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构建出版社编辑人才队伍成长机制
范文

    周百义

    “出好书,出人才,出效益”九个字,如果认真解读,基本概括了出版界的职责与使命。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出好书,无疑是人才所为;有了好书,两个效益也就显而易见。但三者中,其实最关键的是“出人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队伍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江文艺出版社多年来坚持将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立社之本,竞争之基,发展之力,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人才成长的机制。目前,出版社人才济济,二十余年来实现了不间断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仅武汉本部一般文艺图书销售码洋达到四个亿左右,如果加上北京中心的图书,达到七个亿的销售规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更重要的是,出版社自身成长了一批管理人才,也向兄弟单位输送了一批领导干部,从而推动了全省出版事业的发展。目前从长江文艺出版社成长而走向社级领导岗位的共有14人。其中长江传媒股份公司七家图书出版社,一家音像出版社,长江文艺社编辑成长起来担任社长的有三人,担任总编辑的二人。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湖北美术出版社社长、崇文书局社长、湖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九通音像出版社总编辑过去均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另外湖北知音传媒集团的董事长、知音集团控股的致公出版社总编辑也是从长江文艺出版社选拔派去的。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出版社的副社长,集团总部的两个处长,也都是从长江文艺社走出去的干部。这些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大部分是笔者在任时招聘进社的编辑,还有一部分是社里原有的青年骨干,笔者在任时他们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所以,有人认为湖北出版界的干部队伍中有一个“长江系”。

    实际上,“长江系”之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调侃之言,但也道出了长江社人才辈出的客观现实。这些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过去大多都是在编辑一线工作,他们以其对出版事业的献身精神,工作岗位上卓越的贡献,以及较强的团队意识,经过层层选拔而最终走上社级领导岗位的。在探讨新时代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回顾总结长江文艺出版社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机制,对于出版业的持续发展,或许有某些借鉴作用。

    一、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在出版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逐步改善从业人员队伍的结构

    “造物之前先造人”,日本松下公司的開拓者松下幸之助指出:“松下电器公司与其他公司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员工的培育与训练上。”松下公司成立自己的商学院,对员工进行一年的培训,从企业价值观到接电话等细节都纳入教学范围。中国出版界的先驱张元济在主政商务印书馆时,提出“广为储才,推陈出新;裁汰冗老,超擢先进”的用人原则,为商务印书馆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快速发展。因此,无论是普通企业还是作为特殊行业的出版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都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否取胜的核心要素。而对于以文化建设为己任的出版企业,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则更为迫切。在出版企业的人才队伍中,虽然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也同等重要,但作为出版社核心的编辑队伍,对于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编辑人才队伍的重要,从理论上说,人皆知之,但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种种原因,在人才队伍建设这个问题上,有些企业由于领导人的频频更换没有坚持下去,由于领导人重视不够没有放在首要位置,由于领导人任人唯亲进人把关不严,由于自身经营不善或者企业文化不能留住人才。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社长之际,出版社编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文革”后回到出版社的老同志年龄已比较大,在职的一些年轻同志又多是接班的职工子弟,出版社中大学毕业受过专业训练的员工所占比例很小,编辑队伍人员少而行政人员比例过高。于是,社领导班子经过商量,计划每年从高校中招聘三至五名有硕士学历的学生到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同时也在社会上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招聘时,我们注意学生的教育背景,除了在本省985高校招聘优秀学生外,还到外地招聘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做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有些管理部门的领导,曾经希望将他在其他单位工作的子女调到出版社来,由于不符合出版社的招聘条件,笔者顶着重重压力,始终没有接收。有关单位都知道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六亲不认”,基本上没人再敢托我解决类似的问题。笔者离开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的位置后,接任的两位社长,都是硕士毕业后来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工作成长起来的佼佼者。他们主政后,也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出版社中从业人员的学历、业务人员与行政人员的比例,都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这为出版社持续高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人才队伍的成长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

    人才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出版社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

    1.建立高效有用的培训机制

    编辑的培训,出版社都比较重视。但不少出版社虽然重视,但效果并不明显,到了选题策划,编辑依然不知从何下手。为什么呢?笔者觉得很多出版社重视技能和基础知识培训,但不重视编辑适应市场能力的养成。编辑的技能通过培训容易掌握,但对于变化的市场,个性化的图书产品,却是需要经验和智慧才能驾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于出版社招聘进来的人员,没有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导师制办法。这种办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这种办法还有作坊式的传统局限,如果师傅本身手艺不高,会影响徒弟的成长。在信息化的社会,集中培训比单个面对面传授更为科学和有效。我们对编辑的培训,在岗前培训的前提下,主要使用“案例教学”来拓展编辑的视野,通过实战训练来培养编辑的市场感觉。

