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科建设视角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
范文 | 周红燕 张频 摘? ? 要: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要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导,探讨导师遴选、动态管理、培训及团队建设机制,以不断提升导师队伍整体实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关键词:学科建设;研究生导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73-03 学科是高校凝聚学术队伍、开展学术活动、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基本学术单元,对高校各项工作起到统领作用。2015年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实质就是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建立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需要从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机制改革、健全考核评估机制等方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质量。鉴于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及导师队伍建设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从学科建设视角探讨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导师队伍建设,理顺二者间的关系与建设方向,探讨如何提升导师队伍整体实力,与学科建设形成良好互动,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及高校办学水平提高。 一、学科建设与导师队伍建设的关系 (一)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在学校层面上主要根据办学目标,进行办学整体思路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在学院层面上,主要凝练学科方向、建设教师队伍、搭建学术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1]。学科建设无论在学校层面,还是在学院层面上,最重要部分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它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研究生导师队伍是由学科带头人和学校教师队伍中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组成,它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导师在学科建设中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其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自身知识发展等直接影响到学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作为研究生导师,其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成果的产生及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学科建设核心就是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重要落脚点,学科发展的过程与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的过程具有一致性。 (二)导师队伍建设要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导 师资队伍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基本特征,一个学科必须要具有学术影响力较强的导师,才能成为一流学科[2]。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依据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要以学科发展目标为指导,争取科研项目、申报学位授权点、建设人才梯队、产出更多学术成果等,逐步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这些学科建设活动的目标实质就是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学科为导师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凝聚研究方向、培育学科带头人,通过构建完善的导师遴选、评价、培训与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充满活力的导师队伍。但是,在此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科发展目标相一致,聚集各方力量围绕着学科特色与方向,科学制定导师队伍建设规划,才有利于学科资源优化配置和学科实力整合,最终实现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及导师队伍建设的共同使命 研究生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学科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3]。因此,高校学科建设竞争实质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同时,人才培养也是导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导师队伍建设体现在导师自身学术科研水平、指导研究生能力等方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创造出更多学术成果,从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科及导师队伍建设的共同使命,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因此,研究生导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由此可以得出学科建设与导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学科发展为导师队伍建设指引方向,导师队伍建设又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导师队伍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导向,支持并服从学科建设发展。 二、学科发展与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鉴于上述分析,学科与导师队伍建设密切联系,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全局性的工作,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目前高校发展过程中,学科发展与导师队伍建设并非协调一致,在管理实践中二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导师遴选与学科规划脱节 导师遴选制度是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遴选机制是否合理、有效,能否把好入口关,直接影响到导师队伍水平,关系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大多高校现行的导师遴选机制未充分考虑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将导师遴选与学科规划分隔,势必影响到导师遴选质量。 1.盲目追求数量,未充分考虑学校整体学科发展,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遴选计划,特别是关于兼职导师的遴选,要控制遴选规模,要与校内导师建设协调发展,不能为了照顾人情,不严格把关,势必影响导师遴选质量。因此,导师遴选条件、规模及学科分布等规划的制定要与学校整体学科发展思路一致,才能促进学科发展。 2.导师遴选标准未充分體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遴选标准区分度不明显,同时忽视对新兴、交叉学科导师队伍建设的扶持,造成导师队伍学科间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新兴、交叉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如目前很多高校的会计硕士、教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等学科专业,优秀生源充足,但部分高校导师规模发展远远跟不上招生规模增长,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必然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学校应从支持学科发展角度给予适当扶植与倾斜,以保证相关学科的良性发展。 (二)导师考评与学科评估指标错位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构建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等3个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引导高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4]。人才培养是高校主要职责,所以导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要回归至人才培养,重点关注导师培养质量问题。同时现行的学科评估制度特别强调导师及其学术成果归属的唯一性,打破以往的过度交叉整合,其目的就是要高校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存在只注重导师个人业绩、侧重结果评价、评审环节流于形式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1.注重学术水平考核,忽视教育质量评价。在导师考核过程中,大多高校是对导师的论文、著作,参与或主持课题数量及级别等做要求,而指导能力与培养水平方面要求比较宽泛,未设置考核条件要求,未设有量化指标体系,势必造成部分导师片面追求科研业绩,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指导与培养;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无论质量好坏,均无相应的奖惩措施。 