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拓展出版渠道,打造中国文学立体出海新范式 |
范文 | 【摘要】中国文学“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国家主管部门、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应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关? 键? 词】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走出去”;出版企业;知名作家 【作者单位】马会峰,海南大学,郑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9.26【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5.009 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传播影响力总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后,文化的传播需求被进一步激发,作为文化传播典型代表的文学出版“走出去”成为必然。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加快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越来越重视,相继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等八大出版工程,涵盖内容生产、翻译出版、发行推广和资本运营等全流程,打开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市场,覆盖全球60多个语种,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输出的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 2.“走出去”的文学类型和题材更加丰富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强调了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性。在此影响下,反映中国当下现实,展现中国创新智慧的当代写实文学、科幻作品、谍战小说、儿童文学、网络武侠小说等迈开“走出去”的步伐。有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有130家出版机构的871种英文书籍被海外图书馆收藏,其中《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等当代中国主题图书备受海外出版机构青睐。可见,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远超历史类图书。 3.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范围越来越广,中国文学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全世界读者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杰出的文学作家获得世界级文学奖项。例如,2012年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以《三体》荣获“雨果奖”的刘慈欣,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都证明了中国文学在当代世界文坛的重要影响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二、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出版企业和作家的重要职责 在看到近年来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文学“走出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文学作品还未实现整体性走出去,规模效应发挥不足;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依然有认知空白,英语世界对翻译作品的先天歧视仍然存在;翻译、推介、版权代理等方面的人才匮乏,仍是制约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学“走出去”任重道远,国家、出版企业和作家应从自身领域出发,各司其职,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力推中国文学“走出去”。 1.国家层面:要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好宣传平台 从本质上讲,中国文学“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对外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是出版企业、出版人的行为,还是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现中国文化特色,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重要工作,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体现。可以说,国家在支持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层面做好中国文学“走出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完善保障制度,实施精准的扶持政策,如我国出版业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出版工程;另一方面,举办世界级的图书博览会,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平台,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两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政策扶持可以激发出版企业制作优秀文学作品的热情和积极性,积累更多优质资源、优秀作家,从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举办世界级的图书博览会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打造出口平台,最终实现“走出去”的目的。如果说政策扶持是帮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潜在因素,那么,举办世界级的图书博览会则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因素,显然,以图书博览会的形式推介本国文化更为重要。 首先,依托世界级图书博览会,我们可以拓宽文学推介范围,便于世界更快、更方便地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只有主动出击,主动把代表中国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送出去,才能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我国对外交流工作早已开展了一系列的主动推介活动,如在外事活动中向他国赠送优秀文化作品等。但这种传统做法只停留在他国的精英阶层,覆盖面太窄,很难形成大范围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国家行政行为也很难持续开展,缺乏长效性。相比之下,世界级图书博览会主要是出版企业参加,文化推介的覆盖面更广。同时,出版企业间面对面的直观交流,也让文化以更直接、更方便的形式快速传播和对外输出。在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有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1520家海外展商参展,其中,新参展的海外展商有92家。参展的国家和展商数量均创出历史新高。这也表明通过博览会推介的形式,以中国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其次,依托世界级图书博览会,我们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保障中国文学更顺畅地“走出去”。有资料显示,全球约有80%的图书版权交易始于各种图书展。因此,举办世界级的图书博览会,是实现本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也是各大出版企业收获经济利益的重要平台。在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现场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678项,同比增长7.9%,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意向和协议3610项,同比增长11.28%。在对外贸易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也连续多年实现贸易顺差。也正因为效果显著,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从两年举办一次改为每年举办一次,从而保证优秀文学作品能持续不断地“走出去。” 2.出版企业层面:要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好产品保障 作为文学作品的实际生产者,出版企业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上,既具有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又具有实际经济诉求。从近几年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情况来看,在出版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的认可度、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受限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整体文化传播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国出版企业主要存在三个不足。 一是优秀的译介人才不足。文学作品“走出去”,开展海外传播的首要条件就是翻译和推介,翻译水平和推介能力,直接影响 “走出去”的实际效果。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翻译的新书有近万种,翻译专业人员也有6万多名,但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依然短缺,一些小语种的翻译人才青黄不接。此外,熟知中西文化差异、了解国际版权交易规则的编辑、版权代理人等推介人才的稀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版企业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学。 