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ASIIN认证驱动下的产教融合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党晓圆 李洁 汪纪锋 摘要: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以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为途径,结合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以校企联合举办的“智能制造工程师班”为例,从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构建一体化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推进式产教融合平台、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等方面对所做工作进行了阐述,为地方应用技术大学产教融合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教育认证;ASIIN认证;协同育人 工程教育認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ASIIN认证是欧洲认可的德国学科专业认证协会的认证体系,以工科和理科为主,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高等学校、科学界和职业实践机构等诸多因素,并在定期与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高校发展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内涵建设。近年来,我校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现有的运行资源和办学特色,以工程教育认证为驱动力,坚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积极合作、多方参与、试点先行、分类推进为指导思想,开展产教融合工程师联合培养,致力于提升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构建校企联合为载体的智能制造工程师培养模式 (一)引进德国ASIIN认证,校企协同培养国际化工程人才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德国最权威的自然工程学科领域高等教育学位认证机构——ASIIN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以指导专业建设及产教融合工程师的联合培养。在工程教育认证的驱动下,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工程师,研究并实践“工程教育认证+企业进课堂+课堂进企业”的育人体系。以课程模块化为基本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从专业特色及目标培养、课程结构、考试的组织、学校教学资源、质量管理、教学文件及其透明度、多元化与机会均等、毕业生竞争力、学位课程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合作企业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 (二)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引领,实践产教融合工程师培养 在ASIIN认证先进理念的引导和推动下,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紧跟“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纲要,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发展为背景,实践传统教学方式和模式的转变,并与企业联合举办“智能制造工程师班”,实践“企业进课堂,课堂融行业”的“2.5+1.5”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学生毕业后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智能制造工程师,能直接胜任智能制造类工作岗位。 工程师班旨在突显“工匠”潜质的智能制造技术,主要培养能够满足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生产实践需求,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智能制造工程能力,具备机械工程基础、控制技术、机械设计、智能制造设备系统设计和智能制造加工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智能制造领域内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维护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智能制造工程师,并为培养从事智能制造工程项目设计与开发的设计制造型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该班级已招生两届,每年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学生中选拔10%~20%的学生组成试点班。 (三)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实践“2.5+1.5” “智能制造工程师班”采用“2.5+1.5”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学校接受教育部所要求的大学基础课程学习,重点完成机械制图、三维建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学校联合企业培养阶段,其中前半年时间进行专业课及技能学习,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实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实战,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感受企业氛围和情景,进行实际项目的训练,以便学生理解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后半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将专业课程放到企业进行学习,充分利用企业优秀的实践教学资源和优秀的工程师资源,学习完成实战课程,使学生在工厂实际生产环境中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第四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在大三和大四这两年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外,还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经验,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自学。 校企“2.5+1.5”联合培养智能制造工程师的模式是将企业的工作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前到大学阶段完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缩短了新员工到企业的适应期。学生毕业后就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带来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了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赢”。 二、构建“四位一体”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之密切相关。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工程教育的理念,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化生产和建设一线的技术实践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整合创新所学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制造工艺和设计方法,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根据ASIIN认证体系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打破以往单一学科知识的传统堆砌,加强相关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智能制造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在遵循我校“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其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同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为依据,根据生产和服务的真实技术及过程,与企业共同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体系中课程设置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骨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体现“企业进课堂,课堂融行业”的教学模式。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将智能制造技术、成本核算、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体系,课程内容反映了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删除过时和陈旧的内容,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如加入了“智能制造装备设计与故障诊断”“智能制造加工技术”“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工业成本核算”等课程。其次,加强通识课程、完满教育课程和领导力课程的设置。通识课程注重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社会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领导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第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这是培养工程师的关键。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上;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加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实战,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智能产品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过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如加入了“工程工艺项目实践(工程图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智能制造装备设计、液压传动技术)”“机械制造项目实践(普通机加应用、数控编程、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设备故障诊断、智能制造加工技术)”和“智能制造项目实践(机电控制、电气控制、传感器应用、检测技术、PLC创新技术与应用)”。“智能制造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