2.注重培养结果评价,忽视培养过程评价。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岗位,在培养过程中,从招生、培养、论文指导及思想教育等各环节,都肩负着重要工作职责。因此,导师考核评价要与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相挂钩,强化培养周期内的过程评价,让研究生也参与考核评价工作中,更好地督促导师重视岗位职责的履行。 (三)导师管理与学科绩效管理背离 学科绩效通常指学科建设在一定周期内取得的成果和成绩,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结构质量、科学研究与转化成果、文化传承成果、社会服务与贡献、声誉与国际影响力等几个维度上的建设成就,其中最核心、 起关键作用的是师资队伍结构质量。因此,导师队伍创新潜力、结构合理性、发展可持续性都会直接影响学科绩效。导师管理与学科绩效管理相背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导师管理缺乏创新激励机制。自主性、创新性、流动性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重要特点。学校在导师管理过程中就是要激发导师创新精神、提高导师创新能力,指导过程中要给予导师更多自主权。若没有受到精神和物质的激励,则会抑制导师创新意识和行为,阻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在精神层面上,缺乏正确地宣传与引导,对表现优秀的导师未给予精神方面的充分肯定;在物质待遇方面,特别是职称评定、岗位设置、工资酬劳、工作条件等方面,对年轻导师的创新性未给予充分重视,基本上是论资排辈,严重挫伤了年轻导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导师培训制度不够完善。导师培训是提升导师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很多高校对导师培训不太重视,认为导师培训可有可无;培训内容陈旧,基本上是相关政策的学习和培养经验介绍,忽视了对导师教育理 念、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基本上是以学术交流为主,导师光靠听取别人经验,对其指导能力起不到根本性转变,导师还是很难进入指导角色。同时,就导师自身而言,部分导师由于日常事务较多,疏于学习,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新理论、新知识关注甚少,不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导师自身学习、培训意识不强。 三、学科建设视角下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戰略举措,具有聚焦与支撑作用。从学科建设视角探讨导师队伍建设,要坚持以学科发展规划为引领,围绕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夯实学科团队建设基础,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品德高尚、结构合理、学风优良、创新力强的导师队伍。 (一)优化导师遴选机制 学科是高校人才和各种资源聚集的重要平台,优势的学科必然会聚集优秀的人才和优质的资源。导师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目标,科学合理设置遴选条件,才能打造一流导师队伍,从而更好促进学科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制度是保证导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一是导师遴选原则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遴选标准,有规划性发展导师队伍;二是导师遴选条件要量化,可以从其论文、专著、科研项目、获奖情况、教学成果等数量与级别高低体现导师的学术水平;三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差异性,避免一刀切,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学科类学科专业要有区分、新兴学科与传统优势学科要有区分;四是对申报人员在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方面要做出硬性要求,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五是在遴选条件中应有师德师风的考核,注重导师的思想道德建设。 此外,还要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导做好学科带头人培育工作。学术带头人是学科人才队伍的核心,是学科发展的领导者和资源的整合者,缺少学科带头人,学科点会丧失竞争力,培养质量难以保障[5]。同时要积极加强对校内年轻优秀博士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从待遇、平台、生活等方面提供优厚条件,保证导师队伍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二)健全动态管理机制 学科评估的实质就是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通过设置各种指标体系衡量学科实力及发展潜力。因此,导师队伍建设必须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岗位考核与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导师资格退出机制、培养质量问责制、招生资格年审制,打破资格终身制,才能激发导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学科评估要求。导师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首先要明确导师岗位职责,厘清导师在思想品德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的权利和职责;其次从导师自身、培养质量及研究生评价三个维度,从师德师风、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指导能力等方面,量化具体考核评价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将导师资格与招生资格相分离,实行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能力、科研业绩、培养质量及生源现状,确定下一年度导师招生资格及指导研究生的限额;四是要有奖惩措施,对考核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在分配研究生招生名额时给予适当倾斜;对达不到要求者,要减少招生计划,或取消导师资格。通过考核机制,建立动态管理,使导师队伍得到优化。 (三)完善导师培训制度 导师培训制度是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导师培训需建立起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的制度,形成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首先要重视新增导师岗前培训,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很多复杂环节,如何让新增导师明确岗位职责,了解研究生培养环节和要求,岗前培训十分重要;培训内容可为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管理规定等,可邀请富有培养经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介绍培养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等。其次要积极搭建导师学术能力提升平台,支持导师开展学术交流、访学和行业交流,可以通过各种科研活动如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人士来校讲学,为导师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强化导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同时可有针对性对不同素质的导师制定不同的进修形式,采取国内外访问学者、学历进修、非学历进修和国内外研修等形式,保证导师能够定期接受培训,提高其指导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强化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不仅要重视每位导师的素质,还要重视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团队建设是指在共同的科技研发和学科发展目标下,由团队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导师组成,通过分工合作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科技研究团体。围绕学校学科特色,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特色导师队伍,必须要凝聚并稳定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才能逐步提升学校导师队伍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学校学科发展。同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目前单一导师指导方式受资源、能力及水平制约,已不能满足当前研究生创新发展需求,强化导师团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集体指导作用,在招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及论文指导等环节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优势,注重合力育人、协作育人,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反之又会促进学科团队建设[6]。 参考文献: [1][3]齐昌政,郝书会,赵弘,等.論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3). [2]党彦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 [4]刘琼玉,钱同惠.学科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9,(4). [5]黄惠.基于学科带头人为基础的应用型院校人才梯队建设[J].江苏高教,2018,(10). [6]梁传杰,麦立强,范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 [责任编辑? 李爱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