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时目标的设计
范文

    摘要:课时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者不能简单等同,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明确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遵循四则原则,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教学目标 ? 历史核心素养培养 ? 课时教学目标

    一、三组专业术语的辨析

    (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判断“什么知识最重要”和“什么方法最合适”(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尺度。

    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后的“彼岸”,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唯一科学依据。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课程目标分解到具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通过课时目标落实最终达成课程目标。

    (二)教学目标≠课程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是指历史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知识载体。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内容后的学习结果。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把课程内容当成教学目标直接呈现给学生,需要有相应的动词来描述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程度与水平。

    (三)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根据它的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1]其中“学习目标”,对于教师而言也被称为狭义上的教学目标,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达成要求。

    课时目标是更细化的教学目标,通常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目标制定。在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背景下,课时目标的制订需进一步精准、从细,要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层级要求去设定。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课时教学目标的精准制订,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导航”,支配着每一节课教学任务的落实。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原则

    第一,要研究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关系。课程标准是上位目标,教学目标是下位目标。上下位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抽象程度上的差异。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不同的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专题目标、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2]教师在制订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相关教学要求。举《中外历史纲要》中第3、4课“秦汉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学习内容为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这一学习内容的规定是:通过了解秦汉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上述规定是课程目标,是学生在学完秦汉这段历史后的达成目标。教学设计时,教者不能简单将其视为课时教学目标,需要细化,研究分析这一学习内容在发展学生五大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点。如“秦汉”一词是一个较长时段的概括:秦朝是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汉代包括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6年的西汉和从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的东汉;“秦汉”时期的时代发展主要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如果简单将课时目标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看似执行了课程标准,但显得过于简单,指向模糊,并没有把抽象的课程目标变为具体可的操作课时教学目标,雾里看花,难以清晰呈现。

    第二,要处理好五大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设计课时教学目标,要对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等级要求充分解读与理解,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例如《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题,课程内容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等。专家建议对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运用都城示意图,分析两宋都城的历史地位,认识都城是两宋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2.通过史料实证,了解两宋(都城为重点)的社会风貌,尝试依据史料分析和理解两宋社会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3.通过学习,形成对两宋社会经济繁荣的认识和认同,增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以上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養的培养,有效地融于一体,没有割裂,也没有厚此薄彼,保证了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第三,要分析学习主体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标准规定要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例,教师要分析学生对唯物史观五个基本观点的认知程度;要分析学生需要达到的是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素养水平要求的不同等。不能简单将课程标准的内容视为课时教学目标而呈现给学生。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除了教材、课件、网络视频等,可充分挖掘校内外的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实践基地等,可有效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认同学校、家乡的文化,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

    第四,要具有结果可评估性。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简洁、明确,能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衡量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对“秦汉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单元教学的课时教学目标可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3]上述目标的设计,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具体学习内容进行依托,指向明确:运用疆域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概括相关史实,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客观评判,使其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秦汉真实的历史。这样的课时教学目标便于测评,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的进步。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

    了解了课时目标确定的原则后,我们再来谈谈如何规范地表述课时目标。

    目标表述虽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它具有约定俗成的一些要素。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起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1)行为主体——学生。学生是课程学习的行为主体,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2)具体行为动词,即用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描述学习结果预期。例如:“能够梳理、能够运用、在……情况下、认识” 等行为动词是明确的、可操作的。(3)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例如:“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等。(4)学习水平,即学生学习结果的程度,或最低标准。它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例如,学习了秦皇汉武巩固统一的措施后,全体学生要能够“认识……重要意义。”等。

    对于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只有先弄明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制定出准确、完整而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2004,(Z2):13-14.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立项课题“‘学习者中心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优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Z053)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陶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课程和教学研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