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版权输出“功夫在诗外”? |
范文 | 杨松岩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加速了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但从宏观上看,版权输出、“走出去”项目,特别是进入欧美图书市场的项目,与引进英美版权相比,差距仍然非常之大。原因何在? 中国文化尚未形成世界主流文化.“走出去”难度大。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要走向世界,除了历史文化背景外,还有其外在和内在的诸多因素所决定。从外在原因看,中国影响力还不够强大,而文化的影响力从来都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国力等影响力成正比的。从内在原因看,中国出版业是典型的“内向型”产业,国内市场很大,使得绝大多数出版社并没有把“走出去”当作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走出去”利好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出版社投入成本大,基本没有赢利。国家政府为翻译费买单是政府在文化输出方面起的一个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真正实现并加速实现“走出去”的战略计划,出版社是关键因素。可出版社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更多地做的是一种公益事业,即:出版社不但无利可图,反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走出去”政策实事求是地讲受益者是翻译者及国外出版社。 举例来说:我们按输出一个版权平均应付1000美元计,扣除国外税款15%,代理费10%(常态),支付作者版税50%。国内流转税5.5%,企业所得税11%,计算得出: 1.1000美元×15%+1000美元×10%=250美元(国外税款及代理费) 2.1000美元-250=750美元(出版社暂实收款) 3.750美元×50%=375美元(作者版税) 4.750美元×5.5%+750美元×11%=123.75美元(国内税收) 用第2项减去第3、4项,即:750-375-123.75=251.25美元 我们排除近两年美元贬值的比兑,以两年前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率,即按美元1:7.5人民币计:251.25×7.5=1884.38元人民币。即:输出一个版权实际收入是1884.38元人民币。按输出500种版权计算,1884.38×500=942190元。试想,一个中小型出版社一年如出版国内图书500种,按每一个品种获利5万元计,总利润就是2500万元,而且在运作程序上要比版权输出简单的多。另外,上述费用还未包含样书邮寄费、海关税等等,国外税收,代理费也只是取一个比较低的参考值计算。加之投入的宣传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等,出版社基本上无利可图。 缺乏可供决策的科学信息。近几年,不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类似这样的报道:我国版权输出与引进的比例已从过去的1:10缩小到1:4;某某图书版权输出到某某欧美国家,首印几万甚至几十万;在BIBF及法兰克福书展上与外商签订多少多少版权输出合约等等。从事版贸的人都知道,版权贸易与各种实物贸易,与经贸部的贸易有本质的不同,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变化,更不可能在规定的时期内实现顺差,对于个别单个版权输出到国外并创下几十万的印数纪录,恐怕最多也是极端案例了,至于在国际书展上一下签署多少种合约,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也是“功夫在诗外”。 几点建议: 1.资助计划的调整,加大向出版社资助倾斜。 资助计划的调整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翻译出版工程”,二是加大向出版社资助倾斜。 今年3月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第五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翻译出版工程”,即不仅可以资助翻译费用,还可以申请资助出版及推广费用,但前提是必须有国外出版商确认出版。我想可否再深入一步,由政府出面组织有关专家选出几十种有集中代表性的反映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高端作品,用适合西方读者阅读习惯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编译,以金额资助翻译出版工程的形式,直接用英文出版,给国外出版商提供英文样书评估,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及效率。 第二,如上所述,由于只资助翻译者,出版社投入的各项成本大。加之税收政策等因素,适当对出版社给予一定的补贴,即:“推广办”凭出版社提供的与外商双签的版权输出合约,每份合约给予一定奖励,数额可另行拟定。 2.不搞行政一刀切,按市场规律运作。 在国际书展上,往往能听到这样的信息,某某出版社,集团输出版权多少多少。据了解,这些报数字的出版社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他们被要求必须输出多少多少,有的还给下达行政指令,某某出版社几个,某某社几十个等等。试想这样的数据统计是否科学。因此,建议各社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按市场规律运作版权贸易。 3.组织团外出版商到田内对口出版社考察。 这是一项有针对性地落实“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措施。即由“推广办”拿出一笔资金,由各成员单位提供国外特别是欧美专业对口的出版商名单,邀请他们到中国各自对口的出版社访问。来访人员必须是负责购买中文版权的专业人员,这样便于直接沟通,信息交流准确,针对性强,效果显著。 精彩摘要: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张纪臣:国际书展能折射出全球书业的兴衰与发展趋势。今年举行的各大国际书展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减人气旺,会议第一,会谈第二,本土书业唱主角,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话题。虽然大集团预算经费在消减,但无不缺席,而中型出版机构表现更加活跃,更抢眼;小型出版机构则更经济更务实,甚至出现了4平方米的微型展台,在此大背景下,我国书业应该关注如何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海外出版业萎缩后出现的市场空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辛广伟:由于我国出版业是—个封闭与独立的行业,产品几乎都是内销,所以在各国书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出版业的主体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受到影响的主要是以广告经营为主的新闻媒体、委托加工与印刷、上市企业及成品书出口。 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于丹<论语>心得》之所以能成功,切入点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支撑了中国社会的和谐与提升,现代西方社会对传统经典的态度和认同出现了危机,为什么中国人对两千年前的经典能够如此重视,这对西方有什么启示?其次,坚挺的市场表面,媒体的公开与高效,引起国际出版业和新闻界的兴趣,也刺激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心与了解。其三就是符合国际出版惯例的操作模式——国际版权代理制,选择版权代理商来运作外向型图书,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把相关多方的商业利益通过合同捆绑在一起,形成合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美出版业的确带来不小的影响,—些大出版商的海外投资十分谨慎,因此,近期有关版权贸易的总体状态是意向多而实质成交者少。另外,除了翻译人才的严重匮乏外,中国成熟的版权贸易经纪人才不足,加之为了“走出去”急于追逐数量上的成功而贱卖中国文学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既不专业更影响了版权贸易市场的基本秩序。他建议在文学出版方面要守住三句话:战略上要积极进取;心态上要不急不躁,战术上有的放矢。在目前状态下,出版社最好选择名牌出版机构与版权代理机构合作,而且是宁缺勿滥,严格守住价格底线,只有卖得越高外方才能做得越好,而一本书乃至几本书在国外成功后就会产生联动效应。同时,充分利用国外出版商急于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心理并以此作为交换条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