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回顾与前瞻: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之高校国际理解教育问题初探 |
范文 | 孙悦 摘 ? ?要: 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研讨高校国际理解教育在新时代的对外开放。围绕国际理解教育问题,追溯其历史起源、整体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努力为高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一带一路” ? ?教育对外开放 ? ?高校国际理解教育 ? ?现状及路径 ? ?问卷调查 一、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与融入教育对外开放的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建立初期极力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是围绕“国际理解”这一核心概念而开展的各式各类教育活动的统称,目的是强化不同国家区域和文化间的互相尊重和平等理解。2010年,教育部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应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最终目标,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特色,借助学科专业特长,协同创新,培养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意识和认知,在拥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与自豪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国际视野,培养世界同理心,在民族情怀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地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中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智慧,文明互鉴,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深度建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深度了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二、高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形势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教育的对外开放随之步入深度建设与内涵式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政策,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现阶段急需大量复合型高端通识型人才,需要具备世界视野,熟懂国际惯例,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晓国际谈判规则,在国际组织和世界舞台上扮演角色,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世界。 三、高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人才培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办学水平的战略选择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硬指标,也是体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高等院校国际理解教育应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及特色,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探索出符合自身条件、贴近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具备自身特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实践新路径,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政策落地扎根。因此,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对高校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高等院校国际理解教育追根溯源及实际现状——仅以天津为例 天津作为沿海城市,地处沿海地带,近现代以来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及经济发展前沿阵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天津知名高等学府的相继诞生为天津的中外文化交流注入了活力,了解世界成为其建立初期的理想和初衷。天津高校国际理解教育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津成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走向世界成为天津高等学府重要办学宗旨之一。新时代下,随着天津经济的迅速腾飞和迅猛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国际化日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得到极大地推动和发展。 笔者在前期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天津高校国际理解教育现状做了初步的调研,调研形式以不记名问卷调查为主,结合个别案例的访谈,总共投放问卷900余份,收回814份,回收率为90.4%。问卷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基本涵盖国际知识和国际信息,考察高校在校生的知识面、世界视野和国际信息储备等。另外,还涉及学生对一些重大国际事件的认知及态度,对于高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状本次问卷做了大致初步的统计。 初步调查结果情况如下:经过调查,笔者发现被调查者普遍掌握国际知识情况一般,国际信息储备水平不一,语言类院校比非语言类情况稍好。学生对国际知识信息有总体认知,但大都停留在表面,部分概念理解模糊,仍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在学生树立国际理解意识过程中,学校教育并没有起到巨大作用或深远影响。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引领学生构建良好国际理解素养的投入,并未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国际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实践,认知虽存在理性,但并不完全客观,存在一定的散乱性、狭隘性和片面性。在高校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国际理解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了解世界局势,对一些国际共识、国际惯例、国际法规、国际关系等要有基本的掌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际知识的认知对个体生活及学习的重要价值所在。 例如,问卷调查在“如果您遇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发生纠纷时,您会如何做?”一题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选择了“帮助他们相互理解”,占总数的73.26%,选择“谁有道理帮助谁”的为25.58%,而选择“帮助中国人”的仅为1.16%。表明学生对国际理解的态度不盲目,更为理性。他们怀有包容的心态,希望大家可以相互理解、互相体谅。四分之一的学生对于个人纠纷持中立的态度,大多数人不会盲目偏袒自己的国家。在“大学生对同学信仰宗教的态度”一题中,选择“尊重和理解”的受访者比重为98.84%,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宗教文化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尊重,能够本着平等、开放、包容、客观的态度体会和体谅。当看到其他国家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时,选择“好奇”“不太理解”“想模仿”“不感兴趣”的受访者比重分别为79.07%、3.49%、1.16%、16.28%,说明学生对异国异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包容性,但缺乏了解,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比较强的好奇心。有26.74%的受访者在“您认为二戰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是谁?”一题中愤怒地选择“中国人民”,而更多人更理智地选择“各国人民”,比重占70.93%,说明大部分学生具备从更广泛的视野理解问题的心态。当观看中外代表队参加体育赛事,外国队获胜后的心态时,有46.51%、41.86%、2.33%、9.3%的受访者分别选择了“应该向外国队学习”“遗憾”“气愤”和“无所谓”,表明部分学生对待体育精神的理性态度和包容心态。在回答“您对电视节目、网络、书籍、报纸、杂志中有关国际新闻的部分有多大兴趣?”时,受访者对国际新闻兴趣不高,热度不足,选择“有时看”的受访者比例达到50%,选择“很少看”或“几乎不看”的比例达到25.58%,仅有22.09%的受访者选择“经常看”。反映出一些学生的国际意识不强,国际视野和国际信息敏感度还有待提高。 通过上述调查,高校在培养和树立学生较强的国际理解意识和全球化核心素养上需要深入推进,目前并没有给予国际理解教育较重要的特别关注。学生对国际理解虽有一定的认知,但仅仅停留在概念等表面层次,并未深入实质和精髓;虽然存在一定的理性思考,但仍然不够系统、客观,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色彩。因此,在高校开展全面、系统、综合的国际理解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且意义深远的。 五、高校国际理解教育建设的对策及路径初探 1.政府层面。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引领和区域推动,加大国家政策的援助和政府扶持力度,可借鉴国外经验,与相关教育机构及组织合作成立政府资助国际学校伙伴合作项目,为高校和教师搭建平台,丰富资源共享,建立世界课堂等。 2.在具体实践上,构建较为完善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找准课程定位,确立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确定实施策略。课程中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帮助学生深度把握国际理解知识,提高国际理解能力;此外,还可在专业教学中灌注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价值观,将专业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有机结合,将开放、平等、尊重、包容、民主的国际视野与意识融入专业教学,树立全世界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以全球视野理性观察和思考问题。 3.队伍建设与智力支持。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素,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是课程的实践者,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坚力量;鼓励跨国学习交流,为了拓宽教师的全球视野,不仅要鼓励教师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还要鼓励他们出国访学,进行跨境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加强跨国体验;打造多元校园文化与氛围,丰富学生课外主题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潜在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墙、外语窗口、民族文化走廊、世界文化之角等的巨大潜能,营造国际理解教育氛围,打造新型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特点发挥到极致,让国际理解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不断壮大,最终结出硕果。中外学生既是跨文化交际传播的主体,又是展现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红色传播使者,需要不断打造高品位多元文化的人文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和生态校园,不断满足师生的多元化文化生活需要。此外,还可以利用主题活动,使用网络媒体开设虚拟教室,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4.国际理解教育要关注历史,把握住历史,在历史研究中理解文化要义,历史教学应把本国历史与文明史联系起来,客观地描述,尊重不同观点和理解,这种强调真实内容和方法的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尊重差异,使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胸怀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形成博大、多元的国际精神和情怀。 参考文献: [1]陈鸿莹,张德伟.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改革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2(S1):154-158. [2]刁俊雅.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国际型预备英才[J].天津教育,2011(1). [3]郭峰,王兴华.美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8). [4]侯跃恩,方晓湘.“学会共存”目标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与策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3). [5]姜英敏.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间共生”——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15(12). [6]马晓春.大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置摭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7]谢明輝.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0(12). [8]许霄羽.斯坦福大学国际理解教育个案研究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9]郑彩华.国际理解教育:天津基础教育的战略选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2):8-11. [10]郑彩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理解教育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