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文学走进读图时代
范文

    刘芮涵

    摘要:读图时代到来以后,文学的表达方式由传统的纸质文本转变为现代的电子文本。文学经典通过视图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读图,人们可以花费少量时间轻松便捷地浏览大量信息。本文认为人们既要发挥图片阅读的优势,又要充分重视文字的功能,如此才能做到图文阅读的完美融合,使文学在读图文化中实现长足发展。

    关键词:读图时代 ? 文学 ? 审美 ? 电子文本 ? 纸质文本 ? “快餐阅读”

    21世纪,视觉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现代文化逐渐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阅读形式,进入了以图片为主的“读图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接受信息严重“超载”的情况下,更加趋向直观、快速、有效率的图片阅读,文字逐渐成为了图片传播中的补充方式,图片的大量出现引发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它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引发了文学界的一场重大变革。

    一、文学书写方式发生改变

    (一)电子文本取代了纸质文本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手机、平板、笔记本以侵略性的势头迅速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活和科技的结合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所带来的便捷阅读功能以及电子阅读天然具有的“快捷化”特点,使得阅读纸质图书的群体日益减少,更快速高效的电子阅读处于优势地位。青年一代的竞争压力不言而喻,这也就导致了当下国民阅读“碎片化”、“功利化”的特点,他们希望用较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阅读价值。在这种状况下,电子文本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于是,电子文本也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取代部分纸质文本,以不可阻挠的趋势迅猛发展。

    (二)图文并茂的时代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从上世纪30年代就阐明了“世界图象时代”的概念。他指出:“世界图象并非意指一副关于世界的图象, 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是指从一个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1]。当世界被把握成图像,文本阅读被图像阅读所取代的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读图时代”出现萌芽。1998年,《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出版,出版人钟洁玲以《读图时代》为名给丛书作序,在出版界和媒体界掀起了“读图时代”的浪潮。读图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使得图片的印刷数量被在一夜之间陡然提高,许多经典名著也被加入或者被改编成图片形式而重新排版发售。

    二、文学阅读方式发生改变

    (一)从文字到图像的阅读转变

    在如今大众文化愈发发达的时代下,人们越来越喜欢直观的图片阅读,而人们最早的阅读习惯也正是从图像开始。在人脑的记忆过程中,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一种记忆力,日本创造工学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推算过,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也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2]。人们不再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厚重的纸质书籍,而是拿起手机轻松地浏览大量图片来获取知识。这样的方式固然方便快捷,但是当图片信息量大、浅显易懂的特点被无限制放大后,其优点也会变成缺点。

    (二)快餐阅读取代了经典阅读

    “快餐阅读”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发展而迅速兴起,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优点受到人们青睐,但正是因为快速阅读图片,快速接收信息,人们排斥精神思考,排斥思维想象,逐渐遗弃了经典的纸质文本。西梅尔曾尖锐地批评过这种现象,他说:“现在没有哪一种刺激物能比感官的愉悦和神经的麻痹更值得享受。……这种艺术必须用灵魂来寻觅才能完全心领神会,而灵魂是这个欣赏者所必须首先拥有的。今天我们所要求的快感是能以某种方式刺激那些神经的快感,所有稍稍深刻的内容都必须加以排除”[3]。经典阅读带来的,不仅仅是增加知识储备,而且还是一种精神气质的陶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4],伽达默尔也曾说“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5],人类使用语言作为思维材料的依据,促进左脑思维和抽象记忆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在这其中文字无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当前时代读图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在顺应时代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读图的弊端,寻找一条文字发展的突围之径。

    三、文学教育的困境

    在读图时代下,面对纷繁复杂的视觉冲击,文字的思考力量逐渐弱化,人们阅读的思维含量逐渐减少,对复杂事物的解析能力日益下降。“碎片化”、“功利化”的阅读特点,也使得在为数不多的阅读空间里,文字本身所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体味感悟的精神升华作用受到限制。人们逐渐放弃了用心观察世界、用心探索事物的过程,转向于更加直观愉悦的读图,从而失去了文字所带来的深刻的思考。人们不再细心揣摩文章深意而是草率地以图代文,这不仅会导致人们思维能力以及阅读水平的下降,还会导致文学审美的缺失。

    当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搬上大荧幕,经典再次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书中引人遐想的人物形象逐渐被影视演员的角色形式所固化,如80年代电视剧《红楼梦》曾风靡一时,陈晓旭温婉羞涩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观园的优美景色也人们津津乐道。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演员不是人物本身,固化人物形象的消费更不属于作品的内涵,当洛神的形象被现代青年画家所改编传达,作者的情思能否展现出来?人物的细微变化是否就如影视剧那样粗略发展?本雅明曾写道:“‘我已经无法思考我想思考的。活动的画面赶走了我的思想。的确,观看电影画面时,人的联想活动立即被画面的变化打断了” [6]。图片使人们的思维局限在一方天地里,他们是被动地接收图片而不是主动地探究文字,他们一味地沉浸在图片所带来的欢愉感受,而忽略文字所带给自身的深度思考。这些是图片给文学阅读带来的巨大冲击,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时代性问题。

    四、结语

    在读图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既要保留人们阅读传统经典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增加人文素养,也要重视图片的作用,不能因噎废食,而仅因读图的弊端就对它全盘否定。陈雪虎先生也曾说:“经典并非永恒不变,而是会发生变化;不仅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有时是连续的,有时更是断裂的”[7]。“作为理论研究者, 我们应当看到图像的优点,更应当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总结出科学的、准确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术理论” [8]。读图时代已经到来,时代潮流不可避免,人们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读图这把双刃剑的反面和正面,充分权衡二者的利弊关系,共同筑建起图文共存的文学花园,才能达到人们向往的“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4.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99.

    [3]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译)[M].北京:文化藝术出版社,2001:116.

    [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M].上海:三联书店,1996:982-983.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74.

    [6]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87.

    [7]陈雪虎.当代经典问题与多元视角[A].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

    [8]孔凡娟.读图时代的到来[J].文教资料,2009,(08):84-95.

    (作者单位:临沂市第二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