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评一体化 |
范文 | 任洁 摘? ?要: “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有机促进教师教、学生学和评价的整合,把课堂评价融入学习活动之中,检测和指导教学实践,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背景,阐释三者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 ? 课堂评价? ? 核心素养 引言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一表评千课”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2017版《普通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落实教学评价的日常化,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人目标。近年来,关注学生差异,注重主题意义探究,增加课堂评价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已经成为课堂评价的新趋势。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用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做事情。在形式上,以内部评价为主,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方法上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将评价手段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当中,使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评价的专业化水平。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提出背景 在基础教育领域,鲜明提出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思想的是日本。“教、学、评一体化”就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彼此孤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有机融为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中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进行了“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活动”,率先提出教、学、评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理念。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英国教育部提出了“为了学习的评价”理念,指出教學要促进学生的学习。随后,全世界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提倡将教学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检测学习目标的贯彻落实,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评价模式。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习评价的理念和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旨在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1],更加突出教学评价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是指教师在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导下,依托语篇,有效组织课内外活动,最终实现学科育人;“学”是核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思维、语言、文化于一体的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不断转化成为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为目标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学习、教学和评价三者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新教学三角形[2](20-25)(见图1)。在新型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即教学,评价即学习。教师与学生在课上不再是简单的两点一线,而是教师在学科育人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分层次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同样地,评价不再是课后练习,而是融合在整个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活动,整合教学、学习和评价,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二元隔离孤立的局面,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主题意义学习过程中实现良性互动[3]。“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有机整合的教学体系,不仅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更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二、“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在现实课堂中,“有教无评”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及掌握程度并没有做出及时的检测与评价,造成评价与知识学习相脱离的现状。部分教师依赖课堂作业练习取代教学评价,削弱评价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评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中学教师只是用简单的课堂练习、随堂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学完词汇,教师通常会组织学生机械地重复背诵,用听写、提问等方式查看学生的单词记忆情况,实质上是单纯考查学生的记忆力。显然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 (二)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简单,评价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以提问、纸笔测试为主,重视习题训练,很难促进教学的改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通常用较为简单的言语,比如“good,well done,youre clever”等一系列没有实质内容的评语,让学生不能通过反馈得知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评价多以习题操练为主,如: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正误题,等等,只停留在文章的表层含义,不能有层次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的发展甚至受到限制。 (三)混淆评价活动和学习活动,不能准确判断学习是否发生。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不能熟练准确地设计出评价活动。部分教师认为评价任务是单纯的学习活动,我们要认识到,课堂评价是一种特殊的检测达标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建构过程。评价活动的设计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语法教学中,让学生完成语法填空练习,并总结出语法结构,只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评价的介入。学生完成语法练习并总结出语法结构之后,能够阐释分析解题思路,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能否真正了解相应的语法结构,通过学生的解释分析过程,有目的地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不同学科之间学习策略的迁移。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建议 “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关于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思想和评价理念,并非是一种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一)保持教学目标、活动目标、评价目标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课程活动的评价目标相一致,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促进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能够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及评价活动的方式,教师应该深入挖掘语篇知识,准确把握主题意义,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目标,用行为动词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在此过程中,依据目标检测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是否生成了新的知识结构图,同时评价学生在教学情境下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达到了什么水平。 比如初中英语课程《绿山墙的安妮》中遇见安妮的教学目标包括:梳理并概括遇见安妮的过程,生成情节结构图;推断马修遇见安妮前后的态度变化原因,分析安妮的性格;推测故事的后续发展,鼓励学生阅读原文进行对比。从这一教学目标出发,激起学生的已有知识,补充相关的人物背景知识。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和安妮相同的悲惨经历,可能会对安妮、马修的关系及安妮本身的人物性格产生不科学的认识。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安妮,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梳理安妮的外貌及语言描写,真正使学生体会到性格对人生命运的影响,这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键。教师用图片或者相关视频,告诉学生安妮、马修的相关身份信息,但不要过于透露两者的关系,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组织学生讨论,马修遇见安妮前、看到安妮时及短暂接触后的心理变化。学生通过与同伴间的讨论分析,完善知识结构图并阐释观点,教师通过聆听学生的分享,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在此过程中发现不太合理的观点,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二)在課堂活动设计中融合教学评价,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评价脱离教学的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活动中融入评价活动,及时观测、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设计分析判断、举例论证等活动,使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程度,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反馈,发现理解有失偏颇的地方,及时加以纠正指导,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引入教学评价机制,如在北师大版新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3 Lesson 1 Spring Festival的阅读课中,在本节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通过阅读文章,列举庆祝春节的活动方式,获取三位主人公关于庆祝春节的基本信息(例如人员、春节活动、内心情感等)。 (2)梳理、概括春节对三位主人公的不同意义,借助表格呈现形成的结构化知识。 (3)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基于结构化的知识,分析庆祝春节的文章结构,有逻辑地阐释春节对于自身的深层意义。 (4)通过扮演小记者,设计问题并采访小组成员的春节经历及感悟,撰写新闻报道向全班展示。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应设计相应的课堂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通过以下四种课堂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程度,并根据需要做出及时的反馈与教学调整。 (1)通过课堂提问与观察,总结学生的随堂表现,给予口头表扬。 (2)通过学生完成的表格情况,了解获取Tom、徐刚、李燕的基本信息情况。 (3)小组讨论及班级展示把握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掌握程度。 (4)追问学生春节的不变精神,了解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把握程度,基于学生完成的自我反思表(见表1),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词汇掌握和主题探究情况。 通过以上评价活动,教师可以实时检测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主题意义把握情况,通过口头与书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落实评价体系,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点评等不同评价方式,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全面发展。 (三)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机整合。 改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重教学、轻评价的现象,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形成性评价体系。教师通过检测学生的课堂表现,真实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课堂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设计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堂,而不是单纯地展现学生成功的活动。一些教师在公开课展示中,重复讲解知识让学生展现学习效果,看似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这样的虚假课堂不能作为三者有机统一的标志。教师应该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出学生的学习难处所在,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为落实学科育人的目标提供实践基础。 (四)完善“教、学、评一体化”教育生态系统,提供智力保障。 落实学科育人的目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只靠一线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研究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研发出体现核心素养的测评工具,建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整合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估构成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生态系统。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指导思想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将教学、学习和评价融为一个整体,让课堂学习的各项活动之间不再孤立,评价活动能够有机整合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收集学生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要,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实现。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肖龙海,管颖.新课堂:表现性学习与评估一体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7(03). [3]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