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思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策略
范文

    摘 要: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门编写出版了《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在此书的封皮上写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体现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之所以如此重视历史,历史学科本身所体现出的时空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何为时空观呢?古语云:“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就形象地解释了时空的概念,而时空观则简单的理解就是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及其先后顺序。所以时空观被视为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核心素养之一。

    关键词: 中学历史;时序思维能力;时空一体化

    时空观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成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历史本身的特点就是时空的一体性,对于历史事件来说,时空缺一不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养成自身的历史知识体系,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及解读都有促进作用。其次,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是如此,例如美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能力包括“时序思维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已经形成共识,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素养。第三,在各级考试中,对于学生时空观的考查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在试题比例中比重也逐渐增加。为了让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况且培养学生的时空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进而使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 何为时空观?

    时空观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时间顺序,对事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总观点或看法。就历史学课而言,就是某一地理区域内,对生物活动整个过程的总观点。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对于培养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发展变化思维、客观及直观地了解事物区域概况、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演进规律及前后一惯性、更加清晰地掌握历史知识及发展脉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时间变化中的空间概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空间概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演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中国这一概念。在古代,国的含义为“城”或“邦”,中国自然就指的是中央之城。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中国的概念外延也随之扩大,扩展成为天子统治下的整个区域,就有了内中国而外四夷的说法。在整个封建社会,这一说法内涵没有改变,而外延却不断变化。其原因在于朝代的更替和统治区域的变化,有些时期更是出现了几个地方同时称自己为中国。受这一文化的影响,周边的朝鲜和日本亦有此称呼。到了近代,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民族的意识觉醒,在抵抗外族的侵略过程中,中国这一概念逐渐清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这一概念正式确定。

    从中国这一空间概念出发,考察其不同历史时期内涵和外延的不同,这样就会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认识,也就对整个过中国历史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对时间变化下空间概念的考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历史知识的普及,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历史不是单一事件这一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二)一定空间上的时间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定区域内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像在中国这一版图内,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就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显的特征,但从整体上看,社会整体是向前发展的,是不断进步的。再比如,在欧洲,起初经历了辉煌的罗马帝国;之后随着蛮族入侵,分裂为大大小小的城市国家;有着查理曼大帝的短暂一统及基督教教皇统治下的中世纪;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后,逐步形成了现在欧洲的民族国家格局。

    理清一定区域内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变化顺序,对于这一地区的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及前因后果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够由表及里地看清问题的本质。比如西方法律体系的根基在于自然法,形成于希腊城邦时代,在罗马时期得到发展,是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能形成的根源,西方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口号也是基于此而形成,并根植于西方人的骨髓里。

    (三)时空一体化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具有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即时空一体化。时间与空间本身就是统一体,不可分割。事件的发生离不开时间点,也不会没有空间点,都是时空的交叉点。考察一个历史事件,原因、背景、人物、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影响,缺一不可。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没有时空统一性的历史事件,就不能称之为历史事件,但从空间或者从时间上看历史事件也是不完整的,因为历史本身是一体的,不是估计存在的,历史事件必然是时空的统一。也只有从时空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出科学的历史演变规律。

    二、 如何培养时空观?

    在我国现行的教学体系下,中学是历史教学的初始阶段,而中学也恰巧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早期阶段。因此,如何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时空观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时空观这一核心素养的前提是掌握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下,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多数采取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由于记忆的时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而思维导图的出现,则在客观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是加深学生记忆的一种有效工具,其利用符号、图像、颜色等记忆要素,將相关历史知识构成一个整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在“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思考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内容及采取了何种措施?学生在翻看教材和查阅史料的后,就会总结出政治、思想、经济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总结出大一统是全方位的大一统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总结出的内容设计成“树枝状”的思维导图,以大一统为主要线索,分出政治、思想、经济三个枝杈,再在枝杈上将相关知识内容填充完整,这样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就呈现出来,在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历史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启发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的事件中,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其天然的优越性,可以将声音、图片、文字等多因素合成为一体,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课堂体验,使历史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在信息技术之前,历史课堂的特殊性,学生很难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状态,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影视技术的发展,古代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的演进。

    例如,在模块化复习时,讲授和总结“物质生活的变迁”这一板块时,可以通过影视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自古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化。通过播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影像资料,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各个历史时期服饰、饮食、居住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也能直观地体现,尤其是西方节日的传入对我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比如人们对吃西餐、穿西装、西方医疗设备等都能有直观的感受。

    (三)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中时空观念

    时间与空间是时空观最基本的两大要素,而历史地图则是这一观念的最直观体现。横向来看,在一定区域内发生的特定历史事件,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地域性概念。例如历代中国行政区域图、边疆地图、军事地图等,都直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国这一区域内的历史演变进程。而且绘图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屡见不鲜,从《山海经》《汉书·地理志》,到清朝的《读史方舆纪要》《历代舆地图》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区域严格的重要代表作,也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疆域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讲授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这一课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秦朝的疆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灭六国后,疆域辽阔,东到东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秦朝的疆域地形图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会对秦朝所处的位置有直观的印象。与此同时,再将我国疆域的变迁图形展示给学生,通过对比,学生会加深印象。在展示地形图的同时,将秦朝地形图中地名与现代地名作对比,又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在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

    (四)以今推古,提升时空观念

    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历史与现实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以史为鉴、博古通今,通过历史人们可以清醒地认识现实和预测未来,反之,从现实出发,人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构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例如,在“科举制的创立”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现实的考试制度等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教学。科举是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科举制度,也促进古代读书人群体的扩大,学而优则仕,成为士人出人头地的一条重要通道。这与现在的西方文官制度、与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都有着相似性,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通过对比,就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范进中举”式的表现所体现出的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能看到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三、 培养时空观的意义

    时空观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脉络、养成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习惯、不片面地看待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时空统一性,让学生能够更加完整地看待历史发展,对历史事件所处的时间空间点有直观的认识,这对历史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鉴于时空观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具有这一核心素养,教育部新编教材中体系已经回归到原来以时间、空间脉络的编写模式,改变了现有的模块化、专题性教材体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体例问题。现有的模块化、专题性教材体系,将历史学科的特点变成了零散点、片面地割裂了历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使历史事件不完整,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极大困扰和教学内容的重复。这次教材体系的改变和“回归”,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教師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按照时空观这一核心素养编写的教材,也对学生时空观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存月.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时空概念的教学[J].赢未来,2017(8):104.

    [2]王艳.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2018(4).

    作者简介:

    王晓龙,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育才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