    首先,是请业内的专家来讲授自己的成功操作经验,扩展编辑的视野。我们不仅有计划地请业内的专家来讲课,还利用与我们合作的专家来社沟通工作的机会,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成功出版案例。如我们请畅销书推手金丽红来谈畅销书编辑与营销的经验,请资深出版人刘硕良来谈经典图书的开发,请黎波来谈图书的营销,请安波舜来谈出版理想,请白冰来谈引进图书的开发,请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来谈当前图书市场的表现,等等。

    当然,我们更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对编辑进行面对面的“案例教学”。如出版社的月度生产调度会、市场分析会、选题分析会,社领导、发行人员和编辑都要参加。我们在会议上分析本社图书的优劣得失与市场表现,剖析竞争对手的当家产品和经营策略,研究各地各种畅销书排行榜,请负责营销的同志结合市场表现分析当前的图书市场走势。会议上除了做宏观分析,还注意对每本图书的装帧、设计、定价、投放时间,产生的效果进行具体讨论。每次会议讨论时,编辑们可以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言,有关部门的同志做出相应解答。与此同时,社里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的同志,都要对当前的市场趋势和具体的产品进行详细的点评。

    当然,我们也注意编辑内部的交流。在选题制订前夕,会安排青年编辑就某些选题方向做专题调研。这些编辑虽然还不太成熟,但他们通过搜集数据,走访调查,征求意见,结合社内外的实际,促使他们认真思考,写出调研报告,用PPT的形式向全社编辑汇报,同时,安排成熟编辑或者社领导进行点评。这种压担子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同时,通过他们的分享与汇报,也让其他编辑了解了市场情况。除此之外,每年出版社内选题策划得特别成功的编辑,也会请他们结合自己的做书体会,向全社编辑汇报他们的心得。这种近距离的典型引路,会产生更强的示范效应。

    出版社这种经常性的以会代训,“官教兵、兵教官”的案例教学方式,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贴地气的细微末节,让青年编辑可触可感,可学可跟,让他们很快从中找到了选题策划与实施的实战方法。社里的青年编辑,有些进社很快就成了骨干,而与他们同时分配到其他社的编辑,还在起步阶段徘徊。如目前担任致公出版社总编辑的李潇,从学校毕业来社后策划的第一本书是“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的《读史记》。她以其周到的服务,对书稿的认真把关赢得作者的认同。该书销售当年达到45万册,多次登临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后来她担任编辑部主任,也在编辑部内推行这种沙龙似的讨论教学,带出了一批优秀编辑。实践证明,这种平等开放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编辑成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按照马斯洛的激励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存是第一,自我实现是最高的境界。出版社既要考虑编辑的生存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要让他们能够得到精神的满足。要实现上述两点,必须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种机制的具体体现,是出版社要制订好一个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的分配制度。在出版社转企前,出版社的基本工资要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去发,但效益工资部分,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可以根据单位的效益自己制定。出版社的效益目标责任制,是根据单位下一年的经济情况而不断调整。每年年底制订下一年度的效益目标责任制时,会下达每位编辑每年需要完成的利润指标,根据利润指标确定编辑及全社的分配比例。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下发执行。年终计算奖金时,请编辑自己先按照分配政策核算,然后由有关部门核实。这样编辑心中有数,也有压力。经过审核后的每位编辑每年的发货码洋,我们会制订一个排行榜,贴在醒目的位置上,既让编辑增加自豪感也让他们感受到压力。编辑效益奖金的分配原则是上不封底,下不保底。对于成绩特别突出的编辑,除了评选各种先进,给予必要的物资和精神奖励外,还会选择其中的优异者,送他们到国外去考察。后来随著出版社转为企业,我们按照前三年的业绩对编辑的工资进行调整,取消职称挂钩和年限挂钩,真正实行收入能多能少,更进一步调动了青年编辑的积极性。

