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样的孩子,不同的故事 |
范文 | 王 楠 近年来,少儿文学市场不断升温,出现了很多表现少儿生活的优秀作品,这里面最出名的当推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书中马小跳和他的小伙伴儿们的校园故事轻松活泼、自然可爱,受到那么多小朋友的喜欢,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一样。同时,市场上西方小学生的校园故事不多,要知道,全世界的童心是相通的。用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刘春生老师的话说,他们是一个民族,就叫“儿童族”。那么,美国的儿童在校园里玩些什么?他们和中国的小朋友到底一样吗?他们互相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因此当我们找到这套克莱门斯作品时,我们惊喜——书中看到了一个让人惊喜的答案。 克莱门斯作品中讲的是几个天才儿童的故事。他们有的不肯人云亦云,热衷创意,随时都能想出出人意料的主意;有的质疑学校的纪律,模仿甘地的“不抵抗运动”,不动声色地向学校施加压力;有的不满于学校用成绩评高低,不以为然地说:100分有什么了不起!故意考零分。这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点,就是三个天才儿童都获得了全小同学的一致拥护和配合。以至于他们向学校、向老师、向权威交办的影响越来越大,突破了班级、校园,走向社会。当老师们领教了孩子的厉害,也从这些校园故事中看到孩子们富于想象力、善良、正直、竞争、团结等可贵的品质后,他们一直遵循了“孩子利益最大化”这个教育原则。这是多么可贵、多么可爱呀。这些精彩的校园故事、师生冲突,最后总是在是生的交流、理解中达到共赢。这些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们这些编辑,我们相信这样好的故事肯定能够吸引中国的小读者们。 故事环环相扣、笑料频出、高潮迭起,让人时不时笑出声来。但在策划、编辑过程中,我们意识到,除了轻松幽默、活泼有趣等孩子喜欢的元素外,贯穿在克莱门斯作品中的教育话题和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是多么难能可贵。《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校长允许孩子们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来上学,用废弃的汽车做校舍;《我们叫它粉灵豆》中的葛兰洁老师,在全校学生在杰克的率领下,连街边商店卖文具的女人都管笔不叫笔,而是叫“粉灵豆“的危急情况下,下禁令、搞惩罚,不怕把校园里的事情闹大,引起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多年后,杰克已长大成人,打开十几年前葛兰洁老师写给他的信,才知道老师就是故意这么做,故意大唱反调,在背后推了杰克一把,帮他实现自己的“惊天大计划”。呵呵,就像看完《窗边的小豆豆》的小朋友嚷着:“妈妈,我要上这样的学校!”看完《窗边的小豆豆》的家长朋友感叹:“我小时候怎么没遇到这样的老师呢!”看完《我们叫它粉灵豆》,谁不想在林肯小学、在葛兰洁老师的爱与智慧中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呢。 我们把这套书的读者定位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为了迎合小读者的兴趣特点,我们在封面、插图、制作上做了一些特别的考虑。封面上力求好玩有趣、新鲜活泼,比如《我们叫它粉灵豆》的封面,是以小主人公为首的一群孩子围在一起,好奇地抬头注视着一支硕大的笔。插图方面,我们买了台湾版的插图,绘者是曾获得亚洲绘本双年展荣誉奖的台湾插画家,画风非常清新可爱。但我们觉得插图数量不够,又找国内画手补画了三分之二的插图。为了使内文更加亮丽多彩,引起孩子的兴趣,我们在书中用铜版纸加了十个彩色插图。包括套封制作在内,我们力求克莱门斯校园小说系列在少儿图书市场上以更出众、更有品相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少儿图书在定位、制作方面有它自己的规律。在这方面,我们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帮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安武林等专家看了作品后都非常喜欢,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并撰写推荐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刘春生老师,他把三本小说作为阅读资料打印给学生,学生反馈回数十条信息,这里边有评价、有感叹,也有嬉笑,都那么自然可爱、童趣盎然。我选摘了几则放在书中前面,和读者分享。孩子们喜欢,觉得好玩有趣,觉得用的是他们的语言,说的是他们的事——就像五年2班学生薛昊明说的“哈哈,为什么天下的小学生的想法做法都一样呢?”——这让我由衷的高兴。刘春生老师倡导教学改革,著有《作业的革命》一书,探讨人性化教育理念。他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写了一篇书评《走进儿童民族的信使》,把这本书当作老师走进孩子世界的媒介;同时,谁没有童年那段黄金的记忆,刘老师从大人的角度写了另一篇书评《无价的宝贝——童年》。 我们把部分专家的推荐文章、学校老师和学生读后的评语放在书前,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希望克莱门斯作品能够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的笑声里;走进当代教育生活,走进老师的爱心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