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美ESI高被引论文对比分析及启示
范文

    张琦 张勇

    【摘 要】 ESI高被引论文受到中外高校、科研机构、学者的高度重视。文章选择中美2016—2018年的ESI高被引论文,从年度分布、学科属性、国际合作、主力发文机构、期刊分区与影响因子、主力发文期刊等维度开展对比分析,以此反映中美科研在高水平研究成果方面的差异,发现差距与不足,为推动我国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及“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中国;美国;ESI;高被引论文;对比分析

    【作者单位】张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张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常规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互联网+思维下项目式教学方法在学术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Y-B201872)。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1.016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1年基于SCI和SSCI数据库开发,分别针对农业、化学、工程等22个学科,对机构、国家和期刊的论文产出和影响力进行学术评价的计量分析数据库。近年来,随着国际科研竞争意识的增强,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尤其是高水平论文产出状况正成为衡量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学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国内学者围绕ESI高影响论文(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开展研究的不多,以主题词“ESI AND 高影响 OR 高被引 OR 热点论文”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核心论文和CSSCI论文,共得到55条结果。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邱均平(2010)、李茂茂(2011)、刘月雷(2015)等學者基于ESI数据库对某一学科领域开展文献计量分析,通过对国家/地区、机构、期刊、高被引论文、科学家、研究主题等指标的统计分析,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李晓红(2014)、梁花侠(2018)等学者针对某一学科的ESI高被引论文开展分析,分析指标有高被引论文数量及国际排名、期刊、作者、国际合作等,旨在了解我国某学科的学术水平;许仪等(2017)探索了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对ESI高被引论文发表的贡献;宋敏等(2017)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热点论文进行分析;汪雪锋等(2016)基于ESI学科覆盖图对中国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从已有研究来看,尚未见到从国家/地区的角度开展ESI高被引论文宏观对比的研究。特别是针对ESI论文生产力、影响力唯一领先我国的美国,开展中美间ESI高影响论文各项指标的对比研究仍有欠缺。

    从2018年5月更新的ESI数据来看,美国ESI论文总数3780797篇,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的中国(大陆地区,下同)论文数(2142189篇)的1.76倍。但是,美国ESI高被引论文数(69004篇)却是排名第二的中国高被引论文数(22543篇)的3.06倍,被引频次(65197890次)也是中国(20600612次)的3.16倍。深度挖掘中美ESI高被引论文的各项指标,对于发现中美ESI高被引论文的差异,了解两国科学研究的不同特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基于ESI数据库(2018年5月更新),选取2016—2018年中美两国ESI高被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年度分布、学科属性、国际合作、主力发文机构、期刊分区与影响因子、主力发文期刊等维度开展对比研究,分析我国ESI高被引论文现状,正视差距,明确不足,为相关学者提供学术参考,以期为我国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及“双一流”建设的进步提供借鉴。

    一、中美ESI高被引论文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1.ESI高被引论文总量及年度分布对比

    2016—2018年美国发表14542篇ESI高被引论文,中国发表7827篇ESI高被引论文,美国ESI高被引论文数是中国的1.86倍。从每年的ESI高被引论文数差距来看,2016年美国ESI高被引论文数是中国的2.07倍,2017年缩小到1.65倍,2018年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数较少,暂不做统计。可见,中国与美国ESI高被引论文数的差距呈缩小之势(图1)。

    美国2016—2018年的ESI高被引论文中,11211篇论文被SCI收录,2405篇论文同时被SCI和SSCI收录,926篇论文被SSCI收录(图2a)。中国7827篇ESI高被引论文中,7312篇论文被SCI收录,396篇论文同时被SCI和SSCI收录,119篇论文被SSCI收录(图2b)。相比美国,中国ESI高被引论文更集中发表在SCI期刊上,而SSCI论文比重相对偏低,被SCI收录的论文占ESI高被引论文总数的比重高达93.4%,被SSCI单独收录的论文占比1.5%,而美国SCI收录论文的占比是77.1%,被SSCI单独收录的论文占比6.4%。

    2.ESI学科分布对比

    按22个ESI学科,分类统计中美ESI高被引论文,研究其学科属性。统计结果显示,中美ESI高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美国ESI高被引论文主要分布在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达3512篇;其次是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GENERAL)、化学(CHEMISTRY)和物理学(PHYSICS),均在1000篇以上。中国ESI高被引论文则主要分布在化学(CHEMISTRY)、工程学(ENGINEERING)和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论文篇数分别为1472篇、1297篇和1163篇,这三个学科齐头并进,表现均比较突出;其他学科的ESI高被引论文篇数均在600篇以下,其中,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437篇,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GENERAL)152篇,这与美国ESI优势学科存在明显差异。

    3.论文国际合作对比

    2016—2018年美国14542篇ESI高被引论文中,8567篇论文属于国际合作发表,占比58.9%。中国7827篇ESI高被引论文中,4152篇论文属于国际合作发表,占比53.0%。美国ESI高被引论文的国际合作占比相比中国高5.9%。从两国ESI高被引论文的合作国家来看,美国主要与英国、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合作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5.8%、15.1%和14.2%(图3)。中国ESI高被引论文则主要与美国开展合作,共计发文2100篇,占比26.8%,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论文数均不超过650篇(图4)。这显示出,美国开展科研国际合作的国家在分布上相对广泛和均衡,而中国科研工作者则更多地与美国开展科研合作。

