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楼兰》中的中国 |
范文 | 摘要:从日本文学看来,以中国历史为内容的小说不胜枚举其中,于1958年发表的《楼兰》就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井上靖的作品。井上靖作为现代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诗人而闻名。从青年时代开始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本文探索了在西域小说《楼兰》中井上靖依据史籍塑造的中国形象。然后,结合井上靖先生的创作意图和对西域文化的认知,论述了井上靖对中国的印象的认识。从此得出,他在关注历史真实的同时,对小说进行了合理而满含深意的虚构想象,为人们留下了一个不一样的异域世界的结论。 关键词:西域小说 ? 中国形象 ? 历史真实 ? 自然环境 一、井上靖其人 井上靖是日本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北海道旭川町的军医世家。幼时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在每日新闻社工作后第二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井上靖9月入伍,作为士兵到达中国河北省,4个月后染病回国,同年退伍。后成为记者,发表了很多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1950年凭借《斗牛》获得芥川奖。1951年辞去报社书籍部副部长的职位,潜心文学创作。 井上靖小时候就对历史素材很感兴趣,能够背诵李杜二人的诗句。大学时代,更是将读过的《史记》、《汉书》等历史书籍应用到作品中。1953年井上靖将短片历史小说《异域之人》发表在《群像》上。1954年在《中央公论》上开始连载长篇历史小说《天平之甍》。1958年井上靖在《文艺春秋》上发表小说《楼兰》第二年,他的西域小说第二作《敦煌》问世。同年,被称为西域小说的《苍狼》开始连载。井上靖的作品被多次改变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另外,井上靖为收集资料访问中国30次以上,为中日友好交流贡献良多。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日本中文部交流协会会长,与山本贤二、司马龙太郎共同工作。1967年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勋章。1977年他再次来到丝绸之路重镇敦煌。1980年73岁高龄的井上靖作为大型系列节目《丝绸之路》的节目顾问、日本放送协会、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中国,在楼兰再次探访历史的足迹。向世界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在中日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井上靖与中国文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老舍、冰心的友谊至今仍为两国人民津津乐道。作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使者,井上靖大大地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二、井上靖的作品 井上靖的作品相当丰富,1975年由春潮社出版的《井上靖小说全集》达到32卷,其中11卷是历史小说,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井上靖被称为历史小说家。 井上靖以中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以古代西域为背景的作品。当时他还没有去过中国西部地区,凭借着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解读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以西域为背景的小说。开拓了现代日本文学独特的天地,拓宽了日本人的视野,将充满黄土味的“大陆性”带到了日本文学中。很多日本人以此为导游手册,参观中国西域。在战后中日帮教啊还没有正常化的情况下,井上靖对西域和中国人的描写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钥匙。 曾根博义曾在《历史中的井上靖》中列举了井上靖写的主要的历史小说。其中中国历史小说15部、日本历史小说8部,其他亚洲各国的历史小说2部。其中关于中国的历史小说可以分成4部分。 第一阶段是1949至1954年。期间,井上靖的作品是以《漆胡尊》为主的短篇小说。创作手法和技术还在探索期。 第二阶段是1957至1961年。这一阶段,作品篇幅开始变长。小说以中长期的新闻报道为焦点例如1959年出版的《敦煌》、《洪水》。期间,井上靖的创作手法和技术有所进益,小说的取材也更加丰富。井上靖借小说的题材分析人性,小说的意义更加深远。 第三阶段是1963至1969年。这一阶段,井上靖小说的取材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是西域地区还有历史上的人物故事等。