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信息化德性培育策略探究 |
范文 | 毛晓健 蒋世标 摘 要:文章通过《一诺千金》这则教学案例的设计,引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信息化德性培育问题,强调通过网上网下的生活,在课堂上既要体现“思行互动”的理念,也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 关键词:课堂;信息化德性;培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自然,德性培育就成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行为的应有要义。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现实生活,而是衍生到了信息化社会的网络虚拟生活。由此,德性的培育不仅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層面,也要立足于网络虚拟生活层面,让培育对象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把表现于现实生活层面的德性称为现实德性,那么,表现于网络虚拟生活层面的德性就可以称之为信息化德性。文章将从一则教学设计案例谈起。 一、 案例引述 本课为苏教版七下《道德与法治》第六单元第18课《诚信为本》第二框《一诺千金》。本课以承诺为主线,对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了教材的综合性。个人的承诺反映了个人的信用度,意味着信守承诺对个人的重要性。设计从故事入手,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了解到承诺形式,懂得承诺要求,感知自身发展与承诺的关系,学会践约守信、诚实做人。 (一)故事追问,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2012感动中国人物:欧兴田(守墓老兵)。问题:欧兴田为什么坚持守墓30年?(因为欧兴田老人曾对战友做出了承诺)。小结:在生活中,有着许多承诺和守诺的故事,同学们,你是个信守诺言的人吗?你在守诺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么对待的?今天,一起来学习《一诺千金》。(设计意图:利用符合时代的情境故事,感受社会的正能量,接近学生与学习主题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态。) (二)思行互动,学习新课 读(PPT展示材料):不让老人牵挂儿女,不让孩子离开母亲/不让病魔侵蚀生灵,不让生活失去和平/我承诺/走上战场是无悔的选择,守护生命是神圣的职责/无私奉献是真诚的心愿,流血流汗是永恒的纪念/我不去想退路,走进病房很坦然/面对病人,我依然像从前/言语中传递微笑,隔离衣内有我不变的情怀/我不去想退路,走进病房很坦然/面对病人,我依然像从前/双眸中流动真情,护目镜下有我不变的誓言。然后告诉学生:这是2000年春天SARS肆虐时,一位叫王艳琴的大夫在SARS病房里写下了这首名为《承诺》的歌词,它抒写了那些在抗击SARS一线隔离区内的白衣天使向社会、向国家、向病人及其家属发出的承诺誓言。说一说:这样的承诺让人们为之动容,生活中你还接触过哪些承诺?(要求学生举例回答)。谈一谈:看了上述材料及同学分享的承诺事例,大家对承诺有什么新的理解?小结:承诺是给别人一份期待,给自己的是一份义务。(设计意图:用诗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悟,并将问题隐含在诗的回答中。) 考(在书中画一画):承诺最基本的形式有几种?小结:口头承诺和书面承诺。(设计意图:紧随上面的问题,利用考一考的形式,把学生的学习逐渐引入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上来。) 看(图片展示):儿子的如此承诺(内容从略)。评一评:1. 招揽生意时,是承诺还是宣传?2. 不信守承诺会有什么后果?3. 什么才是真正的承诺?(要求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小结:许诺之后,不努力地去实现承诺,而让承诺成为一纸空文,那不仅要受到良心上的拷问、道义上的谴责,有时还要受到法律上的惩罚,因此要慎重承诺,重在践诺。想一想: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信守承诺?小结:不轻易许诺,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特殊原因及早说明等等。悟一悟:信守承诺对个人来说有何意义?小结:承诺就是尽力而为,让承诺变成现实,才能获得心灵的释然,赢得他人的信赖。(设计意图: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反思自己,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中学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 问:同学们,对个人来讲要信守承诺,但对企业、对国家而言呢?(同样需要信守承诺)。说一说:哪些企业信守承诺的例子让你印象深刻?小结:汽车公司的“召回令”;“可口可乐”品牌的无形资产;洋快餐的高价“土豆”等。可见,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难存,国家无信则衰。信用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那些不诚信的企业,不仅无法生存,法律也对他们进行严厉的制裁。(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举例中明晰,诚信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更是各行各业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孩子心灵中种下“诚信”的种子。) 辨:先听一听歌曲《承诺》。后练一练:(情境选择,内容从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三)画龙点睛,课堂结语 同学们,有了诚信,信守承诺,才能立足社会;有了诚信,一诺千金,企业才能蓬勃发展;有了诚信,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把信守承诺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去,不管是在网上还是网下,都要保持一种风格,把诚信变成的一种信仰,变成一种民族精神,变成中华民族无往不利的法宝! (四)阅读拓展,走向课外 课后作业布置:推荐阅读《契约精神》。(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活动。) 二、 突破课本 通过对以上教例的讨论,可以发现,在培育“诚信”这个德性点的过程中,课本上缺少了信息化背景的讨论视角。由此,在二次备课的时候,决定加入以下两个讨论话题。 一是在讨论完“什么才是真正的承诺?”这个问题后,实时引入评析诚信建设措施这个环节:析一析(PPT展示材料):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突出了两大措施:措施一:加快信用数据的建设和开放1.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制度(信用代码、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失信惩戒);2. 加快征信数据的开放(全国个人诚信档案查询系统)措施二: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1. 子女教育方面(货款、参军、留学、交友、信誉);2. 事业发展方面(评优、升学、就业、家庭和谐)。 