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化迁移理论与外语教学相关性研究综述 |
范文 | 刘小艺 王凡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迁移作用一直被忽视,母语文化的缺失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文将对国内研究母语正迁移理论和外语教学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探讨今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文化迁移 ? 正迁移 ? 英语教学 英语已经成为人们在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事实上,语言的角色现在已不仅仅只是工具,它也是构成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与它所承载内容紧密相连。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应该是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我国,跨文化交际就落实到英语语言文化与中国母语文化的相互双向交流,不仅如此,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两者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文化输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令人堪忧,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失衡。这种失衡也引起了教育家的普遍关注。传统文化的教学和英语教学的研究逐渐深入,相关的文化迁移理论也在中国逐步发展。然而,当前的研究中,将文化迁移理论用于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影响的研究多以负迁移理论为主,而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正迁移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比例却很少。一、文化迁移理论概述 作为心理学名词,迁移是指假设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界的教学研究吸纳了迁移理论,认为外语的学习也会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的共同迁移元素理论,语言迁移分为即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主要表现为已经获得的知识或经验能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相反的阻碍作用。 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和。文化是后天的,它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隐蔽性,一旦被掌握就很难根除;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这直接导致了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存在巨大差异;文化存在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物质、社会制度以及观念等各个层次,而且各层次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文化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要注重文化迁移现象对于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是无法避免的。 和迁移理论相对应,文化迁移也分成两种:表层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前者主要是指具体的语言、习惯行为的迁移,这些要素是显性的、表层的,而后者主要是指价值观念和思想的迁移,这些要素是深层的,属于心理层次。文化迁移往往会导致语用失误,表层文化迁移常常导致语用语言失误,而深层次文化迁移则直接造成社交语用失误。二、文化迁移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现状 我们查询了中国知网的数据库,查询结果显示,以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及文化迁移为主题的文章一共有114篇,而仅有4篇文章讨论母语文化正迁移理论。 龚丽、刘伟凯(2014)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正迁移现象解析》一文中论述了在江西南昌某高校中进行了文化正迁移的实证调查研究。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数据分析结论显示:40%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化充斥了现有的大学英语课堂,2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学习中好涉及到英美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24%的学生基本不会介绍中国文化,经常介绍中国文化的学生也仅有26%。但值得欣慰的是,其中74%的学生自身很想学习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说明在学生身上对于学习并传播中国文化还是有一定的主观意愿和能动性的。根据问卷结果显示,该校学生认为阻碍他们介绍中国文化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觉得自己在运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过于欠缺,其次是自身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入,所以不敢去介绍中国文化。 荣永昌、李维滨(2015)在《对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正向迁移理论,不仅能有助于提升英语教学的高效性,还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者认为,正向迁移理论除了能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记忆影响,更能有效避免中华文化失语症现象。另外,作者还将正向迁移理论以及中华文化元素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的词汇、口语、句法和写作各个方面:(1)在词汇教学中,通过将能反映中西方文化的词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认知策略来记忆词汇,从而制定科学的词汇学习方案;(2)在口语教学中,先找出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负向迁移,如中式英语的错误表达方式,再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讓学生准确完成口语任务;(3)在句法教学中,通过总结英汉双语中的句子结构的相似点引导学生对英语句子的正确应用;(4)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汉语来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构建文章的结构,在汉语框架下运用正向的英语思维,借此提升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性。 于海静(2017)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策略》一文中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作者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发挥母语文化正迁移作用的需要以及推进“中国英语”发展的需要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另外,作者还从教材编写方面、教学模式方面、教学内容和测试内容方面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策略。 欧琼(2018)在《文化迁移理论视角下“中国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启示》一文中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双语和双语文化甚至是更多语文化的人。社会文化能力不仅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还包括母语文化知识”这句对语言文化的精辟论述,并指出文化“中国梦”能强化母语正迁移作用。结合文化迁移理论和5Cs(communications;cultures;connections;comparisons&contrasts;communities)标准,作者提出外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也不能忽视母语文化的学习,二者的重合现象会导致文化正迁移,促进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结构的掌握和对目的语文化的深层理解。作者从文化“中国梦”能够强化母语正迁移作用、能够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能促进跨文化双向交流三个方面提出以文化“中国梦”为契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三、结语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都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从而造成了英美文化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华传统文化则处于无足轻重地位的尴尬局面。我们的学生可以随口说出圣诞节、披萨等外来词汇,但说起春联的由来、灯谜的表达却一问三不知,这体现了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输入的缺失,即母语文化教育的输入。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的中华文化失语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一事实也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的顺利推广。 近年来,教育界已意识到这种状况,并作出相应的纠偏措施,其中作为中国最有信度的英语水平测试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段落翻译考题的范围涉及到中国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的内容。这一改变不仅考察了考生的语言能力,还考察了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的变化正是为了评估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因此,当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后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目的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入之间的平衡,成功地实现跨文化的双向交流,中国文化的适时导入有利于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也将积极促进英语语言的习得。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我们应该用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通过在课堂上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将来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一种本能行为。 参考文献: [1]龚丽,刘伟凯.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正迁移现象解析—南昌高效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现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4,(06). [2]荣永昌,李维滨.对正向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2). [3]于海静.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策略[J].科教文汇,2017,(405). [4]欧琼.文化迁移理论视角下“中国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启示[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8,(01). (作者简介:刘小艺,硕士研究生,武汉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