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创新方法探讨 |
范文 | 杜超 摘? ? 要: 辅导员管理工作作为高职院校整体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构成部分,重要性不言而喻。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将为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与管理效率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创新方法与创新途径展开讨论。 关键词: 高职院校? ? 辅导员工作? ? 工作管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体系逐渐呈现出信息化发展趋势,将传统教学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电子技术加以结合,取得诸多显著成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多数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与之配套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却较为僵化,二者之间的衔接程度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创新完善,被视作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主要途径与必由之路。 一、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状况 1.主要管理工作内容 在高职院校运行过程中,辅导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及管理职责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与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根据学生所属专业的实时教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自身特点,提出有效就业创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根据院系管理部门下达的各项通知,开展各项班级行政管理工作;及时对出现的各项突发问题进行解决、上报。 2.辅导员管理工作开展难点 (1)传统交流模式转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数学生逐渐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社交渠道。对于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传统信息传达与交流模式较为僵化、时效性不足。针对这一问题,虽然多数辅导员选择基于互联网社交平台传达各项管理指令與信息,却对新的交流模式缺乏全面了解。简单来讲,尚未对互联网线上管理工作模式的潜在价值做到全面、深入挖掘。 (2)部分学生信念不坚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数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信息过于芜杂。以往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侧重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开展,忽视对学生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任课教师与辅导员采取多项教学创新措施,但仍旧不易实现整体教学水平及效率的大幅提高。在以往辅导员管理模式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一直是主要管理薄弱环节,影响其他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部分学生的社交能力较为薄弱,没有积极参与各项班集体活动等。 (3)管理效率低下。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进程的推进,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有所扩大,实际管理工作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不少辅导员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开展高重复性的信息传达、信息上报等管理工作,同时受到空间与地域因素的限制。针对此,需要及早推动辅导员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优化,结合时代背景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创新途径与方法 1.构建线上交流平台 在高职院校传统辅导员管理模式下,管理工作量过大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辅导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成本与自身精力用于开展高重复性的信息采集、管理指令下达等工作。同时受到时间、空间与地域等因素限制,辅导员很难在第一时间掌握问题情况。例如在假期阶段,学生很难就出现的各项突发问题及时向所属辅导员汇报,同时辅导员很难远程开展高效管理工作。因此,辅导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线上交流平台,在短时间内开展信息采集、传达与上报等管理工作,远程开展管理工作。但是在构建与运行线上交流平台过程中,面临着交流与管理范围过小的问题。例如,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将微信的线上社交APP作为交流平台,但交流功能模块偏向于社交化,与教学、辅导员管理模式有所偏颇。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构建高职院校专属线上交流平台或与微信等受众群体较大的线上APP双线使用,针对性地构建各项功能模块。例如,在线上交流平台中设置课后教学讨论模块、微课在线学习子平台、管理公告查询模块、各类报表线上审批模块等。对这一措施的落实,学生与辅导员不但可以远程线上实时交流、汇报,还可以开展一些基础性的管理工作,如报表审批、成绩查询、发布微课教学视频等。这一方法的主要应用价值在于,在传统管理模式中,辅导员与学生需要面对面交流,部分学生会产生紧张、抵触等情绪,有时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线上交流平台的构建,以及双方主要交流模式的转变,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亲和性,同时避免学生产生各类负面情绪。 2.调整辅导员扮演的管理角色 在传统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中,多数辅导员倾向于独立组织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虽然做到了“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管理岗位以提高能力,同时加大了辅导员管理工作量。与此同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部分由于学生通过互联网过早接触到一些不良思想,对班级管理工作产生抵触,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针对于此,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牢牢掌握新时代背景下管理工作的核心,及时从管理角色调整为组织者,在宏观层面上做到对班级整体发展方向与管理工作开展方向的有效把控。而在微观层面上,则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整体素质情况分配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并向其提供指导建议。简单来讲,需要及时扭转传统的“集权”管理理念,以引导学生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锻炼学生管理能力为主要管理工作开展方向。 3.推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辅导员管理工作模式单一问题,针对各类突发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较为片面,虽然在维持班级学习秩序、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均取得斐然成果,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我潜能等层面仍旧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与管理情况,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以有效解决各类管理问题、实现各项管理目标。为直观阐述这一创新方法的具体价值,以人性化管理模式与赏识管理模式为例。 (1)人性化管理模式。辅导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既需要充分保障最终管理结果符合预期目的,又需要优先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给予学生充分尊重,避免学生产生抵触、逆反等负面情绪。