    4.主力发文机构对比

    按科研机构统计ESI高被引论文数,以了解中美ESI高被引论文的主力发文机构。结果显示,美国ESI高被引论文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文2532篇;其次是哈佛大学,发文2061篇,相比其他机构优势明显。中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发文1549篇,远超其他机构;排名第二的是清华大学,发表ESI高被引论文458篇;排第三的是北京大学,发表ESI高被引论文349篇。

    5.期刊分区与影响因子及主力发文期刊对比

    基于中科院期刊分区在线平台,得到中美ESI高被引论文发文期刊的大类分区及2016年影响因子。美国13615篇ESI高被引论文查询到13431条结果,其中,一区9236篇,占比68.8%,二区2833篇,占比21.1%,三区972篇,占比7.2%,四区390篇,占比2.9%。中国7708篇ESI高被引论文查询到7654条结果,其中,一区4597篇,占比60.1%,二区1949篇,占比25.5%,三区748篇,占比9.8%,四区360篇,占比4.7%(表1)。可见,相比中国,美国ESI高被引论文更多刊发在一区的SCI期刊上。美国ESI高被引论文平均影响因子是19.223,高于中国ESI高被引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12.966)。

    从论文的刊载期刊来看,美国ESI高被引论文发表在1933种期刊上,中国发表在1271种期刊上,重合839种期刊。美国ESI高被引论文刊文量最多的是Nature和Science。中国ESI高被引论文发文最多的期刊是Advanced Materials,发文量为293篇,其次是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發文179篇,然后是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文169篇。

    二、中国学术研究发展的建议

    1.提高科研水平,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缺乏高水平研究成果是我国学术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高额物质投入、科研人员对学术研究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似乎并没有换来与之对等的产出[1]。当前,我国科学研究亟须由数量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变,为此,我国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瞄准国际科研发展前沿,勇于挑战前沿科学问题,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获取更多高水平的科学发现,提升科研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科研竞争态势[2]。科研管理部门应做好高端仪器设备及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加大对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奖励,还应建立中国学术界专家评议、同行竞争、终身教职等制度,多举措为科研工作者保驾护航,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孕育的温床。

    2.关注国外优势学科,正视差距,取长补短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大陆顶尖大学与美国顶尖公立大学在分学科实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应正视差距[3]。从前文的对比结果来看,美国ESI高被引论文主要分布在临床医学学科,而中国ESI高被引论文主要分布在化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等学科,美国临床医学学科ESI高被引论文数是我国的8.04倍,展示出较强的科研实力。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应正视中美学科间的差距,提高对国外优势学科的关注,特别是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尖端技术的跟进与研究。通过积极参与前沿科学研究、派遣访问学者赴美交流、留学生学术进修等方式,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管理部门应制定优势学科发展计划,一方面,对接国外优势学科的顶级科研机构与高校,明确优势与不足,深化机构间科技合作;另一方面,加强对相关学科的支持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队伍,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推动相关学科取得长足发展。

    3.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我国“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应仅是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也应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升华,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基础[4]。与美国相比,我国SSCI论文数量及其占比尚需进一步提升。当前,国内社会科学学科获得科研资助的机会和资金相对于理工学科偏少,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科学高水平成果的产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引导和激励社会科学研究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时跟进国内外前沿成果与研究热点,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提升我国社会科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科研管理部门应提高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度,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和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多手段并举,激励社会科学研究者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

    4.加强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论文的国家间合作是反映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科研合作对科研论文的质量提高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提高科研成果被引频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提高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关键途径[5]。四大世界大学排名中的THE与U.S. News指标体系均设置了论文国际合作比例,以此来考察大学的国际科研合作情况,比重分别占2.5%和10%,显示出知名大学排名机构对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视。2016—2018年美国ESI高被引论文中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相对略高。为此,我国科研机构与科研工作者应深化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是“走出去”,参与他国发起或多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承担任务,鼓励科研工作者访问交流、深造进修,融入国际科研学术圈;二是“请进来”,通过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华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等途径,积极创造科研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提升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5.加强成果原创性与新颖性,提高顶级期刊高影响力成果数量

    Cell、Nature和Science是目前公认的世界顶级期刊,在这三大期刊发文,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学者科研成果的高度肯定, 也是衡量某国科学发展的标准之一。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要求是在领域中具有重大影响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对科研成果的创造性、新颖性等要求之高不言而喻。因此,我国科研工作者应当面向科研最前沿,聚焦研究方向,针对领域中的重点难题、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精益求精,取得具有开创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力争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提升成果的科研影响力。科研管理部门应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驱动科技成果产出由数量导向逐步向质量导向转变,鼓励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海洋,吴龙,董维刚. 为什么中国学术研究数量众多但缺乏高水平成果[J]. 科学学研究,2012(8):1134-1142.

    [2]赵蓉英,全薇. 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分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2):105-106.

    [3]莫蕾钰,洪成文. 中美顶尖公立大学一流学科学术发展比较——基于InCites数据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6(8):61-69.

    [4]滕连帅,戴相斌. “双一流”大学建设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01-206.

    [5]叶伟萍,梁文艳,胡咏梅. C9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分学科的国际合作比较[J]. 教育研究,2017(3):53-6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