学生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总之,职普渗透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教育价值的有效实践模式,能够有效弥補二者自身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的发展共赢,为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多元而有力的支持。 (责编 刘 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