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积累活动经验 培养度量意识 |
范文 | 摘?要:首先,探讨度量的本质,提出度量单位的意义;其次,通过实例加以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测量活动的经验水平;最后,提出培养学生度量意识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经验,发展空间理念。 关键词:活动经验;度量;度量单位;度量本质;思维经验 《教室有多长》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新版课标首次提出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把长度单位的学习放到更大的背景当中,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构建和理解测量知识,体验测量过程并积累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源头,学会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一、 追根溯源,深挖“度量”本质 “量”源于“量”,“量”是“量”的结果,要让学生很好地形成长度这一“量”的概念,需要让每个学生有操作,让每个学生有个体的独特感受及表达权,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初步经历和体验标记、比较、相等、单位复制、可加性这五个测量活动的基本性质,体会量的长度是由多个度量单位累加起来的,也就是说用与度量相同的较小的量,看看被度量的量有几个较小的量,这就是度量的本质,让学习在实践测量中真实的发生。 二、 教材比较,确定“度量单位”的意义 我们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有些教材直接学习标准长度单位(厘米、米)。而北师版教材在引出标准长度单位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测量教室有多长?“长度”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的体会和认识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它的实际意义。 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也是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因此,学习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在明确实际测量的对象后,选择恰当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及方法关系到测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进行,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测量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是关键,“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 三、 学情分析,了解测量活动的经验水平 学生在一年级曾经经历过简单的测量活动,比如比较两个文具盒谁长、谁短,比较身高等。为了更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我们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前测。具体问题包括:①考查学生对数与量的理解程度;②考查学生的长度空间观念;③考查学生运用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说出复合数量的说出单一数量的只能说出数据的说不出数据的 1. 你的身高是多少?4.13%(1米21厘米)5.45%(130厘米)45.72%44.7% 2. 以下三条线段哪条长度是1厘米? 4厘米1厘米10厘米 50.73%24.54%24.73% 3. 有什么办法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会选用什么? 尺子其他物品 (76.25%)(23.75%) 从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一)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比较薄弱 第一题发现学生基本能说出自己的身高,但并不表明对长度单位有了正确理解,多数学生能说出自己身高的数据,但是说不出后面的单位,原因主要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还没有形成数与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结果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测量中不仅能获取测量的数据,还要体悟到测量数据所对应的量的累加。第二题进一步确认了学生对长度单位认识的薄弱,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选择出正确的长度线段,说明对长度单位理解还是很薄弱的。 (二)测量长度的方法多样但是并不标准,容易产生很大误差 学生都选择用尺来进行测量,但是在具体操过程中,学生度量的方法却是五花八门,错误率特别高,这说明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与认识是比较单一的。学生对测量的元认知差异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学生拉回原始的认知起点,让学生在测量较长距离,通过“量”认识“量”,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度量单位”。 因此,我们确定了让孩子尝试测量,交流测量方法,积累活动经验;再次测量,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思维经验,发展空间空念。 如何在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实施过程中重难点?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测量活动其重点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难点是在活动中体会度量单位及其与度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从直接的活動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思维经验。 四、 积累经验,培养度量意识 (一)从理解“长”入手,确立度量的基础 庞加莱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因此,几何学所研究的空间本身是人为设定的,设定的基础就是度量,度量的基础就是两点间距离,即线的长度。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注重让孩子直观感受长度这个量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一,我们把教室的桌椅清空,让学生有空间去发现感受长;第二,孩子们自己去指一指,感受教室的长,确认两点之间的距离;第三,为了让孩子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长”这个量,我们用红色的贴纸清晰地贴出来。这一过程就是让孩子从平面产生“线”的过程,让教室的“长”具象化,让测量具有可操作性!突出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距离的长度,深刻理解了“长”的概念,也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从测量方法入手,梳理学生活动经验 儿童已有的测量经验是多样而且并不标准规范,这是他们的经验起点。好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暴露这个经验。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教学,为此我们将第一个学习活动确定为初步尝试测量,意图在于展现学生的测量方法。测量后,教师提出:你是怎么测量的?在测量时有什么好的小妙招吗?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就是让孩子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发现问题,想出解决办法。如,测量工具的首尾相接,不要留空隙。做标记,沿着直线测量等。在分享交流时明确了测量方法,积累了活动经验。只有孩子自己亲身经历了他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就有了内驱力!经验的梳理以及方法的总结为学生在第二次测量过程中扫清了活动经验不足而带来的障碍。 (三)从合作习惯培养入手,梳理学生合作学习的经验 本节课的测量活动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考虑到测量活动的难易程度,我们确定了三人作为一小组开展学习。人数过多会产生分工的困扰,也会带来测量活动效率的降低。从测量活动本身来看,明确分工的意义在于让儿童有参与的意识和目的性,但是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过于细化的分工也会带来学习活动的机械性。所以我们在此次活动重点培养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以参与性和目的性的提高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依据。 (四)经历归纳与抽象,提升数学思维经验 1. 度量标准的直观展示,感受标准与结果的关系 在展示测量结果时,我们在黑板上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学生的测量工具,同时突出地呈现了测量的标准长度,即在工具上我们用鲜明的红色纸条标出了这个非标准长度单位,让孩子们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让孩子体会:(1)选择的长度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会不同。(2)长度标准越长,结果就越少,长度标准越短,结果就越多。为什么要把原有的实物长度原封不动地转移到黑板上呢?也是出于对学生空间量感的一种尊重和保护,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1个半的拖布杆的长度具体指的是多长。度量标准作为“标准”的意义就在于在度量过程中被不断复制叠加,因此,这个度量标准要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对于理解教室有多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抽象实践活动,揭示度量本质 度量本质的揭示需要载体。测量活动中的现场性和开放性,并不能利于学生抽象个人的经验,在揭示度量本质的这一难点问题上,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的策略,将每一个工具的长度抽象为度量的标准,将测量活动抽象为就是要数一数某一长度中有多少个度量标准,揭示了度量的本质,实现了数学活动中操作经验向思维经验的提升和发展。无论用哪种工具,都是以一定的长度作为标准去度量教室的长,教室包含多少个这样的度量标准就是教室的长。把孩子动手操作的结果用抽象的数学符号、图示表示出来,即实现从三维到二维之间的空间转化,提升孩子的思维经验。 3. 设计游戏活动,增加活动变式,深化思维发展 在游戲活动环节中,我们注重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及年龄特点,设计了搭一搭、比一比的游戏,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孩子体会到相同长度单位累加得越多,量就越大;同时也感受到长度单位不同时,即使数量相同,但长度结果却是不同的,变式学习活动的增加,深化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者简介: 赵春梅,女,东北师大教育硕士。吉林省骨干教师、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明星教师、长春市科研名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其中《兴趣为起点?快乐学数学》获长春市论坛优秀教学奖;执教的课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其中《厘米的认识》获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特等奖。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经验,并不断总结提升,多次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并获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