包括中国历史作品《昆仑玉》和人物故事小说《杨贵妃传》等。期间,作者的作品不仅技法成熟,更加认真的思考人生。这一阶段的作品比前两阶段更加富有哲理。 第四阶段是1981至1989年。这一阶段,作者创作了最后一部有关中国的历史小说《孔子》。 三、关于《楼兰》 《楼兰》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井上靖的作品,自1958年发表就大受瞩目。《楼兰》是以古代西域小国的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井上靖在写《楼兰》的时候还没有来过中国。《楼兰》是从《游移的湖》处得来灵感,以被发掘的公主之墓为线索,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作的作品。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发现楼兰的遗迹,在游移的湖处发现一名年轻女性的木乃伊。井上靖就以此为基石展开想象,创作了《楼兰》。 《楼兰》讲述了一个拥有一万四五千人口的罗布湖畔的小国楼兰在大国汉和匈奴之间备受困扰和苦楚,尝尽痛苦的楼兰人民再也不堪侵略,便奉汉朝之命举国迁移。数百年后被匈奴占领的楼兰人欲夺回楼兰,《楼兰》的结尾,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再也找不到罗布泊的影子了,连楼兰城也被黄沙埋住了,作者由此揭示出決定楼兰命运的除了自然还有历史。 四、楼兰中的中国 (一)楼兰中的中国历史 小说的开头就写着“从前,西域有个小国叫楼兰。历史上,楼兰的名字出现在公元前130年至120年,消失则是在公元前77年。也就是说,历史上,楼兰国存在前后不过短短五十年,距今已有两千年。”乍一看并不是历史小说,而是故事。实际上井上靖说厚重的历史就像童话一样。 “罗布泊胡西北岸最靠近汉的讲就是楼兰。从汉通往西域的道路在楼兰分为两条:一条往南,沿昆仑山脉北麓西行;一条往北,沿天山山脉南麓西行。楼兰以南有且末、于阗、莎车、疏勒等国,过月氏往北经姑师、焉耆、轮台、龟兹等过,能到乌孙、大宛等国。所以,无论渠道南路还是北路,楼兰都是中原通往西域诸国的必经之路。”这些内容都是理性的。井上靖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描写将千年前的楼兰展现在读者面前。 楼兰是一个位于罗布泊畔的古代西域小国。中国的《汉书?西域传》中对楼兰曾有记载,但过于简略,许多问题(如楼兰国属于哪个民族等)都语焉不详,而这恰恰给井上靖提供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楼兰》以汉时小国楼兰为描写对象,作者选取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明帝、东晋孝武帝、北魏大武帝等各时期的历史画面来表现它的兴衰,文章最后一节补述了楼兰这一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以及它在二十世纪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 楼兰是确实存在的国家。楼安这个词首次出现是公元前176年在汉文文献上。这一年,汉文帝收到了一封来自匈奴单于的来信。信上写着“定楼兰、乌孙、呼揭及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但是楼兰何时立国,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之后张骞出使西域回国后向汉武帝汇报了楼兰的详细情、况。这时,楼兰已经和且末、大宛、于阗、姑师等沙漠地带的国家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着楼兰的后身“鄯善”“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由此可见,井上靖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 (二)楼兰中的中国的自然环境 楼兰是把中国的自然环境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 第一次是公元前一百二十一年张騫第三次出使西域的时候。“登上城楼,罗布泊湖面平经的如同一片蓝绸。湖水富含盐分,微风就能在湖面上掀起波澜,这一日却如此平静,使人惶惶不安。近岸的湖面颜色碧绿,到远处渐渐变成深蓝。从城墙上望去,湖北岸绵延着一望无际的丛林,白杨树中点缀着柽柳和其他灌木,宛若色彩斑斓的天然植物。湖南岸芦荻丛生,掩映着湖岸,不到近处看不见汇入湖内的几条河流,”上述内容展现了读者想象世界的美丽的罗布泊和塔里木河的景色。 第二次是楼兰人离开的第二天“仅仅两天,楼兰变成一座空城,仿佛一下子苍老了。狂风四起,泥墙倒塌,到处是沙尘,整座城邑一片废墟,黯然失色。第三天傍晚,大飞平息下来,数百名汉骑兵穿过沙漠来到这里驻守,空无一人的城邑顿时人马声鼎沸。那一天,罗布泊湖水浑浊,湖面扬起小小的波澜。”上述内容表现了楼兰古城刚刚被舍弃的样子。 第三次是离开楼兰十年后,一群回乡的楼兰人,“这群楼兰人在沙丘上远瞰曾经的都城楼兰,在他们眼中,楼兰城邑和四周风景与当日居住在这里的时候相比已经完全变了样。看看脚下,风贴着地面吹过,卷着几个小漩涡扬起一阵沙尘,十年前绝不是这样。城邑四周绵延起伏的丘陵也变了模样,面目全非。曾经水晶般清澈的湖水如今也变得浑浊,芦苇少了,能看到水波拍打着湖岸。” 第四次是年轻的指挥官带领数名部下一起登上楼兰古城。