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语用背景下的写景文教学中的言语建构策略分析 |
范文 | 摘 要: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言语的建构,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写景文,文质兼美,于写景状物中,表达对景物的赞美以及抒发自身的情感,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教学中通过反复涵咏赏读,培养语感;披文入情,揣摩表达;创设情境,扎实语言训练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关键词:写景文;语言建构;语用训练 一、 引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帮助学生自主进行言语建构,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教材所选写景文章,多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并表达对景物的赞美以及抒发自身的情感,虽篇幅较短,但词句凝练,形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更是儿童言语建构与运用不可多得的范本。在教学中,基于语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扎实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言语的建构与发展水平。 二、 以语感的培养促言语的建构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写景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的建构,必须依托于语感的培养,重视朗读、吟诵,重视语言积累。 (一)激趣诵读,品味词句,感受言语特色 维戈茨基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的。”写景文的词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香味形,极富特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词句的学习入手,去玩味词句,发现有趣的言语特色。 比如教学《火烧云》片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反复诵读,发现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不同的形式:“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通过朗读,读出词语的韵律感。“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能说成:像葡萄样的灰,像梨子样的黄吗?通过对比读,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读起来感觉却并不一样,体会汉语构词的简洁、明快,表义的形象,富有质感。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列举一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对比品读,读出节奏与韵味。在此基础上,将这三组表示颜色的词语打乱顺序带入句子中,让学生再来品读,比如“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一会儿金灿灿的。”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对比品味、颠倒顺序等不同形式下的反复诵读刺激下,学生借助语感的差异不仅能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之快、之多、之美,更让学生感受汉语表达的节奏与韵律,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 (二)反复涵泳,想象情景,体会言之细腻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熏陶感染的过程。写景文章的学习,犹如为学生打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将江山秀景和绵绵柔情融于字里行间。学习写景文,就是要让学生徜徉于这美丽的画卷,沉浸在作品的语言之中,通过反复涵泳,体会语言表达之细腻。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的感受,语言朴实自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读来又有一种连绵不绝的美丽。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句,交流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草原,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初入草原内心的那种高兴、舒畅之感。在对文字品读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情景:如果你是老舍先生,一个在京城里长大,每天对着的都是北京狭窄的小胡同,当你第一次进入茫茫草原,你会怎么办?你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明亮,你的鼻息是否闻到了清香,你的心情是否豁然开朗。让我们读文字想象画面,带着你的想象,慢慢地读,慢慢地感受这美丽的草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感受扑面而来的草原气息。教学写景文,要摒弃烦琐的分析,引导学生还原情境,让学生走进美景,于文字中想象画面,反复涵泳“平地是……小丘也是”“一会儿……一会儿”……入情入境的朗读,是徜徉于文字,是流连于画面,此时都不重要。 三、 以领会表达之妙促言语的建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景语之美,情感之切,更要让学生领会描写之妙。在研读文本中深入体会文本表达之妙,提高建构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链接文字,对比阅读,追寻表达之巧 部编版教材在编写中,有一个特别好的创意,即增加了课后的“阅读链接”。在教学写景文时,要善于运用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指导,通过同类题材不同表达,找出批文入情的方法,感受作者“为何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比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花之歌》一文,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阅读链接中还选择了他的另一首诗《啊!风》。在教学《花之歌》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我”是花,表达了作者对花朵怎样的情感。阅读《啊!风》时,体会作者表达了对风的哪些赞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但是人称不同,第一首诗歌是用第一人称来写,而后一首诗歌却是用第二人称来描写,是作者随意而为吗?