二是与国外优秀出版企业的交流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出版机构受制于事业单位性质,与国外优秀出版企业的交流合作程度不够深。自出版机构改制为企业开始,这种交流合作才走上快车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与国外出版企业合作的我国出版企业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型出版集团,还未形成规模。 三是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体系特别是西方文学体系中的认可度不够。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有1500多种,其中有150种是美国作品,而美国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平均每年不到10种,即使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发行了,销量也普遍不高。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不对等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质量不如美国,而是因为文化地位上存在差距,导致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化中的认可度不高,相应的文学作品销售不畅,这也进一步影响出版企业的积极性。 做好中国文学“走出去”,出版企业至少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 一是内容选取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特性,能够反映当下中国的风土人情,也要具有国际眼光,具有文学的世界性,能够直击人性的最深处。反观近几年畅销欧美的《狼图腾》《三体》,以及麦家的悬疑小说和莫言的系列作品,它们无不是立足于中国的民族性,又兼具世界性,在内容的深层次打通了东西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因而能够得到海外读者的高度认同。 二是优秀译介人才的选取既要注重本土人才的教育培养,也要充分发挥海外汉学家、外国出版商等各方人才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出版企业要主动与高校对接,以订单式、双向交流等方式共同培养。同时,出版企业还要注重发掘海外汉学家、出版商等国外译介人才,因为相比国内专家,这些海外人才对译介目的地区的出版市场和读者更了解,更易推广中国文学作品。 三是中外出版企业的合作方式既要将出色的外国出版企业“引进来”,也要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兼并等方式让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长期以来,我国出版企业在与外国同行合作的时候,更多的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引进海外资本、管理模式等。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中国出版企业出海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升,像版权合作、资本融合、开设实体书店等合作方式都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比如,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法国菲利普·皮基耶出版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公司联合开办俄罗斯首家中文书店等,都是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的有益尝试,在此推动下,中国文学可以更生动的姿态让海外读者了解和接受。 3.知名作家层面:要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树立好品牌标杆 如果将国家、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比作一幅山水画,那么,国家就是远处烟煴朦胧的背景,看似虚无,却是整幅画作的支撑;出版企业就是中景中清晰可见的大山,既是支撑力量的现实体现,也是整幅画作的重点;知名作家就是近景中撑船而行的船夫,具体而实在,是整幅画的灵魂。也就是说,国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背后的支撑力量,出版企业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要实施者,知名作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要践行者。知名作家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知名作家,海外读者可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学。黑格尔曾经说过,个体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对个体的特殊性研究进而对整体形成认识。同样,海外读者通过对知名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读,就能对中国整体的文学有一个大概认识,也能从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比如,通过麦家《解密》一书,海外出版企业能看到中国悬疑类小说的发展水平,打破对中国此类型小说的认识偏见。再如,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得到的不仅是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荣誉,还是以此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的重视。 二是通过知名作家,中国本土相关类型的文学作品得以快速发展。知名作家也是相关领域的发展标杆,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能够促进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发展,从而加快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如刘慈欣的《三体》在风靡世界、斩获多项国际大奖后,带动了我国科幻类小说的大发展,使该类型小说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同类小说水平,此后郝景芳再获“雨果奖”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中国文学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总的来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对外传播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稳健、速度加快。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纵向上看,中国文学“走出去”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大改变。但从与世界其他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的文学影响力的横向比较看,中国文学的差距仍然较大,“走出去”还需加强内功和外功的修炼,提升品质,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向“走进去”升级发展。 1.在内功修炼方面,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学出版的质量和水准 一方面,以文学世界性的眼光生产、择取优秀内容。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文学呈现的形式如何变化,作品内容本身才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内容为王”的原则始终不能改变,改变的应该是对内容核心把握的眼界,作品关注的本身应从中国现实出发,以揭示人类本性为己任,提升作品的世界性特征。另一方面,以适合目的地区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译介。中国文学毕竟是中国特色的,如何以目标国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等适当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走出去”中要特别关注的。很多时候,不是中国文学作品不够精彩,而是不适应译介目标国的阅读习惯。出版企业在译介作品的时候,不僅要注重译介人才培养,还要注重与海外译介者的合作,增强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2.在外功修炼方面,要积极融入世界文学体系的发展中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或参加世界级的图书博览会,全面、深入地展示中国文学的最新成果。参加世界级图书博览会是中国文学“走出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国家主管部门既要举办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图书博览会,为加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提高平台,也要组织或鼓励国内出版企业参加世界级图书博览会,主动出击、主动推介,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探索与海外出版企业更加丰富多样的合作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的渠道、方式也更加多样。我们既要把握时代给予的机遇,积极引进海外出版企业的管理经验、资本运作方式等,也要主动布局海外市场,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兼并等方式,发挥海外出版企业已有的服务网点、营销渠道和优质人员优势,加快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参考文献| [1]胡安江.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就与反思[J]. 中国翻译,2018(6):18-20. [2]张海云,石运章.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路径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09-113. [3]韩梁. 中国文学海外出版传播的思考和启示[J]. 对外传播,2018(8):30-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