“城外是一望无际的沙海,无数的小沙丘连绵起伏,如同海面泛起的点点白浪,风比前一日小了,但还是卷起白沙粒,从沙丘上飞向空中,宛如一块薄布由北向南飘去。”两年后这位年轻的将领又一次和部下来到楼兰。“此时的楼兰城已完全被沙土掩埋,只露出一点望楼。他们又走进丛林去看哪个细长的湖,却不见踪影,只有一条白色的沙土路像长带一般延伸着。罗布泊湖无影无踪,楼兰完全被大漠掩埋。”也就是说,小说中楼兰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罗布泊湖面平静的像一块绿色的布匹,罗布泊显出锈色,之后又变为,细砂覆盖了城中的路面。这块薄布自北向南移动,罗布泊缩小成细长的湖,距离楼兰城邦非常遥远。这些自然变化的背后是赫定在《游移的湖》中提出的由风沙作用形成1500年的周期游移变化。这一周期变化才是楼兰城邦消失的自然原因。 历史上楼兰是一片美丽的地方。《汉书》中介绍了更多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能作兵,与婼羌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楼兰逐渐变成今天的遗址。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之后,且末河东北流,迳且末北,又流而左会南河。会流东逝,通为注滨河。注滨河又东,迳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兰之地也。此时楼兰已经出现用水不足的现象。《大唐西域记》的结尾部分描绘了这里荒无人烟、艰险恐怖的状况:黄沙流漫,随风时聚时散;行人走过之后留不下任何足迹,因此人们往往迷路;四顾黄沙茫茫,漫无边际,不辨方向;“复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现在的楼兰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沙漠上有几处几米甚至是几十米的沙丘,深谷纵横交错。另外,在文章中有三处异常天象也成为楼兰消失征兆。 (1)先王妃安葬在离老王妃墓地不远的半山腰。墓穴挖得很深,和棺木一起下葬的还有几根只装着王妃日用饰品的箱子和一只殉葬的羊。日落时分,楼兰特有的朱红、深紫、湛蓝详见的斑斓暮色装饰着王妃的新坟。 (2)老人来到一处像是罗布泊湖岸边的地方,下了骆驼。老人向惠安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基座红塔,其中一座高高耸立,四周露出红色的塔尖。老人久久凝视着,这些塔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真实,就像是微波荡漾的湖面上竖着一张彩色剪纸。 (3)楼兰人在离开楼兰四百六十年的时候,鄯善的年轻人冒着烈风和沙尘夺取楼兰。鄯善士兵回到城里,摆上搜寻到的酒樽庆祝胜利。太阳早早西斜,鄯善人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落日,晚霞五彩斑斓。这些精彩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这些描写或多或少都有虚构的成分,或许千百年前的那一天真的有明显的天象预示着楼兰未来的变化,不过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了。正是凭借着井上靖先生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亲临当年的楼兰,那时的风沙吹在脸上,连时光里都是斑驳的影子。 井上靖自青年时代就对以汉唐时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西域地区心怀憧憬。阅读这篇小说使许多读者为我国的灿烂历史文化而无比自豪,如著名作家冰心在为中译本《井上靖西域小说选》的序言中所说,“我要从井上靖先生这本历史小说中来认识、了解自己国家的西北地区,当年那美梦一般的风景和人物。这是我欣然执笔作序并衷心欢迎这个译本出版的原因……我感谢井上靖先生,他使我更加体会到我国国土的辽阔、我国历史的悠久、我国文化的优美。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井上靖的西域小说给中日文化交流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井上靖.楼兰[M].新潮社,1782. [2]曽根博義.『井上靖における<歴史>[Z]』、尚学図書刊,1986. [3]斯文·赫定.游移的湖[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4]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7. [5]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6]玄奘等.大唐西域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井上靖等.井上靖西域小说选[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8]杨守敬.水经注疏》(上卷)[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叶桐,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