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范文 | 朱蓓蕾 陈振建 摘? ? 要: 师德建设始终是教育事业、高校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新时代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面临一些问题: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对新时代认识不到位;由“生存”型转变为“事业”型教师存在困难;随波逐流轻教学重科研。结合时代特点、高校实际、师生实情,笔者思考师德建设路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中国梦”与“教育梦”相结合;加大青年教师发展驱动力,培育成长的生态环境;师生共同成长,将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關键词: 新时代? ? 青年教师? ? 师德 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1]。《意见》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与根本点,体现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时代对教师师德的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中紧紧围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始终把师德建设视为教育事业、高校发展的关键,把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做一名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2]的“四有”标准。一名优秀的教师能播撒知识和爱,首先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刻把师德的底线和标杆铭记内心。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扎实学识是教师立身之本,现实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教师自始至终饱含仁爱,带着深情与温度教书育人。 (二)当好新时代四个“引路人”。 2016年教师节来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3]。2018年,他又号召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4]。四个“引路人”指明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应熟悉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变化,以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严谨治学和广博学识影响学生;要在学习与生活中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思维看待问题、化解难题,在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不断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带领学生勇于实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三)坚持新时代四个“相统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抓不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四个“相统一”要求师德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言行统一、知行合一。首先,教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育人是教书的目标,将教书与育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其次,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用言语传达知识内容,表达思维内涵,又要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内在修养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第三,所谓真正的大师,既要读圣贤书潜心问道,又要有闻窗外事关心人间世道的情怀;第四,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是对教师学术研究的辩证性要求,教师要有学术兴趣、学术敏感和学术奉献,坚持学术自由,但不受制约的学术自由又是不存在的。 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上述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昭示着纷繁复杂的时代巨变,新时代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对新时代认识不到位。 高校重视组织教师政治学习、理论学习与红色教育,但仍有部分青年教师未能及时捕捉和认真解读我国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思考不够到位。甚至一些青年教师党员,不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高度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深度上理解把握现实[7](129-133)。一些青年教师会进行海外留学或访学进修,原本就理论学习不深、师德培训不够,便容易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常以西方视角解读中国社会、本土教育。面对如何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大学生的“引路人”,他们往往理解不透、行动不力。 (二)青年教师实现“生存”型到“事业”型存在困难。 高校青年教师经过系统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以知识分子或高级知识分子人才身份进入教师职业行列,肩负培养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接班人重任,雄心壮志。但与此同时,他们面临着大部分“新人”都要直面的生存事实:高校门槛相对高,自身定位工作起步高,但青年教师职称低、岗位低、能力低、收入低,买房、结婚、子女入学、赡养父母等现实问题接踵而来。另外,一些青年教师在高校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助教培养计划和实施路径,教书仅停留在自我摸索层面,对自身职业定位茫然、职业生涯缺乏长远的谋划,导致工作动力不足。显然,这些青年教师难以实现从“生存型”到“事业型”的人生转变。 (三)一些青年教师轻教学重科研。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向科研倾向,甚至向科研一边倒,科研成果与评优评先、职称、奖金、福利等紧密挂钩。因此,一些青年教师为能在高校立足脚“生存”下来,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当中。有的青年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教案一成不变,课堂上照本宣科、通读PPT,对于学生旷课迟到、“低头族”不关心。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短、平、快”的追逐功利的科研价值观[7],搞科研成了无奈之举。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索 针对新时代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上述种种困境,笔者从时代特点、高校实际和师生实情等方面出发,思考师德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中国梦”与“教育梦”相结合。 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不忘初心? ?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热潮,帮助青年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青年教师思想建设。通过理论学习,让思想政治受洗礼,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党章党规等标准找差距,激发青年教师学习的热情、直面事实的勇气和进取的激情。借时机召集青年教师结合学校与专业特点,谈初心、话担当,将师德建设中教育的初心不忘、使命担当与大学精神与职业初心探索结合[8](30-38)。在讨论交流中帮助青年教师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初心、使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一致的,归根结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共同的出发点、落脚点。由此,立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教师要从时代视野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将实现群体的“中国梦”和个体的“教育梦”有机结合,担起学生成长成才指导者、引路人的使命。再者,青年教师有必要把“教育梦”写下来,把实现“教育梦”的规划做出来,在立身、立学、施教中真正把初心和使命、“教育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 (二)增强青年教师发展驱动力,营造有利于其成长的生态环境。 关注与关爱青年教师群体的实际困难与个体成长的实际需要,寻找青年教师发展与师德建设的内外驱动力,培育成长的生态环境,让青年教师能体面生存,也能充满期待地在岗位上有所为。学校首先要重视师德建设,完善师德建设领导体制,由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组建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负责学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度制定、宣传教育、协调指导、检查评估、监督处理等工作。学校在落实师德建设过程中,可以以青年教师研习营形式分阶段多层次构建师德教育培训体系:一要做好新教师始业教育,开展新教师入职宣誓,签署师德承诺书;二要实施素质提升计划,依托学校党校等教育教学基地,开展世情、国情、党情专题培训;三要加强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等教学规章、师德规范等方面培训;四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教师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在于加深社会对教师职业认可度,褒奖高尚、严惩丑陋之举,提高教师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如此,关注了青年教师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保证了师德规范的彻底性[9](150-153),能让青年教师在身体与心理正向刺激下,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份神圣的事业来干。 (三)师生共同成长,课程思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是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之一,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师德建设过程与学生成长过程紧密融合。深入思考和探索“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青年教师从教学基本功开始修炼,逐渐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做到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教与学相长,最终实现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学校教学、学科建设中一以贯之[10](1-5)。师德建设除了课堂教书外,青年教师还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生活实践中强化巩固。高校做好青年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顶层设计,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增强青年教师的生活阅历和实践能力。不少高校自发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组织,利用专业特色和专长,在各领域发光发热。目前,推广有效的模式是以青年教师为指导,和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结合,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带领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学习积累,磨砺锻炼,与学生相伴成长,在实践中沉淀师德修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面临着挑战也拥有机遇,但师德建设始终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起跑线和奠基石。师德建设需要大环境支持,也需要教师自身努力。通过校园内外营造尊师重教、规范合理的师德培养、评价、监督、奖惩的生态环境,自身不断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品格,注重在教与学、课堂与实践中传播知识、思想、真理,高校青年教师可以向“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目标成功靠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Z]. http: //www. 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2019-11-15.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3]本报评论员.以“四有”教师为目标做好学生“引路人”[N].光明日报,2016-09-12. [4]高校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蒋传海[N].光明日报,2018-09-15.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EB/OL].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09-10. [7]冯利伟,马凤婷,王丽华.师德建设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动态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 [8]左双双.習近平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9]练庆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代性检视[J].高教探索,2014(2). [10]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J].教育科学,2000(1). 本文为温州医科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课题(17DJSZZD2)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