可以把這两首诗歌中的人称进行对调吗?这些问题,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就是在向作者追问,问出文字背后站着的那个“人”,体会不同表达的效果。 (二)链接背景,追问作者,体味字后之音 文章的作者,有的直接出现在作品之中,直接抒发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有的则隐身在作品背后说话。写景散文,作者大多借助于所写的人事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中,如果仅仅透过语言文字的感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因为,有时候,这个文字背后的“人”未必一定是作者,也可能是作者投身出来的理想中的那个“人”,通过这一类人的胸怀、情操、眼界、思想等,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读者。 比如季羡林老人的《夹竹桃》一文,有一段描写对于花影的幻想的片段:“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常人眼中一团模糊的夹竹桃的影子,在老人的眼中可以幻想成地图、荇藻和墨竹,还有小虫子、飞蛾以及微风的参与,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饶有兴趣。教学如果仅止与此,自然不能体味一位老人的爱国之情。教学中,通过链接作者的写作背景:1959年季老作为民间外交的使者,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50周年研究大会,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小于故乡常见的夹竹桃,引发他无限思绪,激情写下了这篇散文。再回读这段文字,让学生交流,既然是幻想,就可以随便想,然而作者却想到了“地图、荇藻、墨竹”,你又会读出什么呢?作者借助典型景物抒发情感的方法便轻易就能感悟到,既得文,又会意,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由情寻物的技法。 (三)链接生活,审视自我,学会及人之感 写景散文,虽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感,但这些景物大多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引导学生学习写景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之景,心中之情,更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审视身边景物,勾连自己的生活,培养审美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其言,更能得其法。 如教学《丁香花》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学生不能理解此处的“丁香结”,到底是花结还是“心结”,不能理解作者说的“人生中没有结,生活就会变得平淡无味”的含义。在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忆中,还有哪些值得你回忆的瞬间,很多时候,一帆风顺的事情,怎么也记不得了,恰恰是这些困难、挫折,却让人记忆犹新,也让我们迅速地成长。在学生一次次链接生活,审视自我的过程中,与作者的心灵架构起了沟通的桥梁,懂得作者情感生发的视角与感受,学会了“一语双关”,借景抒情,建构了言语表达的技巧。 四、 以扎实语用促言语的建构 写景文的教学,要通过开放感官、感受生活、角色转换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迁移与运用,提高学生言语的建构水平。 (一)开放感官,捕捉生活,写出多维视角 蒋勋说:“人的各种知觉都是美的通道。”作家写景,善于运用多种感官捕捉景物之奇妙,融入自己丰富的联想,将景物惟妙惟肖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我们在教学写景文时,就要引导学生触摸作者丰富的感官经验,努力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体验,捕捉生活細节,感受自然之美,建构写景的多维视角。 如教学《丁香花》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段文字作者围绕丁香花的哪些方面来写,找出“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莹白”“参差的绿”“红窗”“十字小白花”“一簇”“一树”等。感受作者在描写丁香花时,不仅描写了花色、花香,还有花形的变化,更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描写才会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读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开放感官仿写“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学生从梅花的色中感受到花香,从背景“百丈冰”写到斜伸的枝条,有形有色,饶有兴趣。 (二)合理引导,仿中求新,锤炼个性表达 语文教材是一个例子,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就是要学习课文的例子。但是,课文的语言只是文章作者的个性言语习惯与表达技巧,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在模仿中逐渐创新,才能养成自己的言语习惯,写出来的东西才会富有特点,脱颖而出。因此,在借鉴中必须通过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表达的训练,才能起到“仿中求新”的效果。 如学习《丁香花》第一自然段:“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顺序与视角,明白如何聚焦画面的方法,和生动的表达。鼓励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刚进校园时,看到校园里的那株蜡梅花已经开放,融入自己的观察写一写。由于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的仿写会出现很多的雷同片段。此时,还要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独特的想象,运用合理的修辞手法,并写出自己由蜡梅想到的人或事,写完后,还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修改。锤炼个性语言,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五、 结语 总之,写景文的教学,不论是感受景物之美,还是体会表达之妙,最终都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只有教师提高“语用”意识,在具体的语用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龚友琴.写景文本,要真正走进语言里的风景[J].小学教学参考,2018(1):65. 作者简介:倪健,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