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日本手机小说已走向“衰落” |
范文 | 诸葛蔚东 2009年2月,日本纪伊国屋书店以该店在全日本63家书店的销售数据(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为依据,公布了2008年度畅销书排行榜。日本2008年最为畅销的图书是《让人梦想成真的象》(飞鸟新社),其后的排名依次为《哈利·波特和死的秘宝》(静山社)、《B血型的自我说明书》(文艺社)、《生命之法》(幸福之科学社)和《女性的品格》(PHP研究所)等。2009年1月最为畅销的图书是《奥巴马演说集》(朝日出版),其后分别是《难读的汉字》(二见书房)、《男道》(幻冬社)、《只做对大脑有益的事》(三莅书房)、《勇气之法》(幸福之科学社)等。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一畅销书排行榜的前100名中,竟没有一本手机小说。而在2007年,手机小说还是如日中天。这一结果给日本出版业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日本网络媒体J-CAST称日本的“手机小说热”业已终结。 在传统出版业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手机小说一度给出版业带来生机。在日本,这种手机小说的读者群是高中生,这一受众群是一个潜力颇大的市场。此外,手机小说的作者和读者主要是年轻人,手机是其创作和阅读小说的主要媒介。作者把在手机上完成的作品,以短信的形式陆续发到发表手机小说网站,读者通过手机下载这些小说。由下表可知,手机小说的读者基本上不读传统的纸质小说。 自2002以来,手机小说开始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盈利模式也开始形成。到2007年,手机小说大为流行,在东贩公布的畅销书(文艺类)排行榜中,前三位均为手机小说,在前10位中有5本是手机小说。 在日本近年的出版业中,文艺类图书一直销路不好,但手机小说出现后,由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创作的手机小说的销量却超过百万部,给出版界带来一个全新的景象。其中,销售了数百万部的《恋空》和《红线》等小说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从而形成了空前的手机小说热潮。 手机小说《恋空》在“魔法之岛”网站上连载时,点击率达3000万人次之多,以传统书籍的形式出版后销量突破207万册。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后,1个月就创下了电影观众超过240万人次的记录。在《红线》被搬上银屏之后,最初发表了该小说的Oricon公司所经营的网站onlion的点击率激增,会员也增加了4倍。 “魔法之岛”所发表的小说中已有70部被以纸质的形式出版,该网站的利用者有600万人。手机小说的主要内容为恋爱题材,后来逐渐扩大到科幻和恐怖小说。作者多为高中女生、家庭主妇和女性上班族。 在手机小说热的初期,每月只有1~2部的手机小说问世,初印大致为2万~3万册,很少有退货,市场销路很好。但在大型出版社纷纷涉足手机小说出版以后,每月有十多部手机小说出版,这类图书的大量出版分散了读者群。有观点认为,这是导致手机小说走向“衰落”并最终使得手机小说在畅销书排行榜中名落孙山的主要因素之一。 金融危机下的日本出版业可谓乱象丛生。迫于生存的压力,出版商都在极力发掘可行的经营之道。2009年2月,在位于日本出版业中心地带神田的三省堂书店内,笔者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书店大厅附近,漫画版《资本论》被摆在一个凸显的位置,该书还附印有本书已销售了120万册的字样。而20世纪30年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家小林多喜二的小说《蟹工船》(1929)在去年出版后一直甚为畅销。该小说诉说的是船工在受到船长的虐待和剥削后终于觉醒,并决心组织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故事。出版商试图把当今日本社会的贫苦化现象与战前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联系在一起,这是该类图书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原因。 作为一个信息和出版大国,日本的出版业曾有过辉煌的过去,这得益于极高的识字率,图书市场一直看好。但是,近几年日本的出版业却陷入了低谷,尤其近两年一直是在负增长,而且这种不景气,是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在这种不景气的状态下,每年都有1000多家书店或是关闭或是改换门面。记得以前到日本时,在电车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埋头读书的人们,但现在这种现象已很少见。在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变化,杂志开始为人们所疏远,2008年,在日本出版业界发生的一大现象是杂志的停刊,如《朝日新闻》社的《论座》、《读卖新闻》社的《读卖周刊》和讲谈社的《现代》等著名杂志陆续退出市场。过去在电车中挂得满满的杂志广告也大都不见踪影,出版业的萧条也由此显露无遗。 出版业的生存状态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社会和市场的选择,其中有诸多的不可预测性。但就2008年的日本出版业来说,最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刚刚新兴的手机小说的“衰落”。这一出版现象让人们感到既困惑,也有些渺茫。而2009年日本出版业的走向似乎更是未知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