小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这一补充设计,意在于引导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不等于吃亏,而是个人、集体、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也让学生明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信息化社会的诚信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条件。这一环设计,为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立足自身做一个诚实信守之人做铺垫。 二是把“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信守承诺?”这个问题变更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信守承诺?网络生活是否需要信守承诺?”。这样的问题变更,原有的小结就变成了——不轻易许诺,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特殊原因及早说明等等。由于网络生活更为自由、更为隐蔽,它更考验人们的诚信品质,也更更需要人们拥有诚实守信的品质。这种变更,意在于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引向网络生活,让学生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线上线下要保持一样的人格魅力,在更加自由的网络生活中,更要懂得塑造自己的网络诚信品质。这样,就把网络生活纳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其德性培育也就更立体化了。 三、 案例启示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突破了教材中原有的现实生活范畴,增加了相应的网络生活案例,让学生对诚信品质的认知和价值认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现实生活,而体现出网上网下的一致性生活。面对网下(现实)网上(虚拟)的生活,通过读一读、看一看、帮一帮、考一考、想一想、议一议、悟一悟、练一练等多种形式,将课堂发言权尽量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紧扣“一诺千金”这一学习主题,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多维把握,探索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学生道德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多角度认知诚实守信这一道德知识点,尽力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由本案例联想开去,关于信息化德性的培育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信息化德性的培育,要体现“思行互动”的理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的个体德性影响是深远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变得多元起来,个体的“我”从传统社会的一元角色(即现实主体),变成了信息化社会的二元主体(即现实主体和网络虚拟化主体),哪怕是作为个人标识的名字也由传统的指代性向信息化社会的模糊性转化。如果一个现实生活的谦谦君子,在虚拟世界却是一个网络暴力制造者。那么,长久下去,这个人就可能变得更加虚伪,这个人的德性就会变得更糟。 为使学习者在网上网下的德性表现出一致性,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强调思行互动的理念,尊重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权利,提供给学习者自己主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面向现实社会生活、面向网络虚拟生活,并获得一致性的认同,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强调思行互动,一是在网上网下的“思”中强化学生的“动脑”行为,改变以教师“讲”代替学生“想”的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机会;二是在网上网下的“思”中强化学生的“动口”行为,通过“辨说”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是在网上网下的“思”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行为,通过练习、调查等“动手”行为,极大程度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理解、感悟和履行。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够尽可能避免话题设计上的虚无化、浅表化和无边化,让学生在具体的认知冲突中获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认识,推动价值建构的生成,彰显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信息化德性的培育,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維 面对互联网应用对生活的改变,广大教师育人意思也必须与时俱进。不管是那些因循守旧,无视互联网迅猛发展,陶醉于传统教学中的“自娱自乐”行为,还是不加区别地将所有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化呈现,这些都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正确选择。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深度广泛应用,使既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道德与法治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培养核心素养为主转变,从单一的课堂学习向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转变,由此要求教师要将互联网本身的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公众参与性、资源共享等特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 在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和价值多样性呈现的今天,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现实生活,应有效拓展到网络虚拟生活。老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网下走向网上,引领学生开展网上网下的德性建构,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流价值认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教师不要在单一的情景中简单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对生活两难问题进行辨析,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学习参与过程中,情感得到熏陶,辨别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强,对生活问题的认识得到提高,履行意志得到强化,表现为网上网下一个样的德性操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