    3.大胆使用年轻编辑,在实践中发现人才

    在国有企业中,干部能上不能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让富有创造精神,有奉献精神的编辑走上领导岗位,是出版企业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按需设岗,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办法,将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工作业绩,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年轻编辑选拔到中层干部岗位,给他们压担子,促使他们成长。在笔者到出版社的第三年,所有的中层干部就全部卧倒,重新实行竞聘上岗。很多年轻的编辑,通过这次公开演讲竞聘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如目前担任崇文书局社长的韩敏、担任湖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姚梅,都是在竞聘中担任了中层干部。但是,我们对于中层干部也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都实行一次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如姚梅在有一年的竞选中从中层干部岗位下来了,但下一年度由于她工作努力,再次竞选上了中层岗位。我们这种竞聘全部实行公开透明的原则,当选者的票数当场公布,社领导不增加权重,与普通员工一样只有一票。与此同时,在上级的批准下,我们在1997年就实行社级领导成员竞争上岗。目前在湖北美术出版社担任社长和股份公司编委会办公室主任的两位年轻同志,就是在社内竞聘时走上社级副职领导岗位的。经过几轮的干部竞聘上岗,出版社形成了“要拿钱,靠市场;要当官,台上讲”的观念。这样,出版社内没有当面抱怨嫌钱少了的员工,也没有跑官要官的不良风气。有在双向选择中下岗的员工来找我,我会告诉他,你看看哪个岗位缺人,我可以为你做做工作,但前提是负责的中层干部愿意要你。当然,这种双向选择的做法,在民营家族企业中老板说了算,也可能不需要,但要建成一个现代企业,如果要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门科学。特别是属于国有企业性质的出版社,更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来处理各种关系。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出版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很必要,但如果能将这种企业行为形成一种文化,则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局面,而且能够持久地引领一个企业的发展。长江文艺出版社成长起来的这些社级领导,有些去到新的出版社负责时,总会“言必称长江”,说我们过去是如何如何做的。长江文艺的企业文化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概括的,企业文化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涵。笔者还在出版社负责时,曾经通过全社讨论,征求意见,用简略的文字概括出出版社的企业文化:“精英文化、大众趣味、百姓情怀”“人文长江,源远流长”。我们将这些文字镶嵌在出版社最显眼的地方,希望内化为每一名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我们希望出版社具有人文精神,出版能够传之后世的经典,出版能够带来两个效益的精品,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当然,企业文化的形成,简明扼要的企业精神概括很重要,便于员工可背可诵,日日可以对照,但企业文化的形成还包括另外一些因素,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企业愿景,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负责人的理想抱负、气度胸怀、人格魅力和在出版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睿智。时势造英雄,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一家企业,也会出现英雄造时势的情况。客观地来看,长江社发展到今天这种地位,与历届负责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不考虑个人得失;为人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惜才爱才,求贤若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实事求是,不唯上唯书等。社级主要领导的身体力行,折射在员工身上,就体现出他们的精神面貌。所以,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员工,大多数都是热爱出版,努力工作,抢前争先,勇创佳绩的。

    四、引进人才,扩大出版社的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形成人才成长的场效应

    长江社这些年来的发展,品牌影响力的扩大,编辑人才队伍的成长,实际上与出版社在世纪之初,立足武汉、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有关。2002年,我们在北京聘请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负责报告文学研究的李炳银同志为《报告文学》杂志主编,在北京成立编辑部。2003年,我们在北京成立图书中心,聘请金丽红、黎波、安波舜、郭敬明为中心负责人。2004年,我们聘请原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刘硕良为社长顾问、北京外国文学编辑部的负责人。同时,在上海成立长文图书公司,聘请上海出版界的同志负责。这些在业内有影响的出版家、作家、理论家的加入,不仅形成了长江文艺出版社人才荟萃、巨星闪耀的局面,而且为出版社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品牌效益,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才队伍互相影响,比学赶帮的“场效应”。这种在物理学上的“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不仅放大了出版社的社会影响和产品地位,在市场和读者中确立了“北有人文,南有长江”的出版格局,而且为编辑成长创造了一个高附加值的平台,树立了一排可以仰望也可以亲近的业内标杆。虽然说,这些合作的同志因为种种原因目前部分已经离开了长江文艺出版社,但他们对长江社在人才建构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有一段时间,北京中心的畅销书,占据了全国畅销书排行榜的一半。我们不仅请这些专家到出版社去面对面为编辑讲课,还把一些年轻编辑轮流派到北京来学习。在出版社本部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分部的经营理念、产品布局、作者沟通、市场营销的经验都对本部产生了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今天长江社人才荟萃的局面,虽然说是本部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果,但与我们当初走出去引进来构建人才高地的战略决策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系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 )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