例如辅导员对接受处罚、批评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视自身错误,同时对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加以了解、提供适当帮助。 (2)赏识管理模式。在传统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下,部分学生自我情绪较为低落、消极,对自身潜力与自我价值认知有误。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传统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向较为片面,缺乏对学生内心潜能的深入挖掘。针对于此,辅导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需要注重观察和挖掘学生的“个人闪光点”,在明确指出学生存在问题的同时,充分融入赏识管理理念,给予学生必要的关爱与鼓励,向其全面阐述学生存在的闪光点与优秀品质。对这一管理模式的运用,既可以为学生指出正确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培养途径,又避免学生面对各项处罚结果而产生负面情绪。 4.重点开展价值观引导工作 在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运行过程中,存在学生自我价值观念有误、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辅导员采取的多种管理方法、措施的实际成效甚微,事倍功半。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的危害性缺乏重视,并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呈现出“过度依赖外力管理”的现象。简单来讲,部分学生的内心驱动力不足,很难依赖自身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秀品质。辅导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适当调整管理重心,将主要精力投入价值观引导工作中,规范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起学习追赶的标杆,而不是投入过量精力用于开展高重复性的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等管理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学生内心驱动力的有效激发。此外,为进一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辅导员管理工作,提高开展效率,辅导员可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及平台,在相关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文字信息与音频、图像信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提高管理针对性 随着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变,当代学生的思想特征有所转变,传统管理模式逐渐与实际工作情况不符,部分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往往低于预期。此时,辅导员必须深入分析当代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针对性采取适当管理方法,做到“对症下药”。为直观阐述这一创新措施,根据当代学生的具体思想特征进行分析。 (1)团队协调能力弱。互联网时代,部分学生呈现出生活娱乐化趋势,更青睐接触虚拟的网络世界。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出现下滑,并在班集体活动中引发各项问题。辅导员可选择基于不同专业属性定期组织开展班集体活动,既实现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与自身所学理论知识相互印证),又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团队协同等能力。 (2)心理亚健康。部分学生受到原生家庭、自身身体缺陷等因素影响,心理状态较差,存在自卑、暴躁等负面情绪。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不但很难处理好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而且面对就业等问题时,自身抗压能力较弱。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不但需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工作,实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动态,而且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可开展匿名调查与信息采集模式。 6.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与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专业院系的就业倾向更有针对性,以定向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与理念。但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运行过程中,却存在较大专业人才缺口、高素质专业人才缺失问题,虽然具有相对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儲备,却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将其有效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与生产力。这一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为多数学生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缺乏“匠人精神”。从管理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时常出现思想认知与行为上的偏差问题,加大了辅导员管理工作量。因此,辅导员在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适当侧重组织开展实训教学活动,同时深入了解学生所属专业的行业发展动态,基于不同学生的个人属性、综合素养为其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或提供理论指导。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在思想认知与行为上的偏差,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念与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起“匠人精神”,为各行业领域持续输送所需人才。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态下,各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基于实际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对自身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侧重点进行优化调整,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与职业道德观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更新信息交流模式,并优化管理模式,利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取得更显著的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唐小桃.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创新的方法及措施研究[J].学周刊,2019(02). [2]杨赛,杜昫.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创新的方法及措施研究[J].科技风,2019(11). [3]张明敏.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9(36). [4]皮惠林.高职院校辅导员创新工作方式的路径探讨[J].北极光,2019(11). [5]张倩.高职院校辅导员弹性管理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03). [6]宋灵.加强新时期高职辅导员管理工作研究[J].现代交际,2019(22):168,167. [7]聂莉.高校辅导员管理效能与工作创新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51):269-270. [8]张刚.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4):14-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