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要常抓不懈 |
范文 | 周慧琳 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是广大编辑工作者应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不久前在青岛举行的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就将此次主题确定为“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这是契合时代需求的,抓住了编辑出版事业的关键环节。 编辑工作是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造、传播、积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的强弱好坏,直接决定了出版物质量的高低优劣。在当前形势下,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設新闻出版强国的希望在编辑。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许多指标位居国际前列,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大国,但离真正的出版强国尚有差距。建设出版强国是出版界的责任和担当,其中编辑工作作为重要环节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由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强大的编辑队伍,培养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职业品质优秀、文化情怀深厚、市场眼光敏锐的优秀编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贯彻落实好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二是出版精品力作的关键在编辑。我国目前年出版图书达到47.58万种,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部分出版物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精品力作不够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存在着“浮躁”问题;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编辑是关键。编辑质量决定出版物的生命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编辑必须在培育精品力作上花更大力气,下更大功夫,出版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三是融合发展的动力在编辑。当前出版业面临着新技术、新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乃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已是大势所趋。当前环境下的出版工作,要求出版人对从创意到内容、从内容到产品、从产品到服务、从服务到传播、从传播到盈利的出版流程,有更准确、更清晰、更立体的把握。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编辑的科技素养和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其能否很快适应媒介生产方式、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人类思维方式随时发生的重大改变。发挥了编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融合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我国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就一定会开创出来。 “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不是权宜之计,应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不换主题、不变基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出版单位应紧紧抓住这项工作,使之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明确工作重点。要帮助广大编辑提高认识,倡导工匠精神,增强做学者型编辑的自觉性,树立编辑职业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要推动广大出版单位加强工作领导和保障;要研究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工作的推进力度;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工作长期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要培养一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编辑、一大批学者型编辑,不断提高我国出版物的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我国出版业从“高原”走向“高峰”,形成人才辈出、精品迭出的良好局面。 三是明确工作措施。首先,通过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编辑的素质。无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编辑队伍的素质建设是编辑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编辑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始终是编辑需要不断增强的核心素质。其次,以名家为师,以大家为范,通过编辑整理编辑名家、大家的传记、文集等,以及运用现有的出版史料等,以文化人,发扬我国编辑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要通过“传帮带”,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使广大年轻编辑树立高度责任意识,尽快增长做好编辑工作的本领。再次,提高编辑准入门槛。当前环境对编辑要有更高的标准要求。不少出版社通过改革实行评聘分开,设立责任编辑制度、首席编辑制度,效果很好,要予以提倡推广。最后,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要让编辑感受到行业发展的获得感,让具有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的编辑真正拥有“位子、票子、面子”,要对那些有“好作品、好口碑、好人气”的编辑予以大力的宣传和表彰。当前还特别需要按照出版生产规律为编辑“减负”,减少任务量,压缩字数和品种,帮助编辑克服“浮躁”心态,静下心来,用心打磨图书,用心研究学术,不断提高编辑水平和研究水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